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享誉江南:过云楼顾氏的生活与收藏
苏州城中最繁华的观前地区,人民路上一年四季总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乐桥西堍有一座静谧的小楼,初冬里走进小院,扑面而来一阵暗香,庭中的腊梅已经盛放。寒风中翠竹摇曳,见证着时光的流逝。在过云楼北面,一巷之隔的是顾氏的私家园林——怡园。光绪元年(1875年),著名收藏家顾文彬(1811—1889)从宁波任上辞官归来,小楼刚刚落成,怡园也正在营造,顾文彬自撰一联:“一枝粗稳,三径初成;商略遗编,且题醉墨。”说到过云楼落成之际,囊括自己大半生书画收藏的《过云楼书画记》也正着手编辑。恐怕他未必会料到,他和自己子孙的名字,会与过云楼一起流传百年,以至今日,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苏州,探访过云楼、怡园,到博物馆观赏顾氏的收藏,聆听它们的往事,静对凝思,偶有神会。
过云楼的收藏,在晚清、民国间就已享誉江南,影响波及海外。近10多年来,过云楼藏书经北京匡时拍卖,最终以天价成交,使得顾氏一族的收藏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苏州博物馆2016年12月举办“烟云四合——清代苏州顾氏的收藏”特展,向北京、上海、南京、苏州四地文博机构借展顾氏过云楼旧藏的书画、古籍、碑帖、文房及顾氏一门手迹、画作、著述,共计84件(套)展品,全面展示过云楼的收藏,并纪念已故老馆长、过云楼第四代主人顾公硕先生。“烟云四合”展在重现清代苏州地区收藏家风雅生活的同时,呈现古代文人士大夫对传统人文精神的继承与发扬,这些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作为第一代主人的顾文彬,是晚清典型的文人士大夫,从政之余,留心收藏乱离之后散落江南的书画与古籍。其子顾承(1833—1882)兴趣更为广泛,在父亲的培养下,书画、碑帖之外,对青铜器、古琴、印章、泉币等也深有心得,顾氏一族因此也成为活跃苏州的文化型世家大族。过云楼的得名,正如顾文彬在《过云楼书画记》自序中所揭示的那样:“书画之于人,子瞻氏目为烟云过眼者也。余既韪其论以名藏秘之楼,则罗而储焉、记而存焉,适然之遇己耳,殆无容心。”这种聚散无常,烟云过眼,淡然处之的心态,已成为文人收藏的一种传统。
顾氏的收藏门类繁多,却不是浅尝辄止,浮光掠影,一味求多,而是千方百计搜罗,去伪存真,苦心经营,力求精善。在当时的收藏家中,像顾氏过云楼这样门类比较综合而系统的收藏也很少见。从清代江南藏家的收藏序列来看,虽然每个单项可能有人比过云楼来得厉害,比如潘祖荫的青铜器和古籍、翁同龢的书画与碑帖,但从藏品门类的数量、质量来看,过云楼则名列前茅。
对于收藏家而言,藏品的鉴赏与保护,较之搜罗与积累更为重要。在《过云楼书画记》中,他特意开列了书画赏鉴的十四条禁忌:“书画乃昔贤精神所寄,凡有十四忌庋藏家亟应知之:霾天一,秽地二,灯下三,酒边四,映摹五,强借六,拙工印七,凡手题八,徇名遗实九,重画轻书十,改装因失旧观十一,耽异误珍赝品十二,习惯钻营之市侩十三,妄摘瑕病之恶宾十四。”以上无疑是古代收藏家的共识,到顾文彬这里做了总结。
同时,顾文彬还希望过云楼的收藏能够用来培养子孙,“益吾世世子孙之学”。在家书中,他特别嘱咐顾承,要利用家中的藏品来教育孙辈,“每月六期,按箱挨次将字画每期取出十件,令四孙环侍,汝与讲说,先论其人,次论其书法、画理,再论其价值。四孙各立一册,将所记十件详记于册,自书分执。行之一年,必皆成内行矣”,最后不忘叮嘱“此乃要事,切须依我行之”。正是在这种熏陶与引领之下,顾氏的几代子孙都成为能书擅画、精于鉴定的大家。
顾文彬收藏的年代适逢太平天国乱后,江南不少藏家的东西散落出来,这使得过云楼有了快速集聚藏品的机会。观赏过云楼的书画,可以看到许多中国古代收藏史的线索,尤其吴中文人收藏的脉络与情趣。在求真、求精的前提下,《书画记》里著录的藏品,很多背后都有意想不到的故事,或者意想不到的源流。过云楼的藏品,流露出江南文人的趣味与性情,画作的水平固然重要,附着其间的意趣与故事,则更为他们所看重。书画中如宋杨补之的《四梅花卷》、元人的《七君子图卷》、明代文徵明的《湘君湘夫人图》、“清初四王”之一王鉴的《梦境图》,碑帖之中如明拓“因”字未损本《曹全碑》、真赏斋旧藏宋拓《古本兰亭》,古籍善本之中如宋刻《锦绣万花谷》、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等,都有着令人惊叹的前世今生。
除了培养顾氏子弟外,顾文彬父子也积极对画坛新人进行扶助,充分利用过云楼的藏品,让青年画家如胡锡珪、顾运等临摹创作。到了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第三代主人顾鹤逸首倡成立“怡园画社”,主要成员有吴大澂、顾鹤逸、吴昌硕、陆恢、金心兰、倪田、顾沄、胡三桥、郑文焯、翁绶祺、吴穀祥等,海派画家的领袖吴昌硕,也在加入画社后获益匪浅。到了民国初年,顾鹤逸出资筹办苏州美术会,并以顾氏义庄为活动场地,颜文樑在此基础上创办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对于近代的美术教育影响深远。
顾氏过云楼的收藏,于新中国成立后陆续捐赠给南北各博物馆,此次是时隔60年首次回到苏州聚合展出。走入苏州博物馆的展厅,抬头看到冯桂芬题写的“过云楼”匾额,顾文彬手书对联,心头涌起一阵亲切之感。走上二楼,从书法厅移步到绘画厅,梅花淡淡的香味,丝丝缕缕,久久不去。过云楼顾氏几代人努力传承的精神,也仿佛这暗香一般,沁人心脾。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李军(作者为苏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