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打call的石鼓文 吴昌硕应用得炉火纯青

2017年12月07日 11:43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来源:收藏快报

  央视三套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昨日首播,让石鼓一下子火了。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推选为第三件国宝,影帝梁家辉为之守护,被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的“石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石鼓石鼓

  它们就是先秦时期的石头,因为形状上细下粗顶微圆,似鼓,就被叫作石鼓。而石鼓文,顾名思义,就是刻在石鼓上的文字,它是一种由大篆向小篆过渡的文字大家来直观感受一下来自先秦时期的气息:

秦朝 石鼓 & 石鼓文秦朝 石鼓 & 石鼓文

  有没有觉得这些文字有点像图案,有种象形文字的味道?而在书画艺术界,当大家说到石鼓文,就一定会想到吴昌硕;谈起吴昌硕,也一定会想到石鼓文。这又是为什么呢?

  吴昌硕,1844—1927,名俊卿,字昌硕,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原来大师吴昌硕很小的时候就学篆刻(用刀刻印),之后练书法,他的书法学的就是石鼓文,到了四十岁左右他才正式开始学画画。

清代刊刻家 阮元 摹刻的石鼓文(部分)清代刊刻家 阮元 摹刻的石鼓文(部分)

  石鼓文方正匀称,舒展大方,笔法圆润,笔意凝重给人一种优雅端庄、自然古朴的感觉,被历代书法家视为学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有“书家第一法则”的美誉。

  吴昌硕当年就如获至宝般收集那些石碑、字帖来练习石鼓文和篆刻。他几乎练了一辈子的石鼓文,为之痴迷。用吴昌硕自己的话说,是“每一日都有不同的体会”。

吴昌硕晚年篆书(石鼓文)书法,安吉吴昌硕纪念馆藏吴昌硕晚年篆书(石鼓文)书法,安吉吴昌硕纪念馆藏

  而中国书画家自古以来就有以书入画的传统,吴昌硕长年累月坚持写石鼓文、刻印,自然潜移默化地会对他的大写意花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吴昌硕曾说,“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

  懂他画的人,会说画中透露出一股金石气;普通观众表示很不理解啊,“这个金石气是什么玩意?我怎么就欣赏不来?”萃花就以吴昌硕的几件具有代表性的画作,来解析下画中的金石气:

《天竹棕榈立轴》,吴昌硕,西泠印社藏《天竹棕榈立轴》,吴昌硕,西泠印社藏

  《天竹棕榈立轴》中老辣的线条,金石入画的气息,以及文人气,这些都成了极具吴昌硕个人特色的画作特点。他常常用篆笔画梅兰,狂草作葡萄,就书法入画而言是以篆书石鼓入画为多。

《梅花图》,纸本设色,1916年作,上海博物馆藏《梅花图》,纸本设色,1916年作,上海博物馆藏

  以书法入画,笔墨苍劲。梅花先用写意法勾勒,再填颜色,枝干横竖交叉,杂而不乱,恰到好处表现出梅花的风姿,富有生活气息。

《珠光》,吴昌硕,77岁作品《珠光》,吴昌硕,77岁作品

  《珠光》中曲折盘旋、繁杂的紫藤,是吴昌硕以篆草笔法作画,笔势雄健纵放。整幅图笔墨流畅,构图饱满,气势宏伟。我们再从花卉画的局部来看石鼓文是如何影响吴昌硕绘画的。

  先看枝干,吴昌硕写意花卉中出现的枝干,很多都像立在画中的木棍,坚硬有力,如铁铸的一般,这或许与石鼓文线条多为直线有关,又或许与吴昌硕常年篆书刻印有关。

寿桃,立轴纸本,吴昌硕,1918年作寿桃,立轴纸本,吴昌硕,1918年作

  再看石头。画中的石头呈合拢之势,就像石鼓文的书法特点一样相向的弧线,线端内向收敛,中部有向外的张力,外形圆浑、饱满,量感宏阔、厚重。

吴昌硕花卉画中常出现的 石头 与石 鼓文的联系吴昌硕花卉画中常出现的 石头 与石 鼓文的联系

  最后看结构主线(就是把花的叶去掉,只看枝干),花卉画的结构主线与石鼓文的内部结构也颇有相似之处。

吴昌硕写意花卉结构主线 参考了 石鼓文内部结构吴昌硕写意花卉结构主线 参考了 石鼓文内部结构

  吴昌硕画画,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篆刻、书写石鼓文的经历被他巧妙地融合进他的画里:石鼓文瘦重如铁的线条悄无声息地飞进他的画中,化为如铁铸般的枝干,无论浓墨淡墨,都显示出一种削金刻石的力量感。

  石鼓文无疑已经融入了吴昌硕的血液,反映到他的画作上,就是我们看他的画时感受到的厚重、凝练又富有力量。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