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印砖多是后期维修定陵所用

2016年01月13日10:42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本报讯(记者文艳)位于富平的桑园唐代砖瓦窑址,是迄今发现的唐代砖瓦窑规模最大、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窑群。昨日,记者从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工作者新发现了48座窑炉和大量手印砖。研究发现,这些窑址可能是唐开元时期,为修缮受火灾损坏的唐定陵而修建的。

  两座窑炉体量巨大出土手印砖比例提高

  在窑场遗址北侧,考古人员发掘出两座窑炉,体量巨大,为历年发现之最。通过发掘发现这一区域是以烧砖为主要职能的区域。其中一个窑炉窑室宽度达3.65米,长达4.2米,深度达2.7米。窑室内部壁面铲修平整,显示了高超的筑窑技艺,该窑炉还保存了窑顶箍砖的痕迹,为此前推测窑顶的加工工艺与形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据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王小蒙介绍,在该区域出土的砖中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手印砖比例的提高,所占比例高达2.7%。手印砖是唐代典型的建筑材料,出现于唐中宗时代。在位于该窑址南部的第三组、第四组也发现有手印砖,但所占比例极小,不到0.1%。

  “这种区别的发现说明窑场北部区域与南部区域是不同时期的窑炉,北部区域要晚于南部区域,应该是后期对定陵进行维修的时候所使用的窑炉。”王小蒙说。

  推测为唐开元年间砖瓦窑为维修定陵所用

  据了解,唐定陵曾遭到三次较大规模的损毁,一次是开元年间的火灾,另一次是安史之乱初期党项族的破坏,第三次是唐晚期的地震。

  根据出土手印砖的比例看,窑场北部区域比南部区域明显要晚,是后期维修定陵所用。但其所包含手印砖的比例尚没有达到盛唐以后的流行程度,估计新发现的这些窑址其时代应该在盛唐或以前,属开元五年或六年的可能性比较大。

  窑场中心又发现48座窑炉呈东西向分布

  另外,在整个窑场的中心部位,考古人员又发现了两组东西向分布的窑炉。通过钻探,得知这一区域共分布窑炉48座,以烧瓦为主。

  新发现的两组窑炉大部分是全部由生土掏挖而成,窑顶也是生土掏成,不用人工砌筑窑顶。通过发掘,考古专家判断这两组窑炉是以烧瓦为主要职能,这也与整个窑场职能分区相契合。另外,考古人员在日常调查中获知,在村庄民房建设过程中,曾多发现砖瓦窑,说明该窑场所拥有的窑炉数量远不止现在所掌握的数字。这两组窑炉的分布情况,使得考古人员重新对该窑址的布局进行认识。

  考古专家表示,这两组东西向的窑,最大的跟其他地方的不同之处,就是它的分布方向,其他的窑炉都是南北向,只有这两组是东西向的。所以我们判断这两组窑,应该和其他的窑不是同时期进行烧制的。

  来源:西安日报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手印砖定陵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