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窑瓷:西夏陶瓷的工艺特色

2016年07月08日07:11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作者: 孙琪 来源:收藏快报

西夏瓷器西夏瓷器

  西夏瓷器作为西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受中原瓷窑系的影响,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创建发展出粗犷、质朴、极具党项民族特色的瓷器。宁夏是西夏王国的主要活动地,因此,发现了大批有价值的西夏瓷器和陶器。

  1、宁夏灵武出土西夏瓷器

  宁夏灵武瓷窑堡窑址,是迄今已发现的西夏窑址中规模最大的地方。1984年至1986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回族学者马文宽,率内蒙古工作队对宁夏灵武窑进行了实地发掘;出土瓷器共计二千余件,涉及西夏人的生活、生产、建筑、文化、娱乐、宗教等各方面。

  灵武窑藏西夏瓷器,仅数量完整无损的就达上百件之多。类型分为人物、动物、娱乐用品及宗教用品等,造型与中原地区出土的瓷器十分相似。

  2、质朴的黑白釉器

  出土的一盏黑釉瓷豆形灯,非常新颖。通体施黑色釉,直壁折腹,高圈足,造型端庄别致。还有一个素面瓷牛头埙,形似牛首,其正面有两孔,顶部有一孔,对其吹可发出美妙的音律,妙不可言。

  其中的器具,有高足碗、折沿碗、六棱碗、曲腹碗、斜壁碗等。盘有折沿盘、六棱盘和高足盘等,都很有地域特色,在西夏瓷器中具有代表性。这些瓷器大都内外壁施白釉,釉面光洁,胎薄高足,圈足露胎,也有施褐釉和绿釉的。盆有素面盆和鱼纹盆,而以鱼纹盆最具特色。

  瓶有颈瓶、花口瓶、双耳瓶、葫芦瓶等。以剔刻花为多。现藏宁夏盐池博物馆的一件褐釉剔刻牡丹花经瓶,通体施褐釉,瓶斜唇小口,束颈斜肩,圆腹平底。肩部有一涩圈。腹部以剔底露胎的技法剔刻两层纹饰,上层开光处剔刻翘枝牡丹花纹,两层剔刻旋纹作装饰底纹,下层线刻卷叶纹。此瓶器型圆浑,特别是右下向上内敛的蘑菇形式小口,是西夏瓷器制品中非常精美的瓷器。在宁夏灵武窑出土的另一件白釉剔刻牡丹花经瓶,平折小口,束颈折肩,深腹平底。通体施白釉,釉色均匀,光润明亮,以剔底露胎的技法,剔刻两层纹饰,上层开光剔刻折枝牡丹花并衬以花叶,开光两侧刻画花叶和弧线纹作底纹,做局部装饰。下层剔刻花草纹,整体纹饰布局合理,造型古朴,极为美观。虽然出土时已有残破,但从修复后的形制可看出当时高超的剔刻花工艺水平。

  罐则分单耳罐、双耳罐和无耳罐。在宁夏固原市出土的一件黑釉双耳剔刻海棠花瓷罐。直口平唇折沿,短颈,溜肩,对称双耳,鼓腹下收,圈足。口唇和腹部以下露胎,腹部以剔地露胎技法剔刻出海棠花枝叶纹图案,花纹上下各有两道旋纹。这是当时西夏人盛物的器皿,双耳正是系绳的地方。

黑釉剔刻花瓷扁壶黑釉剔刻花瓷扁壶

  壶有执壶和扁壶,灵武瓷窑堡遗址出土的黑釉剔刻花瓷扁壶。斜唇小口,束颈,扁圆腹。肩部两侧有系,下腹部有带状耳,正面施釉,中间有圈足,两侧对称开光,开光内剔刻折枝牡丹花,衬以花叶。黑色釉与白色胎地形成鲜明对比,整体画面疏密有致,极具西夏民族艺术特色。与宋朝磁州窑的一只白釉剔花扁壶造型风格极其相似,竟有异曲同工之处。

  3、其他类西夏瓷器

  西夏陶瓷还有一个重要的门类,就是陶瓷雕塑。西夏八号陵(现改为6号陵)出土的琉璃兽面纹瓦当,表面施绿色琉璃釉,釉面光润,兽面纹,面部狰狞凶猛,眉弓粗壮,双目圆睁,两腮极度夸张,鼻孔硕大,颧骨突起,龇牙咧嘴,造型独特,可见是当时西夏王侯的建筑材料。琉璃鸱吻,表层施绿色釉,釉面光润,呈龙头鱼尾形,龙头张口露牙,鱼尾前曲分为双叉,头部有鳍,双眼怒睁,身有鳞纹,形象威猛生动。

  这些釉色分明、别具一格的瓷器,反映了西夏手工业和制瓷工艺已具备相当高的水平。灿烂辉煌的西夏瓷器成为中国瓷器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西夏老磁窑西夏瓷器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