佛教中的念珠故事:念珠在念不在珠

2015年11月24日11:20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念珠自古有之,图为雍正年间十二美人图中手持念珠的女子 念珠自古有之,图为雍正年间十二美人图中手持念珠的女子 金刚菩提子念珠 金刚菩提子念珠 一百零八颗朝珠项链 一百零八颗朝珠项链

  文/陈桂湖

  核心提示

  佛教的念珠,是重在对自己心念的观察、发现、改正和迁善,其意义更重要的是在于内心,而不只是戴一串珠子了事。

  如今人们戴的手串,与佛教有很大的渊源,许多人看见手串,就会想起佛教来。佛教中虽不简单称为“手串”,而是有“念珠”、“数珠”、“佛珠”等称谓,但如今佩戴手串已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时尚,佛教想必也不会对此有何异议。

  念珠在佛的教导中,有许多重要的功用,对于一位究明佛理的修行者或者学者而言,念珠并不只是简单的一种装饰。总体上可以这么说,念珠的功用,应该更多是用于提醒自心,如果只是作为外在装饰以显示自己的某种虚荣,甚至许多人为了自私的目的而引经据典、曲解歪说,这些都应该不是佛教的本意。

  关于念珠的由来、功用、佩戴方式以及使用方法,已经有许多专家写了许多文章,做了许多说明,笔者不再赘述。倒是佛教中的许多关于念珠的故事,颇为有趣,这里就介绍几则推荐给读者们吧。  

  《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里的念珠故事

  佛教有一部经名为《佛说较量数珠功德经》,这部经很详细地介绍了念珠,并且特别强调了菩提子念珠的殊胜。这部经才七百多个字,在经文中,文殊师利菩萨讲述了各种材料的念珠,例如有铁、赤铜、珍珠、珊瑚、木槵子、莲子、水晶以及菩提子等。受持这些念珠而诵念咒语或佛号,能够获得相应不同的福德,而又以受持菩提子念珠的福德为最多,“若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数诵一遍其福无量,不可算数难可校量。”为什么用菩提子的念珠是最好的呢,文殊师利菩萨接着就讲了一个故事。

  过去有一位佛出现于世,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有一个外道,邪见很重,经常诽谤三宝。有一天,他的儿子被人给杀害了,他很伤心。他想,即然佛这么有功德,如果能让我的孩子复活,那我就皈依佛教。虽然那个时候佛已经涅槃,但菩提树依然在那。于是这位外道,就把自己的孩子埋在这颗菩提树下,并且说:“佛树若圣,我子必甦”,然后一心一意念佛祈祷,这样七天以后,他的孩子果然就复活了。外道赞道:“诸佛神力我未曾见,佛成道树现此希奇,甚大威德难可思议!”从此以后,这位外道就皈依了佛教。文殊师利菩萨说,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受持念珠特别是菩提子的念珠,是非常殊胜的。

  佛经的意思很深,笔者这里只是介绍一下佛经中所记载的念珠的故事,而绝不是在解释佛经。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查阅这部经典。

  《佛说木槵子经》里的念珠故事

  佛教另有一部经典也讲及念珠,名为《佛说木槵子经》,许多人相信,这部佛经就是佛教念珠的由来。

  佛陀驻锡灵鹫山说法,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以及无数菩萨相聚于此。有一位小国的国王,名叫波流离,他来顶礼佛足,并对佛说,我国家弱小,常遭邻国欺凌,国内也有流寇,瘟疫横行,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苦,我为此很担忧心烦。我听闻佛法深广慈悲,请求您告诉我如何修行,让我脱离苦恼。

  佛陀于是告诉他,用一百零八颗木槵子串成一环念珠,随身携带,行住坐卧时手掐念珠,心里念一声佛号,过一粒木槵子。如此周而复始,渐渐心中烦乱自会平息,若是精进修持,佛号不断,能消除无量业障,乃至于涅槃。

  国王听闻后心中欢喜,感谢佛恩后,回去就开始营办了一千条木槵子的念珠,分送给王室里的人。后来这位国王,非常用功地依教奉行,诚心念佛,不仅国泰民安,而且得到了许多殊胜的利益。

  南怀瑾讲的念珠故事

  南怀瑾先生也在一篇文章中讲过一个念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也是文殊师利菩萨,十分有趣。

  据说文殊菩萨在无量劫以前度众生的时候,遇到了一阐提。所谓“一阐提”,就是非常顽固的,极难度化、极难成佛的人。这一类人要到无量劫以后,才能发觉悟心、才能成佛。可是文殊菩萨是个急性子,等不到无量劫以后再来度这些众生,于是文殊菩萨手中宝剑出鞘,“咔、咔、咔、咔”,这些一阐提的头就掉了一地。

  掉了以后怎么办呢?文殊菩萨就把这些一阐提的脑袋用绳子串起来,给他身边的阿罗汉每人发一串。阿罗汉拿在手里边就一直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着念着,就把这些一阐提的佛性给唤醒了,不需要等到无量劫以后他才发心,才成佛。也就是说文殊菩萨今天杀了这些一阐提,阿罗汉拿着他们的头念佛,他们下一世投胎以后,菩提种子马上就萌发了。

  文殊菩萨替极难成佛的一阐提着急,把他们的头都砍下来了,这就是念珠的来历!佛教里有些阿罗汉成圣以后,不出来度众生,他手里拿着念珠不停地念。意思是说大地的众生好比是一阐提,我虽然不出去有形有相地度众生,但在这山上不停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加持一阐提,也是在度众生。

  南怀瑾先生这个故事里的一阐提,也可以理解成顽固之极的习气,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我,其实也是这样的一阐提,尘垢重重,极其冥顽不灵,诡计多端,不受教化,因此需要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萨宝剑一挥,把它的头颅直接砍下来才行。

  谁偷了佛祖的念珠

  另有一个关于佛教念珠的故事,也意蕴深刻。

  有个寺庙,因藏有一串佛祖戴过的念珠而闻名。供奉这串念珠的地方只有庙里的老住持和他的七个弟子知道。这七个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住持觉得将来把衣钵传给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光大佛法。

  不想有一天那串念珠突然不见了。老住持就召集七个弟子问:“你们谁拿了念珠,只要自己放回原处,我就不去追究,佛祖也不会怪罪的。”

  七天过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老住持又说:“你们谁拿了念珠,只要承认了,念珠就归谁。”但又过去了七天,还是没人承认。老住持很失望,说:“明天你们就都下山吧。拿了念珠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吧。”

  第二天,六个弟子收拾好东西,长长地舒了口气,干干净净地走了。只有一个弟子留了下来。

  老住持问留下的弟子:“念珠呢?”弟子说:“我没拿。”老住持又问:“那为何要背个偷窃之名?”弟子说:“这几天我们几个相互猜疑,有人站出来,其他人才能得到解脱。再说,念珠不见了,佛还在呀。”

  老住持笑了,从怀里取出那串念珠戴在这名弟子手上。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说清楚,比说清楚更重要的是:能承担、能行动、能化解、能改变,能想自己更能想着别人,这就是佛法。否则要一串珠子,意义又何在呢?

  从麻豆念佛到串珠念佛

  念珠在佛教中也有人称之为“拴马索”,隐喻人心杂念纷飞,如狂野野马,刹那不停,手掐念珠可以让心回到眼前。所以修行者通常都蓄有念珠作为必备法物,尤其以持咒或念佛的修行者最为常用。

  汉地古代高僧大德中,持珠念佛最著名的要数隋朝的道绰大师。大师俗姓卫,并州汶水(今山西文水县)人。十四岁时出家,精研《大涅槃经》,曾开讲二十四遍。隋大业五年,四十八岁时到石壁玄中寺,见到记载昙鸾念佛往生种种瑞应的碑文深为感动,于是舍《大涅槃经》而修习净土。

  道绰大师修习净土,每日自己念佛不辍。为使信众在念佛时能更好地收慑身心,就教大家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之时,以麻豆记数,每一称名便下一粒,念念相次,累积得数百斛之多。后来大概是这种方法略嫌麻烦吧,他就穿木槵子来计数,并且学习《佛说木槵子经》中的国王,串了许多串子送给别人。渐渐地,这种方法开始广为流传,每个人信众也都开始自己串珠子念佛。

  据说道绰大师七十岁时,还有龀齿新生,一如童年,加以神气清健,容光焕发,弘讲净土修行,滔滔不绝。大师于贞观十九年(六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与道俗告别,二十七日于玄中寺入寂,时年八十四。

  念珠在念不在珠

  佛教有一整套完善的架构和传承,因此许多人都把佛教理解为一种宗教。这种理解无可厚非,从外在的表现来看,佛教也的确可以冠以宗教之名。但是依据笔者的浅见,佛教是先有道理后有宗教的,而不是先有宗教然后站在这种“宗教”的立场上来讲道理。佛教是佛的教育,有它自己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以及根据这个看法所形成的修学的方法和次第。

  如今盛行的手串,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其原型就是佛教的念珠,然而手串本身未必就与佛教有什么关联。手串可以只是工艺品,不一定非要牵扯到佛教中来。正如上文许多故事所讲的,佛教的念珠,是重在对自己心念的观察、发现、改正和迁善,其意义更重要的是在于内心,而不只是戴一串珠子了事。

  据说佛教最初并没有使用念珠,最初的佛教甚至连佛像都是没有的。最早有念珠的记载约是二世纪,而中国则在隋唐时代开始有使用念珠及在雕刻佛像时刻上念珠。佛经中虽有念珠的经典和记载,但念珠不是佛教所创,在佛陀时代所制的律仪中亦无念珠,不包括在“比丘十八物”中。

  传入中国的经典有提及念珠的除了上文介绍的《佛说木槵子经》《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外,还有《金刚顶瑜伽念珠经》等许多佛典,其主要目的都在于讲述持珠念三宝的功德。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念珠佛教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