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家 贰臣 谁是“神笔王铎”

2017年09月11日 12:38 新浪杭州汽车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自作诗《送友》 自作诗《送友》

  记者 郑成航

  9月2日,浙江美术馆重新开馆后的第一个周末,一场书法大展点燃了杭州人的艺术热情,甚至吸引了各地书法爱好者不辞辛劳地赶来。拥有如此巨大吸引力的,只能是那位“神笔王铎”。“健笔蟠龙——王铎作品展” 共展出王铎书画作品50多件,共分三个板块,一是王铎的临帖作品,二是王铎的创作,三是其绘画。为何王铎展能引起如此之大的反响,他的字究竟好在哪里?

  勤奋而又任性的临摹者

  展览的第一个板块就是王铎的临帖作品。在书法史上,王铎是以临帖勤奋著称的书家,同时期的倪后瞻评论王铎写字的节奏,是“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即一天临摹,一天创作应酬,这样的节奏延续终生。时至今日,王铎留下了近300件临作。如果对这些作品进行统计,可以发现他的取法范围包含了接近100位书法家(包括无名氏)的作品,今天所知的宋代以至明末清初的刻帖,王铎都曾学习过,这样的广度是前所未有的。

  浙江大学教授薛龙春在讲座中说道:“从某种程度来说,他的临摹带有一种炫耀性。”的确,王铎的许多临帖作品,可以说太不“像”临摹了。王铎经常毫不理会“察之者贵精,拟之者贵似”的古训。他的临作较之原帖,在用笔、结构、章法乃至文字内容等方面都会有颠覆性的改变。比如展览中临摹《冠军帖》的立轴,原本不足一尺的小信札被硬生生写成了2米来长的立轴,原本轻快、飘逸的小行草被王铎练成了钢筋铁骨的大字。如果你足够仔细,就会发现写到第三行时,王铎似乎已经连文字内容都不在乎了,直接写串帖了。

  巨轴狂热爱好者 自媒体行家

  临摹的时候不管字帖的感受,王铎的手札、日记也很特别,比如把日记写到两三米长。展览中的一件王铎自作文“吾洛与津为寇破”写道:“吾洛与津为寇破,幸在山岩,渡河南行,雪冰涩粳。及至白门,乱寝复逮。 中琴书如蜗牛角。丈夫何地不可栖,龙湫雁宕可为菟裘之处。”写的是逃难途中的艰辛。

  这一条幅,内容并不合乎诗格,又非临帖,却是一篇长短有致的记叙小文。何不将其视为王铎写给王铎的“文语”呢?“文语”,为王铎所创。它本身是日记、信札或赠予他人之言,只不过写在了扇面,或者立轴长卷上。

  相较一般人,王铎似乎特别有“作品意识”:别人记在小本本上的日记,王铎能够直接写成两米长的立轴昭告天下,跟我们今天在网上发微博差不多,可以说是古代自媒体了。

  不服 不服

  当大V的感觉或许不错,但王铎的人生却不好受。历史上的王铎,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书法家,他经历过天启、崇祯两朝,做过明代的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谁知,清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清军攻陷扬州,王铎守江宁(南京),他同礼部尚书钱谦益等开城门降清。于是,王铎成了尴尬的“贰臣”。

  “忠臣不事二主”是封建政治伦理纲常的底线,“舍生取义”更是孔孟教义的要旨。以中国传统对官员的评价标准来看,“一臣事过二主”是不可原谅的污点,王铎好友黄道周、倪元璐的“殉国”更将其推上风口浪尖。殉国不容易,而活着岂不是更难?

  降清后第二年的一天,王铎一口气草书了十首唐诗,长卷末端,他写下这样一段话:“吾书学之四十年,颇有所从来,必有深于爱吾书者。不知者则谓为高闲、张旭、怀素野道,吾不服,不服。”

  不服,不服。王铎用有些孩子气的话表达自己的倔强,既说书法,亦指命运。我们可以从他的书法里找找这种“不服”的情感。

  来源:杭州日报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