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石犁开沟破土 解决古人粮食需求

2016年05月22日08:43   大洋网-广州日报  收藏本文     

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的石犁 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的石犁

  许永杰

  1977年考入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先后在甘肃省博物馆、吉林大学考古学系、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工作。现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南中国海考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在史前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考古发现的6500多年前原始栽培稻至距今5000年前后的粳、籼稻栽培稻,表明稻作农业已有长足发展;湖南澧县城头山、浙江余姚田螺山、江苏吴县草鞋山等五六千年前古稻田遗址的确认,证实了史前稻作已具有一定的规模。而作为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长江中下游地区史前农用生产工具,逐步从骨质、木质工具向石质进化。当历史发展至良渚文化时期,石制犁铧的大量出现标志着史前农业已进入犁耕农业阶段。

  良渚文化的石质农具中,斜把刀、耘田器、双刃三角形犁形器等,很可能都与破土开沟有关。将其中与现代犁铧形态最为接近的双刃三角形犁形器定为“石犁”(实为“石犁铧”),已被广泛认可。这种石犁基本呈体形扁薄的等腰三角形,背面平直,正面微隆,两侧磨出刃部,中心有对称的穿孔,具体形态有单体式与分体组合式两种。

  单体式石犁,如浙江桐乡新地里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的M109:21 。体形硕大,头部尖锐,两刃间夹角呈60°,尾端平直,尾端中央有一长2.5,宽1.9厘米的长方形凹缺,其前方有水平穿孔一对,近头部有竖向穿孔两个,该石犁通长53.5,尾宽37.6厘米。分体组合式石犁,如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灰坑H70中出土者。其出土时呈东南——西北向摆放,犁尖朝向东南,尖端呈等腰三角形,上有“品”字形穿孔三个,两翼微弧,靠近内侧处各有两个穿孔,通长51厘米,尾宽44厘米。该分体石犁出土时尚残留有木质犁底,总长达106厘米,是至今发现最早的带木质犁底的石犁,为史前石犁的安装方法提供了直接证据。毕竟,与东周以后带“V”字形銎的金属质犁铧不同,良渚石犁的穿孔,应是用以捆缚,与木犁底相固定。

  在早于良渚文化的崧泽文化阶段,石犁就已经出现了,如在吴兴邱城 ,上海汤庙村、广富林等遗址中,可见体形较小、中心穿孔的三角形单体石犁。湖州毘山崧泽文化墓地的部分墓葬中,有石犁随葬的现象,该墓地大约相当于崧泽文化的最晚阶段,石犁体积有所增大。由于崧泽文化阶段的长江下游地区,存在着发达的石器制造系统,石犁由此发端基本可信。

  而关于石犁的起源,则可再向前追溯至杭嘉湖平原与宁绍平原上,距今7000年左右的马家浜文化与河姆渡文化。这一阶段的农业生产处于耜耕阶段,河姆渡遗址出土大量的骨耜,便是极有力的证据。制作骨耜的原料,为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因此,成形的骨耜保留了肩胛骨的自然形态。其肩臼部修整成半月形,有的在侧面穿一銎孔,以便于捆绑木柄。刃部以上还有一对近椭圆形的穿孔,亦为固定木柄之用。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木柄与骨耜的捆绑使正面中部形成了一道纵向的浅凹槽。单从形态来看,骨耜与石犁尚有较大的差距,装柄原理及使用方法也不相同,但从功能上看,作为开垦翻地工具,是一脉相承的。

  《说文解字》曰:“犁,耕也”。从庄桥坟1米多长的大石犁推测 ,其牵引必有多人或用牛等大型的牲畜,后面应有掌辕的人。且这件石犁使用时所占用的前后间距有3~4米,显然,当时耕种的田地面积比以往更大。而大田的背后,则意味着人们开始兴修水利、开垦新地、整修土地,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良渚文化石质农具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