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皆公寺造像龛碑:一尊精美的唐代倚坐佛造像

2015年04月24日 10:31   文物鉴定与鉴赏  收藏本文     

  作者:王芳

  在东营市历史博物馆石雕艺术精品展展厅内,展出了一件精美的石雕艺术作品——唐代皆公寺造像龛碑。

图1:皆公寺全身像图1:皆公寺全身像

  该造像碑通高50.5厘米,石质坚硬,呈黄褐色,造像碑呈半舟形,高浮雕有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五身像。(见图片1)

  造像碑顶浮雕有一半身盘臂化佛,坐于覆莲台上。被两个飞天所承托,飞天对称手持宝珠放置胸前。下面两个飞天手持排箫,一个放置嘴边做吹奏状,一个放置胸前。飞天头戴遮耳帽,臂挂飘带,上身裸露,下身着露脐兜脚裤。面部圆润,体态丰满。中间的主佛像处在中心位置,头顶高髻,上嵌宝珠,面相丰腴,眉若新月,眼睑下垂,面带微笑,神情庄重而不失慈祥。桃形头光素面,边缘略凸出石面。主佛内着僧祗支,外披袈裟。左手扶膝,右手抬掌竖拇指、食指和中指、其余两指弯曲并拢作说法相。善跏趺坐在方形台上。赤足各踩一个覆莲台。造像碑两边各刻有一菩萨,头戴花瓣形宝冠,内刻化佛,宝缯垂肩,脸盘圆润,曲眉丰颈,五官秀美。内着圆领兜裙,帔帛环绕,体态婀娜赤足站在圆台上。主佛像和菩萨像中间各有一个弟子,面圆短颈、双手抄于腹前,跣足立于花蒂台上。眉目清秀,神态平和。碑的最下面,正中浮雕一裸身盘坐的力士,他的头和手顶举着主佛像脚底的莲座。在力士两边对称刻有回首相向的护法狮。下面两角对称浮雕持宝剑的天王像,头戴战盔,上着覆膊,下着站裙,足蹬战靴,对称弓步踩在台阶上,雄健威武。

  该尊佛教造像碑,出土于山东广饶县南赵寺村得一口水井内。

  中间的主佛持倚坐像,这种倚座形式出现的佛像多为弥勒佛。这与佛教传说有关。该形象依据弥勒下生经,说他将由兜率天下到人间,接替释迦牟尼佛进行教化,由菩萨变为未来佛。倚座是展示弥勒坐在华龙树下等待成佛的形象。

图2:皆公寺主佛放大像图2:皆公寺主佛放大像

  值的关注的是中间主佛佛座的雕刻。(见图片2)佛座座椅部分为简洁的长方形台座,佛像背后有略高出石面的线条表现椅背,椅背上端左右雕刻一对头朝外的“兽头”。

  这种带靠背的方形台座佛经上称为金刚宝座。此种座椅样式在初唐曾流行一时,多用于倚坐的优填王像和弥勒像上。之所以如此,大概是为了突出天宫的特定环境。两侧的“兽头”其形象上吻长而上翘,眼大而圆,短角小耳,应为摩羯鱼。摩羯鱼是古印度神话中一种神兽。“摩羯”为佛教语,汉文译作摩羯、摩竭、摩伽罗等,其来源大概是古印度人对鱼、象、猪、鳄等多种动物的组合。在《慧琳音义》中称:“摩羯者,梵语也。海中大鱼,吞噬一切”。《阿含经》中描述的摩羯为“眼如日月,鼻如太山,口如赤谷”。摩羯纹随着佛教的东进而传入我国,最早见于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至唐代已成为了一种吉祥纹饰而普遍绘饰。

图3:皆公寺化佛飞天放大像图3:皆公寺化佛飞天放大像

  佛像所穿袈裟的衣纹采用的是漫圆雕,线条流畅,起凸适中,给人一种薄衣透体以及非常轻柔的感觉。菩萨身上的衣纹也是稀疏柔和,已经不像前期那样衣着繁复、纹饰刻板。肢体采用的是富于变化的S型屈曲式,显得自然生动,这也是唐中期菩萨立姿的突出特征。飞天是佛教壁画中在天上飞舞的神。我们在其它作品中所见到的飞天多是成年人的形象,但是您细心留意一下,这尊像碑中的飞天却是面似童相,(见图片3)穿着露脐兜脚裤,显得格外稚趣可爱,像这种飞天的形象表现在造像碑当中还是非常少见的。飞天身上帛带袅袅,轻飘如翔,仿佛真的是从天上翩然而至。

  从总体上来看,这尊造像碑整体造型美观大方,题材新颖,与一些大型的造像碑相比,显得精美玲珑,内容构图相得益彰,同时又体现了细腻精湛的雕造工艺,不愧是我国唐盛时期佛教造像中一件珍贵的艺术作品。

皆公寺线描图皆公寺线描图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唐代倚坐佛造像皆公寺造像龛碑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