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里除了国宝还有啥

2016年04月15日18:54   羊城晚报   微博收藏本文     

  近日,故宫博物院展出了包括《清明上河图》真迹在内的一批国宝级文物,引发了所谓的“故宫跑”现象。不少观众为了一睹这些至尊国宝的“真容”,不惜排起六小时的长队。早晨午门一开便有千人冲向展馆。由于人数众多,观众们只能在工作人员的催促下观赏五到十分钟,有网友将观展的过程形容为“在高峰期的地铁3号线上看字画”。

  对于以上事情,你有什么想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习作

  千人等候——见证文化之光

  □广州市真光中学 高二(17)班 刘韵思

  千人等候,万人拥挤,只为一睹文物真容。昔日,此象仅与商业、娱乐结缘;今者,此景与文化密不可分。我仿佛可以看到,在人群中,升腾着一束闪耀着“文化自豪”的光。

  有学者批评道:“应该在安静舒适的环境才能欣赏到艺术的精粹。”此话有理,可那只能针对有条件的专业人员而言;而对于普罗大众,这似乎有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刻薄与矫情。是的,很多民众都没有高超的艺术欣赏能力,也没有资格受用那么优雅的鉴赏条件,但我们是否就可以嘲弄这群人都是一帮爱凑热闹、没有素养的乌合之众呢?不!我认为老百姓不惜连夜排队站六小时不是仅仅来看的,更不纯粹是来凑热闹的,而是来体会文物背后激发出的身为中华儿女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想想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屈辱史。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丑条约》,中国人何曾有过作为中华儿女的骄傲?再想想,文物珍宝自古以来只属于帝王将相,到近代,中国的文物大多在哪里?在大英博物馆。看而今,老百姓终于可以自豪地,亲眼目睹那传说中的珍藏异宝;自豪地,观看中国千年历史的变迁;自豪地,抚慰心灵成就一种文化依托。

  在这种“文化自豪”的光的延续处,弥漫着文化认同的色彩。中华文明古国,往上是泱泱五千年,往下还会有浩浩无数载。同根同源,饮水思源。看看那古老的铜钟,肃穆中告诉你时光流逝已悄然;看看那青瓷绿瓦,莞尔中散发着江南的秀美;看看那《清明上河图》,庄重地向你倾吐北宋汴京曾经的一派繁荣……这一切一切,它只告诉你两个字:中国!无怪乎,有人看后掩面痛哭。那刻在墙上的文明与己身流淌的鲜血竟然如此融洽和谐,密不可分。那份如同宗教信仰般的执着铸就了如今的我们。

  我亲爱的朋友们,如果有机会,不要错过这即使只是走马观花式的观赏机会。如果说文物展览是小米加步枪,那么千人观览就是核武器。它将会凝聚成比长城更坚固的中国的力量,发出一道震撼世界的独属于我们的光。

  千人等候,万人观赏,只为见证文化之光。让这份文化的自豪与认同绵延下去,鸣钟振鼓,浩我中华!

  [教师点评]

  文以意为先,本文则是以意取胜的典范。当我们习惯性地在作文中居高临下地指责国人素质低下之时,当大多数人几乎本能地都将矛头对准那些围观的人群之际,笔者却能够站在更正向的角度,看到这种“乱象”背后的社会正能量。不贬损,但也不会让人觉得是刻意拔高逢迎,而是让读者拨开云雾,宛如呼吸到了一股清新之风般,被这种潜藏在每个国人心底的民族自豪感所打动。立意高远而不做作,感情饱满而不矫情,论证充分而不拖沓,先驳后立,章法有度,这些优点共同成就了本文的魅力。

  (广州市真光中学 语文教师 赵香甜)

  [非师点评]

  排着长队匆匆忙忙看字画真迹,肯定不会特别美好,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看呢?小作者其实是紧紧抓住了这个核心问题,从而使得作文的主题被开拓了出来。作者自觉站在一个普通老百姓的立场上去思考,民众们排队看画并不仅仅是在看画,更是在感受和体验,这是一种文化自豪感,是身为中国人的一种审美认同。“那刻在墙上的文明与己身流淌的鲜血竟然如此融洽和谐,密不可分。那份如同宗教信仰般的执着铸就了如今的我们。”这两句话写得非常好,虽然过往的中华文明现在已被挂在了墙上成为标本式的存在,但今天的我们与那种文明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断裂,我们看画,实际上就是在修复这种文化与人之间的血肉联系,最终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共鸣。理解到了这一层,漫长队伍中的匆忙一瞥,就此有了格外意味深长的内涵。

  (知名青年作家 王威廉)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故宫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