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莉莉:南宋界画考析——刘松年《四景山水图》

2017年03月06日 17:33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九仙学苑》是由著名古代书画收藏家朱绍良先生作为清艺汇古代书画研究班导师开辟的专栏。

  朱绍良先生曾被《收藏家》杂志评为全球华人收藏家榜首,他力求在此栏目中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近20年收藏经验与心得,带领学生们探究用科学方法论鉴别和欣赏中国古代书画,朱绍良老师曾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州美院。相信持续关注您会收获良多。

  伍莉莉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跨度近一千多年的存世作品里,由于不同时代的建筑结构各有特点,既有传承也有发展,甚至截然不同,所以绘画里的建筑物也风格迥异。

  古代建筑画被称为“界画”,因画家在作画时需要使用界尺引线来描绘建筑的细部构造而得名,“界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个重要门类。东晋顾恺之的《论画》中第一次出现了“台榭”的说法;隋唐时又被称为“台阁”、“屋木”、“宫观”,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把绘画按照种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杂画四门,把以建筑为主体的画归入杂画,称为“屋木”,而《宣和画谱》则把画学分为十门,建筑为主的画以“宫室”的名称位列第三。北宋邓椿的《画继》中第一次出现了“界画”一词,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画科十三科”中有“界画楼台”一科,清代《芥子园画谱》里也有关于界画的描述。

  从魏晋到明清的发展历程中,宋代界画达到了艺术创作的顶峰,张择端的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就体现了北宋屋木画的风采。南宋时,建筑画在北宋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了可以依图造屋、准确地掌握形象、风格、细部等表现建筑之美外,在表现意境和构图上都有所创新,力图把诗情画意也体现在界画中。

  南宋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就是南宋界画的典型代表(图1)。

图1南宋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 绢本设色纵41.3、横67.9厘米(单幅)故宫博物院藏图1 南宋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 绢本设色纵41.3、横67.9厘米(单幅)故宫博物院藏

  刘松年(约1155~1218年),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历任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宫廷画家,在宁宗时,曾被赐予金带以示嘉奖,这是南宋画家所得到的最高荣誉。刘松年师法李唐,变李唐的“斧劈皴”为小笔触的“刮铁皴”;精于楼阁界画,以画小景园林山水为主。在界画中,他常将楼台建筑与温润清幽的山水结合在一起,配以点景人物,表现出秀美的江南景色。他的画风笔精墨妙,清润严谨,设色典雅,是“院体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与李唐、马远和夏圭合称为“南宋四大家”。

  《四景山水图》绘春、夏、秋、冬四景山水各一幅。刘松年以写实的笔调,描绘出他所熟识的西湖一带士大夫阶层的庭院风光,把远山、湖水及堤、桥、树、石和建筑物巧妙而合理地组成一个富有鲜明季节特征的景色,并赋予了生动形象的生活气息。

  《四景山水图》的各段均采用边角式的构图方式。南宋的山水画已由北宋全景式大山堂堂的构图方式转化为小景式、截景式的诗画江南形式,由“无我之境”发展到“有我之境”。从此图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四季美景,而且还能领略到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魅力,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之美。

  第一段春景

  春景图采用边角式的构图绘出堤边庄院。堤边屋外已柳绿桃红,远山下云雾迷漾,杂树小草出现生机,给人以春意盎然、心情舒展的审美感受。从树缝中透露出来的层层楼阁,可以令我们想象到穿过拱桥,围墙之内庭院建筑的雅致和装饰的精巧(图2)。

图2《四景山水图》之春景图2《四景山水图》之春景

  在前景的柳树下,画的是身着齐膝衣的两人牵着马,边交谈边行走。走在前面(右边)的人,椎髻露顶,着白色右衽交领窄袍窄袖上褥,条带束腰,下身着行滕(绑腿)的窄裤,脚着便鞋;走在后面(左边)的人,上身着赭色短袍,下身着稍微松身的长裤,也着便鞋,其幞头隆起未见脚,诨裹巾向后;马背上驮有一副马鞍,从前后的马蹄分布可以感受到其前进的步伐。刘松年与马远是同时代的人,画人物也是采用的简笔勾描法,但没有马远那种钉头鼠尾描的感觉;画马的方法是勾线后再用颜色渲染,完全是南宋的画法,这种风格北宋才开始。隋唐时的画风是勾线之后平涂(图3)。

图3图3

  大院门口的梧桐树下一童仆正清理担具,旁边一侍从在协助;一主人(看身形像是女性,身材瘦长,头上梳高髻)则在敞亭中歇息,着石青色的旋袄(短衣),由于是背影看不到款式;一小狗饶有兴致地观望着大家,一人倚在小桥旁张望应该是在等待男主人的归来(图4)。

图4图4

  画面中的远山模糊不清,这样就突出了中景楼阁的秀美。远山的画法用的是渲染法,能看到用笔的转折变化,但不同于马远,虽然同样是没有勾线的远山泼染法,但没有马远《踏歌图》中泼染的远山那么陡峭险峻(图5)。

图5图5

  院外门有一座小桥,溪水从桥下缓缓而流。这种桥的形式叫“抬梁造”,在门洞两侧竖起一排木质通天柱,在柱顶架梁,梁上再铺板,板上填土夯实与两侧桥墩连成一体。桥的栏杆基本符合宋代制式,由于是小桥,栏杆画的不是宫廷那种而是简略版的,画了望柱、望柱头、寻杖、盆唇、勾片和地袱,省略了间柱、莲花头、蜀柱和斗子(图6)。

图6图6

  《四景山水图》画的是南宋首都临安的景色,临安地处南方,窗门已经从北宋流行的直棂窗门改变为可以拆卸的两层格子窗门。此幅图画的建筑是依山势而建并非对称的主房和耳房,一间耳房与主房平行,一间呈垂直状,耳房的这种建筑形式在北宋才开始出现(图7)。

图7图7

  图中楼上两层格子窗的外层已拆,仅留檐下横披,遮挡了起到承重作用的斗拱,里层格子窗则以淡墨勾出;人字形两坡屋顶结构清晰,画了悬鱼但没到山面撒头、可以看见博风板后面的平梁和蜀柱;双曲角式的鸱尾和吻兽是典型的南宋风格;此屋的台基是由斗拱构件托起的,这种台基只在南宋界画里见到,其他朝代均没有(图8)。

图8图8

  通常歇山顶的屋顶由四庇九脊组成,而悬山顶的屋顶由五脊二庇组成,当时建筑等级制度是庑殿顶和歇山顶的级别比较高。

  图中院门的房屋也是单檐歇山顶,山面处可看到内置的平梁和蜀柱,山墙自檐至地为一直线,说明系夯土泥墙,内侧有宫人歇足的砖砌坐墩。与此房屋连接的是院墙,一直延伸到湖边(图10)。

  图10

  此图的山石用方笔勾轮廓线,然后用小斧劈皴和刮铁皴绘出,刚毅中蕴含着滋润,或横笔、或竖笔,很有规律,却又有疏密、浓淡、干湿的变化。小斧劈皴是由刘松年的前辈李唐创立的,用来表现山石质感坚硬、立体感强的特点;刘松年自创的小笔触的刮铁皴是从斧劈皴发展而来,所绘的山石形态伟岸端正,骨体方硬,石纹横向切割,皴笔沿横线自上而下,墨较浓且湿,收笔处见干笔,用笔比斧劈皴更侧,似用锐器在铁板上刮行,颇有力度,用以表现山石硬朗、棱角分明的立体感(图11)。

图11图11

  坡漫画法也很丰富,用浓墨方笔勾线再用刮铁皴绘出棱角分明的各种山石,斜着沿江面顺势延伸至水中,过渡自然,与用留白和淡墨绘的水线所表现的江面形成鲜明对比。

  大树用了两种画法,近景的树是先用浓墨勾树干的轮廓线之后再皴笔向上,树干形体转折柔和自然,树干上的点皴笔法浓淡相宜,生动地表现出了树干圆浑苍劲的肌理(图13)。

图13图13

  远景的树,是双钩轮廓线后再平涂一些颜色,墨色稍淡些,在视觉上跟浓墨的前景树分出了前后的感觉(图14)。

图14图14

  此图树叶画法是勾点结合,用笔细劲秀挺。从画中可以看到,点叶画法有:细垂叶点、栢叶点、一字点及水草,一组一组的点叶具有疏密节奏,或上密下疏或左密右疏,非常有层次感,树梢也画得十分细致;夹叶点也有好几种,双钩线条柔而不弱,细而有力地穿插于林木之间,多而不乱显得自然流畅。另外桃树的枝干是用拖枝法画出的,苍劲且有力(图15、16)。

图15图15
图16图16

  第二段夏景

图17《四景山水图》之夏景图17《四景山水图》之夏景

  夏景图同样采用边角式的构图绘出一座占地面积颇大的庭院,左边近处山石锁住画面一角,采用的也是跟春景一样的经典画法----刮铁皴,山石形象伟岸、骨体方硬;使用了多种点叶法和夹叶法绘出的植物和山石交接在一起,富有层次的变化;山石旁连片的参天大树郁郁葱葱,一派生机盎然的夏季景色(图17)。

  图中掩藏在绿荫中的中庭是敞厅,其后面有敞廊连接正房和左右厢房,然而正房被山石掩住,没有画出(图19)。

图19图19

  由于南宋时只有朴素意义的透视,还没有真正从西方传过来的透视学,虽然刘松年是南宋绘画四大家,整体绘画的“折算无亏”和“望之中虚”是到位的,但还是有一些局部的透视关系画得不是很准确,画的台基和房屋的柱子近短远长,不是很符合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图20)。

图20图20

  图中主人端坐在中庭的敞厅纳凉观景,旁有一侍者伫立。主人手扶躺椅,身着右衽白色长袍,幞头隆起未见脚,巾子向后;其下身似乎包裹着褐色毯子;纳凉的椅子是一把能调节靠背斜度的躺椅,非常特别;侍者着齐膝衣,条带束腰,脚下着便鞋,由于是背影,不能判断上衣是什么领口。

  敞厅前凸字形露台宽大平坦,围以栏杆,左右设置太湖石与桃花树,格调高雅。桃花树的枝丫像鹿角似地向上展开,胡椒点状的叶片分布在大小枝条上,枝梢再用白色点缀,看上去像盛开的白色花朵;方笔勾的轮廓线、小斧劈皴绘出的太湖石装点的庭院,别有一番滋味(图22)。

  图22

  露台前凸出的位置通过一座小桥伸向水中由木桩支撑的一座方形歇山顶水榭,此屋顶与前面《春景》中叙述过的主楼屋顶的做法完全相同,也是单檐歇山顶,双曲角式的鸱尾和吻兽、悬鱼、瓦作、四个斗拱清晰可见。炎热的天气已让主人拆去了所有的格子窗,此水榭成了只见柱子的敞堂,最外沿的四根细柱为擎檐柱;其下有栏杆,可凭栏眺望水景与观赏湖面上的片片荷叶,此处栏杆画的望柱与间柱形状一样,均在横栏之下而无柱头,栏杆的形质和用材均比较简率。整个亭子的造型轻盈,似乎望着亭子便能感受到舒适与清凉,这也体现了南宋园林建筑装饰简洁别致的审美情趣(图23)。

图23图23

  与春景一样,用渲染的方法绘出的远山清淡,湖水无皱,水天一线,平静之韵甚是惬意(图24)。

图24图24

  第三段秋景

图25《四景山水图》之秋景图25《四景山水图》之秋景

  与春景和夏景相比,秋景的苍郁之感跃然纸上。此图还是采用边角式的构图,整个画面可以看出建筑是主体,图中以密树繁瓦把装着两层格子窗的居室衬托得豁亮明净,成为全图的视线中心。格子窗里层裱糊着白色窗纸,使黑漆窗架窗格与家具轮廓分明,情趣古雅,山水用墨厚重,皴法郁然,整个庭院愈显宁静与安详。

  中景正面的屋顶与春景中的楼屋屋顶的做法完全相同,但此屋结构更加完整清晰,而且“折算无亏”和“望之中虚”都比较准确。人字庇、博风板、悬鱼、格子门窗、台基,以及室内桌子、屏风无不刻画精到,长几上摆放着瓶、书籍和鼎形香炉,一高士独坐在榻上正远眺室外红树青山。此屋为单檐歇山顶,透过悬鱼可以看见内置的平梁;正脊上没有鸱尾、斜脊上也没有吻兽;外层的格子窗已被卸下,留下的横披遮挡了起到承重作用的斗拱;最外沿墨色较深的细柱为擎檐柱;另一间稍低的房屋呈九十度角紧接其后,使两屋平面形成一个L形,部分建筑为岩壁所遮挡仅露少许。后屋中有一侍童汲水煮茶,一派闲情逸趣(图26)。

图26图26

  庭院门亭同为单檐歇山顶,透过悬鱼可以看见内置平梁。

  画面中有两座桥分别在园中的内外,一样是“抬梁造”但两桥结构各不相同。建筑物前的小拱桥旁有一童子扶栏汲水,此座桥与春景中的桥不同,栏杆有勾片但是不通透的;连接庭院与外界的小桥不是拱起而是平直的桥身,栏杆的部件画得比较完整,包括了间柱,可以看出此栏杆通透,就是没有勾片(图28)。

图28图28

  画中老树经霜,朱紫斑斓,庭院环绕以矮墙,石头堆砌的高台基起于临水的陆地之上。

  图中湖水与天色浑然一体,梧桐枫檞,金桂飘香,树的画法有点叶法与夹叶法交叉使用,各种形状、不同颜色的叶法丰富多彩(图30)。

图30a图30a
图30b图30b

  最特别的是,院落中还种有芭蕉树,说明当时临安(今杭州)的天气温润如现在的岭南一带(图31)。

图31图31

  此图的山石均是方笔勾轮廓线,再用刮铁皴绘出山石质感。

  第四段冬景

图33《四景山水图》之冬景图33《四景山水图》之冬景

  冬景图画湖边四合庭院,青松屹立,翠竹摇曳,房屋、小桥、树石、远山都被白雪覆盖,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水浅沙平、清新空明、满山皆白、寒气袭人的冬季景色。跟夏景边角式的构图一样,参天青松在寒冬郁郁华姿、略减寒气,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一半,但并不觉得突兀,反而增加了画面感。

  四合院分为前、后两院。前门是简单的随墙门。中门比较复杂,门本身为单檐歇山顶,左右各接一座屋顶较低、进深较小的单檐歇山顶耳房,门后又接出一座卷棚顶抱厦。主院以廊庑围城,正房没有画出,全为单檐歇山顶的前后厢房均为中间正房的两间耳房,三开间正房的格子窗被平均分割为三个横披与十二扇等宽的长窗;后面厢房敞开着的当中一间方便出入,外层格子窗地槽后有紧贴着仅露一半的两扇窗,窗面无明显的方格子,显然是两扇移门,入门为里层格子窗,当中一间垂着整幅白色门帘,是内室的出入口,一女子正掀帘欲出;院子一侧紧接湖水,前面厢房以吊脚柱架立于水中,临水开掩门式落地长窗,隐见内有画屏;建筑中排列整齐的格子门有着强烈的装饰效果,突显了掩盖在白雪中的屋宇的精巧和雅致(图34)。

图34图34

  前门之前为空地,再前连接一座有两排木桩顶起的拱桥,桥身弧线的地方徒手而绘,笔法精到。桥上戴着“风帽”的主人在侍者的陪同下撑伞骑驴在寒风白雪中战栗前行,走在前面的侍者回头张望,像是在关心骑驴者的安全,生动而自然(图35)。

图35图35

  湖对面的远山亦雪积皓然。画雪景的远山跟之前渲染的远山画法不同,这里是先在画面背景渲染一层淡墨,然后用方笔来勾轮廓线,以留白表现雪景。

  图中白雪覆盖的山石用小斧劈皴画出,显得锋利、坚硬,突显出寒冬的冰冷(图37)。

图37图37

  此图所绘的雪中双勾夹叶竹也很有特色,表现出竹茎的挺直和竹叶的拙朴,粗看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但细看却古朴稚拙,尽显竹之清高脱俗、不畏严寒(图38)。

图38图38

  综上所述,刘松年《四景山水图》的笔法继承了李唐精密、凝重的特色,且倾向于工整、秀劲,并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笔法,用笔精巧、劲健,同样的堤、桥、树、石和建筑,画家利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在空间中呈现它们,使观者感觉不到视觉上的雷同。

  此图亭台楼阁的画法完全是传统的界画用笔,一丝不苟、工谨逼真、十分精致;院内堤边的树木,勾点结合,繁而不乱,层次分明,用笔细劲秀挺,黑色清润而苍茫,设色概括而雅致;远山以淡染为主;近处山石的小斧劈皴和刮铁皴刚毅中蕴含着滋润。画家还运用精炼的艺术技巧准确、细致地表现四季变化的特点,最具季节特点的景物被描绘得恰到好处,写实并富有生活气息。

  《四景山水图》是南宋小景山水的代表作品,其在北宋全景式雄伟山水画外别开新境,以引人入胜的情趣、富有诗意的小景见长,充满诗情画意。(责任编辑:木子)

  参考文献:

  1。《中国绘画全集》第4卷,文物出版社

  2。《中国古代画家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

  3。《傅熹年书画鉴定集》,河南美术出版社

  4。《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上海书画出版社

  5。《宋画中的南宋建筑》,西泠印社出版社

  6。《图说南宋京城临安》,西泠印社出版社

  7。《南宋建筑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8。《沈从文中国服饰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界画与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化学工业出版社

  10。《图解界画中传统园林建筑及装饰》,机械工业出版社

  来源:《收藏家》杂志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