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和艺术含量是端砚未来发展方向

2016年04月30日08:48   信息时报  收藏本文     

  几年前,端砚收藏市场随同国内艺术品市场整体大幅攀升,然而近两年来,伴随着艺术品行业的整体回调,端砚的收藏状况显得不够明朗。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端砚的原材料端石的确是越用越少,日渐稀缺,但仅仅依靠材质来吸引人们的关注也许还不足以推动市场,在今天,端砚雕刻更光明的道路可能是,大力提升作品的文化含量与艺术含量,让作品获得多层次的价值。

  4月23日,在广州饶宗颐学术艺术馆开幕的“端石聚珍—选堂铭绘陈伟刚镌刻端砚展”展上,66方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铭绘、制砚名家陈伟刚镌刻的端砚与观众见面,每方端砚都由饶宗颐教授和陈伟刚精心构思和创作而成,是书画艺术与砚雕技艺的完美结合。这或许为当代端砚创作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

  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冯钰

  著名汉学家饶宗颐教授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学泰斗,从事学术研究、艺术文化及教学工作80载。他学识渊博,笔耕不辍,至今已有各类学术专著逾100种,发表学术论文及专文超1000篇。他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深厚,还擅长诗书琴画,刊行的诗文集有十余种,书画集45种,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社长。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

  陈伟刚的这批端砚作品,就是与这样一位文化老人合作而产生的。

  以饶宗颐的书画为模板创作端砚

  这一饶老书画艺术与端砚结合的想法,其实已经进行了多年,2013年,广州市饶宗颐学术艺术馆举办了一次端砚展,展出的就是饶老的砚铭与陈伟刚所雕刻的端砚,获得良好反响。2013年下半年开始,陈伟刚精心选取了端溪各名坑优质砚石,根据石材石品设计初稿、解料制璞。期间,陈伟刚携带这些初稿和砚石胚璞多次到饶老家中拜访,听取关于端砚创作的建议,请饶老根据构思创作相关书画和砚铭,并绘在稿纸或拓片上,带回端州后,再对相关端砚作品进行精雕和完善。如此反复多次,历时三年,才制成这66件作品。

  饶宗颐的书法,从唐颜真卿“大字麻姑仙坛”入手,然后汉张猛龙碑、晋爨宝子碑、唐欧阳询化度寺碑等处植基,参以宋人苏、黄、米三家;至于甲骨、金文、简帛及两京碑碣,皆摄取其意。故不论篆隶楷草,皆能于古人笔意之上发展。他对敦煌书法也有专攻,曾选取巴黎所藏敦煌经卷精粹编为《敦煌书法丛刊》29册。他对前人书画艺术的高度观察力及转化能力,使他的书法能够写出各种不同形象,但却又能保持强烈个人面目。在此次合作中,为不同的砚台所制砚铭,无不风格鲜明。

  70岁前后,饶宗颐画风转变,不论山水人物及花鸟,都突破古人的规范,纵笔自如,堪称“从心所欲不逾矩”。至今创作力依然惊人,在敦煌风格的绘画上,发展出一种使用其独特苍劲老辣的笔势绘写敦煌壁画的画意,不求其形似,而神韵直追北魏、隋、唐,为敦煌绘画开了一个新的路向。这次合作的作品中,就有许多件以他所绘敦煌壁画中的荷花图为模板创作,或笔意古拙,或工稳清隽,给砚台加入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避免让端砚成为书画的“衍生”物

  书画与雕刻的跨界合作,有个容易陷入的误区就是将纸本作品简单地复制到立体材料上来,成为书画的“衍生”。陈伟刚自身也是一位画家,他在创作时特别注意避免了这一情况。

  在雕刻道路上,陈伟刚除了学习传统端砚雕刻工艺,更从青铜纹饰、玉雕、石雕、竹木牙雕中寻找养分。三十多年来,陈伟刚致力于收集砚石,尽量收取各坑端石中独特之品,据介绍,此次展览的66方端砚涵盖了目前端砚各个名坑,各种石品无不兼具。

  对那些常常被人轻视的,有石皮、有瑕疵的砚石,他也不是弃之不用,而是因材施艺,将特点化为巧妙的切入点。而这种巧妙的化入,又因文化的注入而别开生面。

  如一件《几生修得》,是由一整块老坑岩石籽料支撑,天然大璞,整体外形如山岳挺立,气势不凡。一面有黄褐色石皮,斑驳嶙峋,另一面较为平整,有金线、银线、冰纹、火捺等石品。陈伟刚利用石头的整体外形作为大山的一部分,上琢砚池,恰似山上小湖。砚台侧面刻梅花作为前景,饶宗颐教授因此用宋谢枋诗句“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之意,为之命名。这一品题提升了此砚的文化含量,让眼前之景上接千古,有了历史与文脉的纵深。

  再如《吉祥》、《康泰》、《安宁》、《水上荷》等砚,本身都有大片的石皮,或为金黄,或为褐红,多具石眼、带冻,陈伟刚没有去除这些石皮,而是利用这些部分刻上饶宗颐教授所绘的荷花,让荷花荷叶如金色写成。饶宗颐先生在敦煌期间曾创作出大量敦煌盛唐笔法的画作,其中莲花正是常见一种,简拙入神,非宋元以后双钩画法可比。配上石皮的颜色,更有唐人所用纸张颜色的感觉。为与饶宗颐教授的画意相合,陈伟刚也纯以线条刻画这几件作品,保持原作神韵。

  又如一件《六祖像砚山》,色泽紫红,砚池一反常规,开在山后高处,恰恰利用了砚上原有的一块鱼脑冻,如同深潭。而山体正面则雕有饶宗颐教授所绘的六祖慧能像,整体一气呵成,望之如山岳。而另一件刻有朱笔观世音大士像的砚山,则巧妙利用了石料正面的朱砂色石皮,浑然一体,彷如敦煌旧物。

  砚铭、雕刻让欣赏端砚有了更多方式

  这些砚铭、雕刻的存在,让欣赏这些砚有了更多的方式,亦即砚拓。对钟鼎碑砚秦砖汉瓦等物用淡墨或朱砂拓印在纸上,便于研究与欣赏,这一金石学的工作方式在古代早已有之,直到近代,随着上世纪上半叶的考古集中发现,对拓片的研究与收藏还蔚然成风。当时的文人不仅系统收集这些拓片,编辑成印谱、砚谱、画像砖谱等,还以拓片为底本再次加以创作,如在汉鼎拓片上加绘折枝花卉,成为清供图等。然而在现代,这种方式反而少见,究其原因,或许是某些砚台雕刻过于工艺化、图像化,精美有余而文人气息不足。但经由饶宗颐先生的铭绘与陈伟刚的创作,这批作品即便是以砚拓的形式呈现,也别有韵味,值得再三赏玩。事实上,这次展览之中,砚体与砚拓,甚至与饶宗颐书画原件是一并陈列的,获得了一致好评。

  今天,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实用功能已基本不复存在,它从书房实用器转变成一种纯粹供收藏家把玩、摆设和观赏的收藏品,然而纵观整体收藏市场,不能不说砚的收藏还是非常小众,拍卖市场上成交价格亮眼的拍品,或是古代名人、皇家御用品,或是现代工艺大师精心雕琢之作,总而言之,都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砚不像玉雕、瓷器等那样富有视觉效果,容易吸引大众。欣赏砚,需要更多的文化积淀,正因为这样,只有努力提升砚的文化含量和艺术含量,才能大幅提升当代端砚的价值。

  链接

  广州市饶宗颐学术艺术馆于2015年4月在广州市增城区皇朝家私集团总部正式开馆,占地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是继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之后内地第一家饶宗颐学术艺术研究交流机构。该馆以研究饶宗颐教授的学术思想、艺术成果为主要内容,致力于打造海内外饶学、国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据介绍,该馆自成立以来,积极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饶学及相关学术文化交流研讨会,推广饶学及中国传统文化。至今已举办过十几场学术讲座及作品展览活动。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端砚饶宗颐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