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左小白
[内容提要]
秾芳诗帖乃宋徽宗的瘦金书中之巅锋代表作
[关键词]
宋徽宗,瘦金体,秾芳诗帖,徐邦达,千字文,闰中秋月诗帖
宋徽宗赵佶(1082-1135)他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号宣和主人、教主道君皇帝。公元1100年,宋哲宗病逝,向太后立他为帝,在位二十五年。公元1127年,金兵南侵,攻破汴京,北宋灭亡,徽钦二宗皆被俘,史称“靖康之难”。虽然宋徽宗治国无能,但是他才华横溢,笔砚、丹青、图史、射御皆精,擅长楷、草书并自创"瘦金体”。酷爱画花鸟墨竹自成“院体”,词尚婉约,推崇道教。公元1135年,宋徽宗在金国受尽折磨而死,终年五十四岁。(注释1)
这件书法作品由朱丝栏界格,每个字大近5寸,为传世所见徽宗书法字迹最大的作品,对此清代陈邦彦在题跋中写道:“此卷以画法作书,脱去笔墨畦径,行间如幽兰丛竹,泠泠作风雨声,真神品也。”既是对这一诗帖的评赞,也是对“瘦金书”的艺术效果的很好的概括。此帖无论是书体结构、力度、内涵、气魄均可当为“瘦金书”第一,亦可堪称赵佶瘦金体上巅峰之代表作。
美术界也有不同意见,有业界专家说“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秾芳诗帖》,瘦金书虽与赵佶所书相仿,但字里行间却透出一股俗气,这对一位风雅皇帝来说是不可思议的。细看用笔及结体也有问题,字中凡左撇均快而直,少含蓄圆润之意;左右上挑勾则生硬做作。即如“庭中”的“中”字,字中的“口”左重而右轻,与赵佶《闰中秋月》帖中两个“中”字相比,优劣自见。整幅字多骨少肉,有形无韵,"尤未得其实也”,疑为仿作,双钩摹本。”(注释2)
凡写过字的人都有的常识,使用长锋健毫在疾劲行笔当中会出现笔尖受力,笔尖略有散锋分叉,仍正常现象。正是这种畅快淋漓一气呵成的笔势,带来干湿浓淡飞白牵丝之美,以此为由被一些专家误解穠芳诗贴非徽宗之亲笔作品。笔者以为此说实属武断。
也有学者认为:落款很可疑。还引用徐邦达先生《古书画过眼要录》说:小款……非常局促,书亦较弱,定出后添,上钤葫芦印亦未必真。以此作为自己的“有力”佐证来断定:穠芳诗贴乃伪作。笔者认为此说纯属断章取义,做学术探讨者,首要具备端正严谨的态度与科学求实的研究精神,避免信口开河,拿出站得住脚的理据,才好下结论。
首先看看此贴上的鉴藏印记:[丹诚][九如清玩][也园珍赏][御赐忠孝堂长白山索氏珍藏][阿尔喜普之印][乐葊][东平][汉水耿会侯书画之章][真赏][珍祕][湛思记]清乾隆内府等诸印。既有这些史上有名藏家收藏有序的佐证,再详细看一下徐邦达先生的上下文“此书笔很挺拔,应是中晚年之作“(注释3)赵佶大字,惟见这一本。徐老此按充分肯定了穠芳诗贴乃目前可见,徽宗大字廋金体唯一存世孤本,对此贴书写的大致时期也有考断。
从2005年起,台北“故宫“依照台湾“文化部”新版文资法开始实施古物分级制,将文物分成三级:国宝、重要文物、一般文物。其中最高级别为国宝。而国宝的鉴定标准并不是看文物的价值几何,最重要的是它必须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即具备“历史上不可取代”、“拥有唯一文化意涵”、“独一无二”、“年代久远”等特点。2017年10月将公开展出45件国宝级文物,其中宋徽宗诗帖被名列前茅的重要国宝,展出的正是这件《秾芳诗帖》。
既然此帖为宋徽宗真迹,又被美术史定为宋徽宗独步天下的"瘦金书”代表作,究竟是徽宗哪个时期所书写的呢?带着疑问,穿越千年,我们先来看看当时宋代的文人墨客所追逐的时尚风貌。
众知“唐尚法,宋尚意”。汉字到了唐朝已成定制,形成自己完整的模式,书法以汉字为依托演进的历史时代已基本结束,所以到了宋朝,在没有新的字体出现的情况下,宋人或仍袭旧人,活在唐人的阴影里,或另辟新径。于是他们绕开唐人森严的法度,转而追求书法艺术的情趣为主旨,求意而不拘法,开创了一代先河。我们可以看出,宋朝尚意风格的形成乃书法演进的必然趋势,偶然结果。“尚意”也就是说书法家在作品中张扬个性,表达性情,不受法度的拘束,任由感情自然流露,纵横驰骋。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在书法造诣上大都有开创精神,奇纵雄放,意态昂扬,其充分体现了宋人尚意的时代精神。
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宋徽宗的书法成就经历了以下过程:
宋徽宗的书画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一个至高峰,不但自身造诣非凡,沉迷其中,而且在主观上也十分努力的推动着文艺的发展。在绘画方面,徽宗是一个导师级别的人物,设立画院,开画学,并正式将其纳入科举考试,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画家,产生了许多经典作品,《千里江山》《清明上河图》即诞生于此时。徽宗的这些作为提高了画家的地位,大大的促进了中国绘画的发展,并使“院体画”兴盛一时,影响深远。在其统治期间还下令编制《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录》等著名美术史书籍,为我国美术史的研究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在书法方面徽宗首创了“瘦金体”,这种瘦金体书法,挺拔秀丽、飘逸犀利,即便是完全不懂书法的人,看过后也会感觉极佳。徽宗“瘦金体”书写十分精妙和独到,也一举奠定了其在书法史上的宗师地位。同时在中国的书画史上,徽宗还是“诗书画印”一体化技术形成的奠基人,深刻影响了后世赵孟頫、唐伯虎等著名画家的“诗书画印”一体化创作的发展和繁荣。徽宗的绘画作品有《四禽图》、《柳鸦图》等,书法作品有《秾芳诗帖》、《瘦金体千字文》、《欲借风霜二诗帖》、《草书千字文》、《牡丹诗帖》、《怪石诗帖》、《閠中秋月诗帖》、《夏日诗帖》、《棣堂花筍石二诗帖》、《七言诗纨扇页》,从古至今都是书画文学作品历史宝库里难得的珍品。
宋徽宗早年师学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出以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变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风格,号“瘦金体”亦有"鹤体”雅称。 其书、画作品我们常可见鹤的身影与神韵。笔者以为其因有三:一,师承关系,薛稷仍画鹤高手。二,,仙鹤仍道家祥瑞之物,徽宗在位期间排佛迷道,追崇道骨仙风,自称道君皇帝。三,徽宗重视写生,以画入书,擅将生活中观察的物象融入书法之中。其笔划中的“花辨点,兰叶捺,鹤腿竖,回马挑”。(注释4)映入观者眼中,栩栩如生,韵味无穷。
“鼠尾钉头方转角,兰撇竹捺小蛮腰,死往生返游丝引,拉弓放箭回马挑。”后人所传颂的这四句诗,也通俗形象地为观者描绘出一幅廋金书其生动姿态的画卷。从点划结体而言,其书特点:瘦直挺拔,锋芒毕露。横画收笔带钩,竖画很少做悬针,收笔又多呈右向倒钩,撇如匕首,长撇起笔多有风头,捺腿长而呈纺锤形,颇有鹤韵。运笔飘忽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转折处明显可见,藏锋露锋等运转提顿的痕迹,风格独具。
先来看看徽宗瘦金体初成型期代表作《楷书千字文》。此件乃徽宗于崇宁甲年(公元1104年)赐予宠臣童贯所书,其时,宋徽宗年方二十三岁。此篇千字文结体正楷,一千余字下来,首尾呼应,法度严谨,笔画细劲如筋,除笔力气息稍弱外,几乎找不到败笔,这时瘦金书的基本特征已确立,属早期代表作,“瘦硬”阶段。
以下这件《闰中秋月诗帖》,是大观年间徽宗二十九岁(公元1111年)所书,此帖对比《楷书千字文》,多了几分温润和行书意味,又多了些筋骨和功力,结体仍属正楷,上下笔划起启承之间已有向行楷过渡之笔韵。笔画特征:细瘦如“筋”,不失腴润,飘逸挺拔,不显稚弱,呈现出浓郁的书卷气息。用笔劲健挺拔又不失妩媚,加之紧密而婀娜的结体。属“瘦金书”中期代表作,偏柔美阶段。
以下这件《夏日诗帖》,此帖乃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年)所书。届时宋徽宗30-37岁。
《秾芳诗帖》其用笔畅快淋漓,锋芒毕露,瘦硬中寓腴润之致,其银钩铁画,豪气跃然,显现出书家精深的艺术功力。其特征是:笔画瘦筋而不失肉,在转折处,将藏锋、露锋,连转、提顿等痕跡强化並保留下來,也是瘦金书的基本笔画架构。如写一横,起笔处是尖,先斜下,而后横行,收笔皆有一顿点。结体虽楷,而整体运笔,大都直来直往,飘忽快捷,似行如草。本幅朱丝栏界格,字大近5寸,为传世所见徽宗书法字跡最大者,非提腕疾书,一气呵成不可得也!行笔于瘦金体中属刚劲一格。
再来看看《秾芳诗帖》单字的图解
由上可见使用长锋健毫,其字字中宫抱紧,四肢舒展,锋芒毕露,筋劲而不失肉,多处可见飞白牵丝,行笔书速劲疾如风,技法娴熟,胸有成竹,畅快淋漓,一气呵成。通篇观之,无一败笔或犹疑之处。将早期的《千字文》与《秾芳诗帖》同字相效,不难看出,早期初成稚气,转折之处运笔有时过重,有若树干霜皮,一曲之处,突搏而过硬,未免捉襟见肘;后期瘦金体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字体间架开阔,清逸润朗,在转折之处明朗而不突兀,用笔精细而不失力度。通过点画组合变化,使作品超越有限的形,上升到一种仙风道骨,御鹤凭风,衣袂飘飘的无限意境之中。无论结构、力度、内涵、气魄均当为赵书第一。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秾芳诗帖》定是宋徽宗瘦金体壮年巅峰的精品,要晚于《闰中秋月诗帖》,与《夏日诗帖》的时期更近一些。
相较于《秾芳诗帖》,政和2年所题《瑞鹤图》,结构神韵一致,只是行书笔意更浓,转折处更圆润, 似为更为晚一些的作品。由于实际《秾芳诗帖》单字大小达到12.5厘米,与《瑞鹤图》题跋相去甚远,行笔速度力度完全不同,也有一定影响。从笔划,结字的对比,从笔墨的神韵等角度分析,可以推断《秾芳诗帖》是《闰中秋月诗帖》之后,但不会过晚于《瑞鹤图》题跋这一时期的作品。
赵佶生于元丰五年(1082年),19岁即位,建元为建中靖国(1101年);翌年改元崇宁,计五年(1102-1106年);25岁改元大观,计4年(1107-1110年);29岁改元政和,计7年(1111-1117年);36岁改元重和,历时4个月(1118年);37岁改元宣和,计7年(1119-1125年);宣和七年逊位于钦宗,在位共25年,逊位时年44岁。又据《宋史》记载,1100 年废宣和殿,时年宋徽宗 19 岁, 崇宁初再建宣和殿。(注释5)大观二年(1108)年,徽宗 27 岁时,为该殿作记。宣和元年 (1119)二月“改易宣和殿为保和殿” (注释6),也就是说 1100 至 1102 年之间和 1119 年二月后不存在“宣和殿”,这期间不应有“宣和殿制”款。
历代著录《选学斋书画寓目续纪》“卷末戛然而止,无款及印,卷首绢质亦微损,盖原书不止一诗耳。字极健拔有神,非勾摹本可几,洵真迹也”。又有徐邦达先生《古书画过眼要录》中按“赵佶大字,惟见这一本。小款一行缩在卷尾左下角,非常局促,书亦较弱,定出后添,上钤葫芦印亦未必真。可能原来还不止一诗,后被割截。“
对比以下几处与“宣和殿”相关的落款,下图从左至右依次为《秾芳诗帖》、《芙蓉锦鸡图轴》、《蜡梅山禽图轴》。明显只有后面两个是宋徽宗御笔落款,而且必会钤“御书”方形朱文方印。比此帖“宣和殿制”的落款,与徐邦达先生所言可以印证,此落款是由其它人代题的。按《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中所示,如为葫芦状“御书”印皆为朱文,没有白文,而《秾芳诗帖》的尾款葫芦印文模糊不可识,且为白文,应为后人割裂此卷为题款及铃印的。
而割截者后添此小款,钤葫芦假印,亦可能有意将被割部分的真实落款信息留于此,此不可考。但如果此卷真是“宣和殿制”,那也与笔者从时代特征及个人特征演变所推断的政和年间不矛盾。当然,更不用说宣和年间已无“宣和殿制”,宣和七年(1125年)金国以张觉事变为由攻宋,宋徽宗急忙传位长子赵恒,已无此心境写秾芳诗。1127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徽宗被俘北行。被俘为阶下囚时日,饱受折磨摧残,更不可能有心境有条件“翩翩逐晚风”。
结论:此件《秾芳诗帖》乃宋徽宗真迹,是宋徽宗瘦金书中之壮年巅锋代表作,书写时间约为1110年至1119年间,偏政和早期。
注释:
1。 引自《中国书画史讲义》
2。 引自《中国书法墨迹鉴定图典》
3。 引自徐邦达先生《古书画过眼要录》
4。 引自《孤独而灿烂的“瘦金体”书法》
5。 《宋史》卷八十五“宣和殿在睿思殿后,绍圣二年四月殿成。??元符三年废。崇宁初复作。大观三年,徽宗制记刻石,实蔡京为之。”
6。 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六十:“大观二年再葺,徽宗为记,书之石。重和元年改元,宣和乃更为保和殿,宣和二年改”。《宋史》卷二十二:“(重和二年)二月庚辰改元,易宣和殿为保和殿。”又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 卷十二:“(大观)二年正月壬子朔,御制宣和殿记其略。”和《宋史全文》“戊子大观二年春正月壬子朔,受八宝于大庆殿,大赦天下。是日,御制宣和殿记,其文实蔡京为之。”《四库提要》认为《宋史全文》乃元人所编。 《宋史》本纪第二十二徽宗四。“保和殿:政和三年四月作,九月殿成,总为屋七十五间”。
参考资料:
1。 重读宋徽宗,武庆新
2。 古书画过眼要录,徐邦达
3。 中国书画史讲义,
4。 宋徽宗画作鉴藏研究,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