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过如笔见精神:简谈扬州的竹牙刻艺术
2015年05月03日 10:03 扬州晚报网 收藏本文
明清时期,随着竹、木雕刻艺术的高度发展,以象牙为材料的牙雕工艺也相应普遍发展起来。由于与南亚、非洲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象牙原料也随之引进中国,以北京、扬州、广州为中心,我国各具特色的牙雕传统工艺得以发展。
牙刻,简单地说就是以象牙为材料雕刻而成的器物。一件牙器往往附着很深的文化色彩,竹器亦是。北京、上海等地还有一种象牙细刻的工艺品,用极细的刀法在小片象牙上阴刻文字或自然景物,细如毫发而一笔不苟。其实此“象牙细刻”亦是扬州人所为。扬州目前的牙、竹刻是属于雕刻中的平刻,即平面雕刻(与之对应的是圆雕)。从平刻的分类来看,可分为阴刻和阳刻。
种类繁多的牙、竹刻造型
牙、竹刻一般是在牙、竹上进行艺术加工和再创作,它的构图会受牙、竹料造型的限制。牙、竹造型种类繁多,有臂搁、笔筒、笔管、笔架、水丞、印盒、印章、烟枪、烟碟、棋子、笏板等等。如果只是依样画葫芦地把绘画照搬上去,不结合造型再行设计,就容易失去外形同画面的协调统一,或者画面失去平衡。构图设计时,要使图象的形体与外轮廊造型相吻合,一般要注意疏密得体,纵横有序,松紧适度,做到丰满而不拥塞,简洁而不空旷。
筒、管的造型常是立体的,有方形、圆形,展开画面有时是单独的,有时则需首尾衔接,不像单独的平面画面,头是头,尾是尾。简单处理方法是处理好主要欣赏面,注意前后穿插的衔接,或以图案边进行分割。复杂一点的则需添加一些曲线、树石、花草之类的物体作衔接和过渡的中介,使之形象能相互呼应,加强各部位之间的虚实有机联系,这样画面就会更完整,设计也就更完美。
黑白处理是牙、竹刻艺术的独特语言形式
牙、竹刻讲究形象构图和用刀变化,采用黑白虚实互相衬托的方法,而不善于表现丰富的层次。黑白处理成为牙、竹刻艺术技法的基本出发点。中国画有“计白当黑”、“密不通风,疏可跑马”之说,就是讲究画面相对的黑白、虚实的整体关系,这同样适用于牙、竹刻艺术。
黑白处理是牙、竹刻艺术的独特语言形式。应该说,黑白的相对关系是黑白处理的方法,是步入牙、竹刻美感设计的一个基本要素。牙、竹刻中黑白虚实互相衬托,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各种用刀效果,常常要进行归纳,归纳的内涵就是对点、线、面的黑白艺术处理,推敲黑白面积的大小,疏密之间的相对关系,均衡与变化,停顿与流畅,对比与协调,形成画面的黑白节奏,有了节奏才能产生艺术的美感。
刻好的线、面需要染墨加彩,才能成为完整的牙、竹刻作品,色彩处理的效果,也极为重要。邓拓先生赞扬州黄汉侯先生牙刻作品曰“挥刀开道路,泼墨现平身”。刻书法完全靠刻刀表现,虚实、均衡、波磔、平缓、迅疾、顿挫、流畅、生涩的线条、点画,刻毕则落墨而成。竹刻书法抹粉即可,不上色也行。
牙、竹刻一般是一步一个脚印的上色法,即小面积上色法。平面雕刻是两度空间,限制色彩的平面层次,墨色只能通过浓淡、虚实的变化来达到,经常要通过多次渲染,开始宜淡不宜浓,雕刻后再加浓墨色。过去,刻牙、竹的墨色常用国画色、水彩色,它见水后容易脱落;现在,我们试用油画色和丙烯颜料,它见水不易脱落,又能达到经久不变、抹擦不掉、耐用的效果。
“刀过如笔”是扬州竹刻与牙刻的特色
刀法表现了点、线、面的组合关系,点和线、线和面的关系需要时时整体控制。初学者不理解这一层意义,只是把用刀当成挖掉画面而已,好像是挖地,东挖一块,西挖一块,效果如同一个坑、一个塘,古称“坡台”,显得杂乱无章。雕刻时浓墨的地方刻得密一点,淡的地方刻得松一些,焦墨地方不必把表面全刻光,需留点亮面,使得密时疏,这样就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墨的浓淡和笔墨技巧。于硕作品中的山石披麻皴刻法,是利用尖凿和扁凿交替作用的,并适当在阳面用扁刀轻轻刮毛,起到缓冲黑白过渡的效果。技法要求乱中不乱,不露锋芒,使人看出刀法娴熟酣畅,显示出刀法力度精神。
“刀过如笔”是扬州竹刻与牙刻的特色。刀法见精神,显示浅刻的力度,是区别于书画的特色。竹、牙刻也讲究韵味。刀法的宽窄、深浅、粗细、点粒画线,常用绘画上的皴、擦、点、染、抹等各种手法,以及墨色上的干湿、浓淡变化来表现各种层次和韵味。韵味的表现是在用刀的基础上,用刀好了,韵味也自然有了。
浅刻的刀法主要有冲刻和切刻。冲刻是利用手指、腕的力度不同和刀具角度不同,冲刻出不同点的深浅、宽窄、大小,由点连线,由线到面,一般比较粗犷、斑驳、凝重;切刻一般是以刻细线为主,按形象结构进行刻画,容易表现线条的流动飞逝,一条线最好是一刀到底,起刀和收刀颇有用笔写字的考究,使线条流畅而有力。刻转折、顿挫的地方,要特别注意刀锋和指腕力度的结合运用。需要强调的地方,还可以重复刻几遍。刻细微的草虫,可以刻得非常精细、栩栩如生。
牙、竹刻是属于民间工艺,刀刻艺术是绘画和雕刻的综合艺术,它的技法发展就应该是多方位的。我们需向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壁画、画像砖、篆刻等学习,也要向铜版雕刻、金属雕刻以至西方的抽象艺术、色彩构成艺术学习,让民间工艺的发展更有想象空间和表现空间,如此,才能使濒临衰微的扬州牙、竹刻艺术再显生机。
高志明/文 刘江瑞/摄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