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御医揭秘如何给壁画治病

2017年01月28日 08:28 中国文物网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近日,长期从事壁画保护研究工作的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苏伯民在成都举办讲座时,揭秘了作为敦煌“御医”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们是如何给壁画“治病”的。

  敦煌保存了四世纪到十四世纪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的壁画,是全世界保存壁画面积最大的博物馆。这些壁画历经十个朝代,跨越一千年,反映了不同时代绘画材料的使用情况。

  苏伯民说,跟人吃五谷杂粮会生百病一样,敦煌壁画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雨,受到地震、洪水、岩体坍塌、风沙、大气污染、动植物损害,甚至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也会“生病”。

  “敦煌壁画的‘病态’有很多,其中有一类像人出疹子一样,壁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疱疹’,我们称之为‘疱状起甲’。如果不采取措施,就会出现壁画的画面层脱落或者掉落的现象,无法修复。还有一种壁画中的‘癌症’,我们称之为活动性病态的‘酥碱’,如果不有效治理的话,壁面就会产生画面层大面积脱落,对壁画造成毁灭性灾害。”苏伯民说。

  另外,动植物、微生物也会使敦煌壁画产生一些“病害”。但最让文物保护工作者心痛的是人为损害,一些敦煌壁画上有很多如“谁谁谁到此一游”的字样,这种行为对壁画的破坏也是不可挽回的。

  据敦煌文献记载,敦煌壁画中所使用的绘画材料在古代都是相当贵重的,有些甚至是从国外随着丝绸之路引进的(如青金石颜料)。因此,要给如此“高大上”的敦煌壁画“治病”,首先得进行“问诊”——检测壁画材料。

  “中国古人在绘画材料加工方面具有非常独特的经验和技术,很多加工工艺是我们现代人所达不到的。对这些绘画材料进行研究,不仅能给壁画修复、保护提供基本信息,还可以为研究丝绸之路提供材料。”苏伯民说。

  据了解,敦煌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们近年来通过包括便携式显微镜、光谱仪、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X断层扫描等高科技设备和手段,全面了解中国古人的绘画材料和绘画技术。

  “生病”的敦煌壁画需要文物保护工作者们及时采取措施,有时甚至需要“动手术”。

  苏伯民告诉记者,修复技术有很多种,其中一些修复技术非常复杂,不过他们会定期邀请公众参观修复过程。

  “我们每年在敦煌都会选择一个洞窟,选择一个特殊的日子,比如文化遗产日,向观众开放我们的修复现场。”苏伯民说。

  专家同时认为,任何一次干预和修复都会对文物价值有所损伤,最好采取“保守治疗”,不要“动手术”。

  “有一部分敦煌壁画,虽然看着出现了一些‘病害’,但是我们判定目前这些‘病害’是稳定的,所以我们不对它进行处理,而是对它进行监测。”苏伯民说。(童 方   高 蕾)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壁画敦煌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