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雕刻工艺发展到一个高峰

2016年08月21日10:44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白玉双婴耳杯 白玉双婴耳杯

  由于宫廷的喜好以及原材料的极大丰富,雕刻工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雕刻工艺发达的苏州与宫廷的互动关系更加紧密和频繁。两者的互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苏州为宫廷输送了大量优秀雕刻工匠。乾隆时期,随着宫廷活计的大量增加,进入宫廷造办处的苏州雕刻工匠数量达到空前。其门类也发生了变化,较为明显的是,竹木牙角匠因不合乾隆帝的喜好而逐渐被广东工匠所取代,而玉匠则大量增加,人数渐臻顶峰。自乾隆帝平定新疆后,和田玉料大量贡入宫廷,原料的充足使得宫廷玉器活计大量增加,玉匠的需求也自然要增加。在这一点上,乾隆帝首先想到的就是苏州玉匠。据郭福祥先生在《档案所见乾隆时期宫廷里的苏州玉工传略》一文中统计:“见于记载的(苏州玉工)在乾隆一朝共有18批次近40人,而实际征调的批次和人数肯定比这还要多,是相当可观的。其中能够考见姓名者多达27人。”比雍正时期翻了几倍,基本垄断了乾隆朝内廷玉器的制作。这些玉匠有的技艺全面,有的精于一点。乾隆帝根据他们的专长安排活计,共同打造“恭造式样”宫廷用器。

  玉匠姚宗仁是技术全面的典型。自雍正七年进入宫廷,姚宗仁在造办处服务近30年。他在玉器方面的知识和技术非常全面,既能鉴定,又能设计,还能雕刻,是乾隆早期宫廷玉器最重要的设计者。乾隆帝经常指名由他设计玉器,并“常以艺事咨之”。白玉雕双婴耳杯就是姚宗仁为乾隆帝指点迷津的一个例证。乾隆帝初看此杯时虽觉得沁色可疑,但也不知所以然,后询问姚宗仁。姚一眼就看出是其祖父伪作,并详细讲述了作伪的方法。乾隆帝还写了一篇《玉杯记》记录此事。

  相对于姚宗仁而言,玉匠朱彩则是一位比较专的匠人。朱彩是乾隆早期造办处著名刻字玉工,由苏州织造选送入京。乾隆八年(1743)至二十二年(1757)的造办处活计档中有大量朱彩制作活计的记录,是目前所知的在宫中制作玉器活计记录最多的苏州玉工之一。朱彩以刻字为主,兼刻繁复细密的锦地纹、雷纹等细花纹。

  其次是苏州承接了大量的宫廷活计。由于场地和人员等各方面的限制,造办处只能承接少量的宫廷活计,大批量的活计还需要下发到地方完成。乾隆时期承接宫廷活计的地方主要有苏州织造、江宁织造、杭州织造、两淮盐政、粤海关、长芦盐政、九江关、淮关、风阳关等地方机构。其中苏州织造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承揽了大部分的宫廷雕刻类活计。

  苏州织造是最早承接宫廷雕刻活计的地方机构。根据乾隆朝造办处活计档记载,至迟从乾隆二年苏州织造就开始承接宫廷雕刻活计,而其他地方机构承接此类活计则晚了十几甚至几十年。而且苏州织造的活计一直持续,没有间断,其他地方机构则是时有时无。由此可以看出乾隆帝对苏州织造的重视程度。

  由于苏州承接活计量大,造办处档案特设立“苏州”专项。这些活计一般先由乾隆皇帝下旨,命造办处画样或做样呈览准许后,再发往苏州,由苏州织造内匠人或外雇匠人依样制作,然后呈进宫廷。这种活计必须严格按皇帝的旨意制作,要求符合宫廷的“内廷恭造式样”。

  从活计档档案看,苏州织造承接了较多的玉器、雕漆、澄泥砚等雕刻活计。

  来源:美术报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乾隆雕刻工艺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