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神品 经拓大成

2017年03月31日 17:12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皮卡

  一件曾经被赵之谦、康生、谷牧收藏,有康生、郭沫若题跋的碑帖拓本《汉莱子侯刻石》初拓本在广东崇正2016春季拍卖会上拍出了2070万元的高价,创下了拍卖场上碑帖拓片成交的最高纪录,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海内孤本《北魏王子晋碑》海内孤本《北魏王子晋碑》

  拍卖市场如此不景气,多少艺术珍品咬碎了牙想把自己推销出去,《汉莱子侯刻石》初拓本的高价成交简直让流拍或低价拍出的“书书画画”们红了眼眶……

  二百竟斋古镜拓本(陈介祺题并拓、叶恭绰、张絅伯、褚德彝、方若、丁辅之、郑孝胥、吴郁生等名家题跋本)  二百竟斋古镜拓本(陈介祺题并拓、叶恭绰、张絅伯、褚德彝、方若、丁辅之、郑孝胥、吴郁生等名家题跋本)

  说起来,碑帖拓本在收藏市场一向被认为是高门槛的冷门收藏,艺术市场高歌猛进、天价频出的时候,它沉默着,不被重视;艺术市场一片哀歌、处处流拍的现在,它一鸣惊人,却未必被了解。有人说碑拓是黑老虎、是黑马,终于被发掘价值了,呵呵,回首看历史,人家其实一直在艺术收藏的金字塔顶端傲视群雄。

  碑拓——过去既有辉煌的往事,将来也会有远大的前程——因为它才是古往今来,真正被收藏家、文学家、艺术家、历史学家等等大咖们万分渴望、用尽手段、千金散尽、无论如何都要弄到手中珍藏的“宝中之宝”。

  碑拓那辉煌的过往

  提起碑帖拓本,往专业了说,这四个字,那含义可深了。

  碑,泛指历代带有文字的刻石,包括碑碣、摩崖、墓志、经幢、石阙、塔铭、石经、画像石等等。其中,石碑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石刻,数量众多,铭文内容丰富多样。

汉韩仁铭碑  众名家题跋本汉韩仁铭碑 众名家题跋本

  帖,《说文解字》解释为“帛书也”。古人把书写在丝织品上的字迹,称之谓帖。后来帖的范围逐渐扩大,一般泛指笔札,其中包括书信及其小件帛书和纸书。后世为保存和推广流传石刻铭文等,以手札、散绢、另纸等为底本选摹上石,然后拓制成片或据片裁订成本,这种整理出来的东西,统称为“帖”,又称“法帖”。

汉封龙山颂  古鉴阁藏本汉封龙山颂 古鉴阁藏本

  拓本,把刻在金石器皿上的文字图案,用纸拓下来,叫拓片,把拓片装订成册,叫拓本。拓本又有打本、脱本、蜕本等名称。

  “帖”应是最亲民的,小学生想练字都会跟爸爸妈妈讲,买几本字帖来学。对普罗大众来说,碑、拓则比较陌生(除了墓碑、纪念碑)。

  碑的最早称谓起源于汉代,《说文解字》解释为“竖石也”。最早的碑有三种用途,即宫中之碑,竖立于宫前以测日影(以便让皇帝知道几点了);祠庙之碑,立于宗庙中以拴牲畜(这个的用途跟村头刘大爷家没啥不同了);墓冢之碑,天子、诸侯和大夫下葬时用于牵引棺木入墓穴(到现在基本就是死者代言人的角色)。碑诞生的最初时期,是非常朴素的,上面光溜溜的即不刻字也没图案。最早被刻上字迹的,是墓冢之碑。中国人往往想出各种各样的方式记住祖先、纪念祖先,人们在碑石上书写、镌刻死者的功德,后又在祠堂的碑上刻上祖先的光辉伟绩,以使之流传于后世。后来,石碑上慢慢增加了其他内容,其形式也不再限于竖石。约汉代以后,人们把带有文字的刻石统称为碑。

汉史晨后碑  翁同龢题跋本汉史晨后碑 翁同龢题跋本

  《墨子·非命下》中记载“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石碑已经与竹木简牍、缣帛、青铜器等都被用作文字的载体,如大名鼎鼎的石鼓文。碑,从诞生就和皇室贵族、祖宗功德、文人雅士联系在一起,高贵、严肃、尊重、文质彬彬、且有着浓浓的艺术范儿……

  两汉时期,碑刻艺术初步繁荣;尤其东汉,树碑立传之风盛行,故遗存的碑刻也为数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碑刻之一,便是《嘉平石经》。

旧拓  吴昌硕跋  龟兹左将军刘国平碑(初拓本)旧拓 吴昌硕跋 龟兹左将军刘国平碑(初拓本)

  东汉熹平年间(公元175年—公元184年),汉灵帝召集蔡邕和堂溪典等人正定六经文字,历时九年,将儒学经典《周易》、《尚书》、《鲁诗》、《仪礼》、《公羊传》、《论语》、《春秋》刻石建于太学,隶书体,世称“熹平石经”。46块石碑,碑高一丈许,广四尺。碑上字体方平正直,中规入矩。《熹平石经》刻成之后,名噪一时,史书称“其观视及摹写着,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熹平石经》是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繁荣蓬勃,产生了蔡琶、王朗、钟睬、张芝、王羲之、王献之等一大批名垂千古的著名书法家。这一时期的碑刻文字极为丰富多彩,书法体裁豪迈清隽、独具个性,留传至今者数以千计,其中不乏鸿篇巨制。其中之一便是《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建于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共约二十八碑立于河南洛阳,是我国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此经用古文、篆、隶三种不同字体刻写,在我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三体石经》也由此而得名。

旧拓  秦权旧拓 秦权

  统一而强盛的唐朝,文化艺术光辉灿烂,碑刻艺术得到充分发挥,丰碑巨碣、造像、刻经、墓志、墓表等石刻成千上万,不可胜数。在西安碑林中,现存唐碑即多达一千余座,唐碑的气度恢宏、书法精绝、内涵丰富、风格各异,颇令人有高山仰止之感。唐碑的典型代表之一即是《开成石经》。

  《开成石经》是唐文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接受国子监郑覃的建议,由艾居晦、陈介等用楷书分写,花费了大约七年时间到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刻成一部石经。其中包括《周易》、《尚书》等十二种经书和《五经文字》及《九经字样》。计114石,文刻两面,228面,字列八层,每碑经石高约1.8米,面宽0.8米,下设方座,中插经碑,上置碑额,通高约3米。共650252字,人们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一部书”。

  宋至明清以来的碑刻,从体制、字体、形式都沿袭前代已定的规模,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尤其与隋唐的碑志形式无多大区别,没有任何突破,可以说只不过是隋唐的余风而已。一般来说,一些金石学家,尤其是书法家,在碑刻领域中,大多普遍注重唐和唐以前的碑刻。自宋代起,尤是元代后的碑刻不甚注重。

  但是,自宋代开始,另一收藏领域的“大神”——拓片,横空出世。拓本即由拓片装帧而成。不过,拓片的出现,是在宋朝之前。

宋拓  大唐三藏圣教序宋拓 大唐三藏圣教序

  拓片,是用纸从碑刻、画像砖石及木质、铜质、陶质等器物上拓印下来的艺术作品。自古至今,拓片数量之多,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在中国书法史和绘画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制作拓片在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梁朝虞和《论书表》中有“拓书悉用薄纸”之语。《隋书·经籍志》云“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并载梁时已有拓片。尽管我们今天已看不到梁朝和隋朝时期的拓片了,但可以肯定梁朝和隋朝已有拓片出现。

  现在见到的最早的拓片是原存敦煌千佛洞的唐太宗《温泉铭》,上有一行永徽年(公元650年)题记,说明为唐初时所拓。且唐代不仅已有拓片流行,而且拓制技艺已有相当水平。宋时,拓片已盛行,由于文化发达,刻帖业兴盛,拓印技艺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为后世留一下了许多珍贵的拓片。明清两代,拓片更加精致,拓制范围扩大,种类多样方法不一。大致说来,隋唐两代多用擦墨拓法,至北宋发明了扑拓之法,南宋末期,又发明了蜡拓和葛麻拓。明代盛行朱拓,又出现了套拓。清代不仅产生了摩崖拓,而且所拓器物日增,于金石玉器、甲骨陶器、汉砖瓦当、墓志碑刻无所不包。

宋拓本  麓山寺碑宋拓本 麓山寺碑

  镌刻在石碑上或镌铸在青铜等器物之上的古代艺术珍品或历史记载,有了拓印技术,便可广为流传,而不只在皇室或官僚巨贵中珍藏。拓片不仅是碑刻的如实再现、是古代文人学习书法的重要范本、更是集“美丽与智慧于一身”的艺术珍品,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重视。他们往往把得到一件上好的拓片视为人生一大快事,不惜重金购得。又因被拓物有毁佚风化等变异,故一纸早期或原刻已佚的拓片十分珍贵。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曾有“孔庙虞书(即虞世南)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之语,拓片的价值可见一斑。

  一件优秀碑刻的拓片上面的文字或图象比原拓物清晰鲜明,黑与白(墨拓)或红与白(朱拓)的色彩对比强烈,视觉效果刺激,笔画和图象的细微之处及神韵也可清晰地显示出来,充分表现了被拓对象的美。

  拓片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一切优秀碑刻的早期拓片,均被视为珍贵文物。原石久佚存世仅一本的拓片称为“孤本”,仅存数本的拓片称为“珍本”,损坏较少的早期拓片称为“初拓片”,某某字未损的称为“某某字未损本”,出土时初拓的称为“出土初拓片”,以上皆属善本之列。即使一些依原石重摹翻刻的“翻刻本”,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古代拓本能够流传下来的简直是稀如星凤、凤毛麟角,大多数早已亡佚。明人高镰曾说:“铜玉耐久而多,书帖易败而少。且宝珠玉者似多,宝金石文者更少。兼之兵火销烁,人世变迁,岂容片纸砒砺,尘磨其中?幸存一二,散落人间。好之者力或不足,不知者用以覆瓶,此又劫会业逢,不知灾害,其几何能得聚古人于一堂,与之心谈手执,接丰采于几案?”

  高镰啰啰嗦嗦的这段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说:书帖拓本太脆弱,战乱兵灾、火烧水淹、虫蛀人撕,一言不合就没了。就算某一拓本用尽“洪荒之力”从种种磨难中存活下来,也可能被哪个不长眼的拿去垫桌子腿。所以能流传至今的、为数不多的精品拓本,以“国宝”称之亦可。

宋拓兰亭序宋拓兰亭序

  流传少价值高,碑拓具备了让收藏家疯狂的绝对因素。北宋的欧阳修一生收藏碑帖拓本一千余卷,并编写了《集古录》,开拓片收藏、研究大家之先河。赵明诚与妻李清照一生酷嗜金石彝器,对周朝以来金石遗文无所不涉,后辑成《金石录》传世。明、清及民国更是碑帖拓片收藏之高潮。董其昌、赵崡、王铎、金冬心、翁方纲、包世臣、陈介祺、端方、杨守敬、罗振玉、康有为、张伯英、朱文钧、周肇祥、鲁迅、于右任等都是拓片藏家群体的代表人物。

  碑拓远大的前程

  在中国历代收藏中,碑帖拓片、善本古籍和青铜器被认为是中国最重要、最顶端的艺术收藏品种,是历代文人墨客及书画商人竞相收集、珍藏的艺术品。

  清代中晚期,金石文化兴盛,拓片的市场价格逐步走高。当时的一张名碑拓片和一张名家字画等值,而一本剪裱宋拓,价格要超过一张宋画。民国时期,知名考古学家、教育家罗振玉曾公开出售历代碑帖拓本和珍贵书画:明拓《唐雁塔圣教序》标价290元、明拓《瘗鹤铭》标价1200元,宋拓《唐皇甫君碑》标价2000元,超过了宋代郭熙的画卷标价(1200元),明朝唐寅《品茶图》的标价更低,仅为650元,清代赵之谦的《花卉》四条屏则是200元。可见当时碑帖拓片珍本的价格高于古代书画。但在当今,古书画的价格要远远高于拓片。

晚清尚书端方藏旧拓(张之洞、张祖翼、杨守敬等名家题跋本)晚清尚书端方藏旧拓(张之洞、张祖翼、杨守敬等名家题跋本)

  内地最早拍卖碑帖拓片是在1994年9月的北京翰海首届拍卖会上。当时,一件东汉《史晨前后碑》(二张)拍出了5.72万元。1994年嘉德秋季拍卖会上,《汉泰山都尉孔宙碑》也拍出了5.5万元;此外,汉《石门颂》拓本拍卖成交价2.2万元,汉《鲜于璜》拓本2.75万元,魏龙门四品《始平公》《孙秋生》《杨大眼》《魏灵藏》拓本以8.8万元人民币成交。

  1995年春拍,中国嘉德将一件清中期《苏轼丰乐亭记》拍出了9.35万元,同时,一册12开明初《苏轼书仙游潭碑记》,被文物局限定仅限于境内博物馆、图书馆、国有企事业单位竞买,、以19.8万元成交;当年秋拍,嘉德又以9.02万元拍卖成交了一件《石鼓文》清中期拓本。

  2003年,上海博物馆以450万美元巨资从海外购回4册宋拓《淳化阁帖》;2005年翰海秋拍,一件《淳化阁帖》第六卷,拍出了396万元;2007年11月,香港佳士得将有着董其昌、罗振玉跋的《淳化阁帖》第九卷拍出102.75万港元;2008年5月,香港佳士得以480.75万港元拍出了有着宋徽宗以及梁清标钤印的王羲之《兰亭序宋拓本》。2013年,北京匡时春拍会上,以322万元拍卖成交了《宋拓化度寺碑》;2015年12月,西泠印社将海内孤本1册25开的《北魏王子晋碑》以230万元拍出;2015年10月,香港苏富比(微博)以548万港元拍卖成交了《崔敬邕墓志拓本》;2015年11月,中国嘉德秋拍,首次开辟了碑帖专场“常州王有林藏碑帖”,共12件拍品,总成交1743.4万元,其中,《宋拓唐九成宫醴泉铭》以862.5万元拍出;在2016年匡时春拍,清初拓《石鼓文》手卷以471.5万元拍出。而广东崇正2016年春拍,一件曾经赵之谦、康生、谷牧收藏,有康生、郭沫若题跋的碑帖拓本《汉莱子侯刻石》初拓本以2070万元成交,不知惊掉了多少人的眼珠子。

旧拓  散氏盘全角拓旧拓 散氏盘全角拓

  上述数据可以说明一件事:这些年来,碑帖拓本的价值是稳升不降的。同早已在“天价”圈混的古代书画相比,碑拓还是相当低调的。依照某些藏家“低买高出”的行事原则,碑拓绝对是首选。碑拓具有文史资料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实用价值等,且存世量稀少,只要买到真品、罕品,其增值潜力是惊人的。但收藏碑拓的难度与复杂程度比古代书画,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碑拓收藏首先需要较深的传统文化底蕴,需要对历史文化、对那些艰涩文字发自心底的热爱。回顾历史,热衷于碑拓收藏的大多是文人墨客、书画家和痴迷于此的爱好者。鲁迅先生就是碑拓收藏大家。

  碑拓的收藏鉴赏者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积累,除了解历史的演变发展外,还要对文字学、金石学、绘画、雕刻、纸、墨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更重要的是对金石碑志本身的了解。对于什么时候哪块碑出土?是否有断裂、焚毁、佚失、损坏以及损坏了哪几个字或哪几笔、现存什么地方等都要了如指掌。拓片的纸、墨以及拓印技术的高低都会影响拓片的收藏价值、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否则,很容易买到赝品,毕竟造假的阴云一向牢牢笼罩着收藏的所有领域。

  鉴别碑拓有很多方面,最基本的还是要从碑石入手。碑石是碑拓的母体,大多年代久远,由于历史的变迁加上自然风化,会给碑体留下许多痕迹,这也是鉴赏碑拓年代的重要依据。

  还要仔细观察作品字口是否有神,有无涂墨现象,纸与墨是否相合,再观其首尾有无名人题签、题记,有无收传印记,题记和印章与拓本内容是否相符,有无张冠李戴,再看整本是否染色,考据处是否有拼补或描填痕迹。

汉孔宙碑汉孔宙碑

  除鉴别外,收藏碑拓还要讲究几点:

  1。碑帖拓片的年代。与碑帖相关的年代通常有三个,即书写年代、刻碑年代、拓本年代。前二者基本上时间相隔不是太长,通常人们所说的碑帖年代是指拓本年代,可以根据碑帖本身的题记和收藏印章来判定。一般来说,拓制年代越早越值得收藏,以早期拓片字迹保持完好者为珍贵,后期拓片字迹模糊不清,或经过翻刻的,其价值就会大大逊色。

  2。珍稀度。物以稀为贵,如果碑帖拓片属于祖本、孤本、珍本、善本,一旦流传有序,自然喜欢者众。

  3。碑的体积。原碑的体积越大、铭文越多,碑帖的价值越高。

  4。历史典故。记载历史典故或与历史事件有关的碑帖极具收藏价值,例如《大唐中兴颂》。

  5。碑帖的存世量也是衡量它价值的标准之一。宋拓流传至今数量十分稀少,自然珍贵。尤其是原碑已损毁,拓片存世很少且不可再生,价值也会较高。

  6。名人题跋。行里人常将拓本上的题跋称作“帮首”。帮首对于拓本真伪的判定确有帮助的作用。《汉莱子侯刻石》初拓本拍出2070万元的原因,主要在于上面的题跋。题跋内容往往是对碑拓的考证,题跋者不乏历代学问大家,本身的墨宝也很珍贵,因此题跋会给原拓片增添书法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一纸拓片不大,里面的道道多着呢。毕竟不是所有纸片都是碑拓,也不是所有的藏家都是金石行家。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讲,如果想收藏碑拓,可从历代有据可考的碑拓的影印本入手。传世的古代碑帖拓本,尤其是其中的唐宋旧拓、明清佳拓、善本孤本等,或深藏在博物馆,或在私人藏家手中秘不示人,或流失海外相隔万里,常人难以得见;这些高高在上的碑拓珍品的影印本则亲民多了,一般都能买到。

  来源:《艺术品鉴杂志》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赵之谦碑刻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