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天文表:传奇腕表的前身
文/图 _刘钢
“该死的鬼天气!”英国海军上将Clowdisley Shovell爵士狠狠地咒骂道,他的联合舰队大败法国地中海军队后却在返程的途中迷了路。在浓雾中苦苦挣扎了12天之后,1707年10月的一个大雾笼罩的夜晚,英国舰队的好运气终于用尽了,在锡利群岛,包括旗舰Association号在内的四艘军舰触礁沉没。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战舰沉没的地点距英格兰南部不足六十公里!而Clowdisley Shovell爵士奇迹般地被冲到海岸上后,却被一位贪恋他手上宝石戒指的妇人杀死,传奇的舰队和将军就这样荒诞地在历史上谢了幕。这件事极大地震动了英国朝野。仔细分析,除了漫天的浓雾之外,对经度的无法准确判断,可以说是导致这一事件发生的罪魁祸首。
在早期的大航海时代,经度的缺失,不仅会让船舶容易迷路,更为海盗们提供了便利。因为过于依赖纬度航行,大量的商船、战舰聚集在熟悉的纬度航道上,而海盗们则像猎狗潜伏在草丛中,紧密地关注着诱人的猎物,一有机会便上前捕食。在17世纪末,每年有上百艘船只往来于大不列颠与西印度群岛之间,每艘舰只上都满载货物,随便一艘被洗劫,都能让海盗们赚个盆满钵满。除了与海盗斗法,船主们还要提防暗礁飓风,自是苦不堪言。于是,18世纪初,在商人和军队的大规模呼吁下,英国国会颁布了《经度法案》(Longitude Act),明确只要有人能够精确地测量出经度,便许以重奖。而木匠出身的约翰·哈里森(John Harrison)凭借自己制造的航海钟及经度计算法成功地解决了这一棘手难题。他向皇家经度委员会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将经度与时间等值换算。地球自转360°大概需要24小时,所以每过1小时太阳会移动15°、1分钟移动15′。当A、B两地经度差15°时,它们的正午必定相差1个小时,在这里经度问题实质上转化成了时间问题,而且必须是精确的时间。而哈里森制造的航海钟又为人们提出了精确的时间,问题解决了。于是,在海权时代,Marine Chronometer(航海天文钟)成为了每只舰船上的标准配置,并成为精准时计的代名词。即便是现在,很多船只基本都会配备航海钟作为辨识经度的必备仪器。但是大家有可能会发现,有些腕表也会印有Chronometer字样,顾名思义,这些腕表也具备着超精准的计时功能,被称为——天文台认证手表。
众所周知,瑞士腕表的认证规范颇多,要求极为严格,如“日内瓦印记”等,这些都是彰显瑞士腕表尊贵血统和高超技艺的标签,而天文台手表认证则是偏重于在各项严苛指标下,对腕表走时精度的认可。现在就让我们来慢慢地捋一捋“Chronometer”的前世今生。
“Chronometer”这个词最早被用于称呼装配了垂直擒纵摆轮机芯的航海钟表,意在指装置了这种特殊机构的计时器。而随着技术的提高和时间的推移,当发展到具备更高精度的擒纵系统出现时,这个词已经脱离了特指某种机构而普遍指向具备高精度计时器。1925年,瑞士计时协会给“Chronometer”验明正身,这个词被广泛用于已经接受了天文台认证的钟表,即——通过了由瑞士官方天文台测试组织(简称COSC)针对手表准确性鉴定的时计。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瑞士天文台认证呢?
COSC的原文 “Contrôle Officiel Suisse des Chronomètres”,“中式翻译”为“控制天文台表的瑞士官方机构”。追史溯源,瑞士的天文台认证标准可以分做三个时期。第一个阶段,可以称为大家庭的盛宴。从1873年以后,瑞士的Neuchatel和Geneva天文台开始提供计时测试认证,认证包括钟表,怀表在内的多种计时器;在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认证进入了纯粹的竞技之旅,精密计时的腕表领域掀起了一场技术的竞赛,竞赛的目的在于技术比拼并不断促使计时领域的更新换代。各大腕表品牌会提供自己的明星产品,这些腕表都是制表师们对时计的极致追求。而产品参赛前都要被“体检”,合格的产品才能进入竞赛。这段时间内参加认证的产品都是为了证明自己在技术上的优越性,这些产品很少出售,都是作为时技的标杆。诸如欧米加(Omega)、劳力士(Rolex)、真利时(Zenith)、浪琴(Longines)、雅典(Ulysse Nardin)都派出过自己的精兵强将参加认证;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由瑞士的Geneva、Neuchatel几个产表大省将认证统一于COSC,总部设在La Chaux-de-fond,而在Geneva及Biel等地设有认证实验室。在1961~1973年间,天文台认证的方式多半是一整批机芯一起认证,现行的“天文台表认证标准”则从1976年开始。
COSC测试早期送检的基本都是机械表,因为石英表极高的帧频可以轻松地通过规定的日差而每次都能拔得头筹。目前对石英表的测试也有进行,但是要求标准更为严苛,日差被要求在正负一秒之内。COSC进行检测的产品基本是机芯,通过检测后,再送回原厂进行组装和各种附件功能的调试。严格上来说,通过认证的是机芯,而在机芯被送回厂家组装进行附件功能调试之后对机芯是否存在影响则不在测试内。一般来说经过天文台认证的机械腕表的日差在-4秒~+6秒之间,这里指的是每一天的误差都要基本保持在这个区间,要知道一只表一天快几秒或者慢几秒已经很不容易,要是误差每天都保持一样,那就很了不起了。这说明了腕表的材质,组合的架构和工艺已经完美结合,将外界的影响控制在了一个可控的范围内。
COSC的测试周期和项目十分复杂,每个机芯都会被装上特质的检测仪器,记录仪每24小时会纪录下秒针所在的位置(能精确到1/10秒)并与精确到毫秒的参照原子钟进行比较;机芯还会在23摄氏度的温度下五个方位各至少要进行48小时的测试;还会在不同的三种温度下的时差变化,以证明摆轮游丝的制作工艺和材质是否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等等,这里就不长篇累牍了。经过以上的“魔鬼测试”的机芯装配在腕表内就可以打上“Chronometer”字样,被称为天文台腕表了。通过测试的产品会随表拥有认证证书,但是价格也会比同类没有验证的表款高出一部分,这部分的价格主要是检测费用。
话说Chronometer这个词语能和天文台挂上关系,主要是因为在大航海时代,早期的精密时间的测量基本都源于天文台。欧洲各地的主要天文观测台都会揽点“私活”——承接钟表检测认证业务,譬如英国的Kew天文台,法国的Besançon天文台,瑞士的Neuchatel天文台等,都定期组织以航海钟为主的计时装置检测认证,还会对不同钟表厂的产品进行精准度、稳定度的打分和排名。因此这种钟表质量检测认证就被习惯性地统称为“天文台认证”。
在腕表诞生的早期,由于加工设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那些产自大师之手的一部分产品之外,还是有很多钟表会出现较大误差甚至是偷停这样的问题,因此在早期能够通过COSC测试的产品,绝对属于技术精良的优等品。随着时代的发展,金属加工及制造的水平越来越高,腕表的精度不断提高。因此能够通过检测的产品比例也增大了很多。2013年,诸如百年灵、天梭等众多品牌每年有大量的机芯通过验证,相反,像百达翡丽,江诗丹顿每年通过测试的产品却不多。原因很简单,绝对不是过关率不大,而是因为这些牌子的产量与定位。与此同时,像帕玛强尼、百达翡丽也在不断地健全自己的测试体系,譬如积家的Master 1000小时机芯测试通过的腕表质量绝不亚于COSC测试。
时下高精度机芯认证呈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的状态,COSC认证的Chronometer产品肯定是出类拔萃的时计精品,但是并不代表通过其他顶级检测流程的腕表在技术和计时精度上就会略逊一筹。事实上现在众多老牌的腕表品牌也在不断谋求更高更合理的测试体系。不论是天文台认证体系,还是其他精准的检测体系,都是对精准时计的极致追求,这就像人类永无止境追求完美一般,套用经典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来源:《艺术品鉴》杂志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