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博
0
广告

看薄胎玉器的历史领略它的精美

2015年04月23日 17:48   中国经济网  我有话说收藏本文     

  我国的薄胎玉器早在唐代就已出现。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各业兴旺,特别是手工艺的发展,促进了玉器制作技能的提高。这突出表现在薄胎玉器的制作上。唐代的薄胎玉器主要为碗、杯、盅等器皿件。

  由于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其纹饰多为莲花香草纹,工艺上以剔地阳工浅刻再加以浅刻阴线功勾勒为主要手法,器型丰满简洁,如玉莲瓣纹杯,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宋代盛行仿古玉器,而薄胎玉器却少见记载。元代的薄胎玉器也很罕见,但传世的薄胎罐形龙纹香薰却是造型生动,胎体轻薄如纸。明代的薄胎器皿有元朝遗风,如明代的玉花形杯及陆子冈的青玉合衾杯等。

  “薄遏片刻铢,轻于举鸿毛,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写的,描绘的是薄胎玉器的精美和轻巧。乾隆皇帝对这种薄胎玉器十分喜爱。为了讨得乾隆皇帝的欢心,新疆叶而羌地区特地招收了苏州玉工制作薄胎器皿。但是薄胎器皿很难做,要做成一件就得坏几件,所以每成功一件,乾隆就赋诗一首。自乾隆三十三年至六十年间,乾隆皇帝作了赞“痕玉”诗三十余首。在当时玉雕薄胎器皿作品逐渐多了起来,工艺技术吸收了西部番作“痕玉”(“痕都斯坦玉”)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薄胎工艺。如“薄胎鼻烟壶”、“薄胎龙纹玉雕瓶”、“白玉簋”都是历史上享有盛誉的玉雕薄胎作品。乾隆去世后,由于国力衰退,薄胎制作工艺也就渐渐地隐退了。

  新中国成立后,苏州薄胎玉器渐渐恢复制作。但也只是做些小件薄胎器件,如笔洗,粉盒,鼻烟壶等。而真正重塑薄胎玉器的辉煌则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客商纷纷收藏薄胎器皿,才使苏作玉雕艺人磨拳擦掌,重操薄胎玉器工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苏州的薄胎玉器制作技艺与日俱进,走在了全国的最前列。

  来源: 华夏收藏网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玉器薄胎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欢迎发表评论

发布

新闻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