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翁方纲为何遭人诟病
古代的书坛泰斗就像是当今的历届中书协主席,一方面受到尊崇,另一方面又会受人攻击。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翁方纲不仅是与刘墉、王文治、梁同书齐名的书法家,而且学富五车,著有《十三经附记》《苏斋记》《两汉金石记》《经义考补正》和《四库全书纂修提要稿》等,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诗学家、金石学家、目录学家。他活到85岁高龄,数次任地方学官,所到之处,奖掖后进,培育人才,桃李满天下。所以,他是名副其实的书坛泰斗。可是书史上对他的评价并不高,多有微词。这是为何呢?依我看原因有三:
一是文人相轻,互相讥讽。魏文帝曹丕《典论·论文》中早就说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当年书坛都推崇翁方纲与刘墉两位书法家,但他二人却互不欣赏。翁方纲的女婿戈先舟学士是刘墉的门生,他拿着刘墉的书法给岳父看,翁方纲说:“问汝师哪一笔是古人?” 哪知戈先舟竟把这话说给刘墉听,刘墉怒道:“我自成我书耳,问汝岳翁哪一笔是自己?” 翁刘二人互相讥评的故事,便成了世人对翁方纲书法评价的根据,认为他的书法刻摹古人,缺乏创新。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评价翁方纲的书法时就说:翁书“只是工匠之精细者”。
二是碑帖之争,互相攻击。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大学士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鼓吹尊碑;接着包世臣《艺舟双楫》更是扬碑抑帖。在书法实践上,邓石如一马当先,伊秉绶、陈鸿寿、桂馥等人推波助澜。就这样,书学理论与实践呼应唱和,形成了与以刘墉、王文治、翁方纲、梁同书等人为代表的帖派书法分庭抗礼的局面。两派书法家互相攻击,帖派书法家以皇帝喜好为旨趣,崇尚“二王”和董(其昌)、赵(孟頫)一派的书风,自视为书坛正宗,而将碑派书法看作旁门左道;碑派书法家则抓住帖派书法的流弊——“馆阁体”,大加挞伐,攻击其僵化靡弱。翁方纲是帖派书法的代表人物之一,受到碑派书法家的攻击是很自然的事。
三是私人恩怨,遭人诋毁。当年,邓石如受到同乡户部尚书曹文植的赏识,并带他进京。邓石如到了京城后,在曹尚书的极力推荐和帮助下,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但是,性格耿介的邓石如,大概一方面因为不愿攀附书坛权贵,另一方面又囿于碑帖两派书法家之间的陈见,所以他见了许多当世名流,却唯独不去拜见内阁大学士、书坛泰斗翁方纲。翁方纲对此心中自然忌恨,对邓石如的书法大加贬抑。虽然邓石如知道后,一笑置之,说“不与较也”,而包世臣则是邓石如的好朋友,又是尊碑抑帖之人,对此当然不会“不与较之”。
其实,翁方纲的书法并不像刘墉、包世臣、康有为等人说的那样糟。实际上,他兼容碑帖,能篆善隶,从流传的《临汉隶四碑帖》来看,他曾在《孔谦碣》《礼器碑》《郑固碑》《石门颂》上下过很大功夫,其功力和水平绝不在当年许多隶书书家之下;他的楷书功力深厚,七八十岁时还能在一粒胡麻子上书写“一片冰心在玉壶”。他的行书学习颜、欧、米、董等家。从这幅行书七言联来看,字形结体既有颜书的浑厚,又有欧体的紧敛,用腕灵活,运笔沉酣,墨色浓厚,笔画丰满,筋劲骨健,柔润流畅,很有神韵,具有大家风范。不过,他与刘墉一样用笔浓重,但却没有刘书的质朴拙趣;字形结体四平八稳,又不似王文治的潇洒秀逸,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独特风格。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缺乏创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