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晚期铜胎掐丝珐琅棒槌瓶

2018年03月13日 10:38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刊《收藏快报》2018年1月3日

  这件铜胎掐丝珐琅棒槌瓶(图1)是一件陈设器物,不久前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公益鉴宝活动中,被专家鉴定为是清代晚期的一件作品。

  此瓶通高24.6、口径8.4、底足7.1厘米,口外侈,束颈,溜肩,筒形腹,腹下部略收,圈足(图2)。口部外侈部分高约1.3厘米,外侈部分在上下两圈铜胎之间用一圈铜掐丝小圆圈装饰,外侈部分底面用一圈铜掐丝双圆圈图案装饰(有一个单圆圈),然后填满珐琅彩。口部内壁可见明显的铜胎接痕。颈部主要饰以2朵西番莲纹。颈部上端与口部结合处,用一圈如意云头纹装饰,填以蓝料珐琅彩,每个云头纹之间,又用一点红色珐琅彩隔开、点缀。

  颈下部与腹部交汇处,一圈红色珐琅彩环绕。腹下部靠近底足处,也用一圈红色珐琅彩环绕。在这两圈红色珐琅彩之间,便是腹部的主纹饰。主纹饰用铜掐丝做成2组牡丹花大花卉和2组小花卉图案,疏密有致。陪衬主纹饰的底纹用四方格状、四瓣小花状铜掐丝做成,主纹饰、底纹饰布局巧妙,填充上红、蓝、绿、黄、白等珐琅料后,不同色料的珐琅色调恰到好处地突出了主纹饰的花卉生机勃勃的形象,并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立体感,凸显了器物的雍容华贵,色彩富丽。腹部最上面紧贴颈部那一圈红色珐琅彩带处,也是用如意云头纹装饰一周。腹下部紧贴红色珐琅彩带处,用一周莲瓣纹装饰。腹下部莲瓣纹、红色珐琅彩带的下面,与器底足交接处之间,用铜掐丝做成海水纹饰。

  足墙外壁也是用铜掐丝做成小圆圈纹饰环绕一周。足墙内壁、外底面可见制作时明显的手工捶打的铜片延展痕迹。足墙处是由两层铜片紧密贴合而成,每一层铜片均厚薄不匀。

  此器以红铜作胎体,掐丝线条细如发丝,技法娴熟。做成如此细致的图案,工艺相当复杂,需要大器匠、掐丝匠、錾花匠、镀金匠、填蓝匠等各种不同的十多种工匠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器物外表露铜处应该是镀金,但是现在口部镀金部位、底足外壁镀金部位金色已看不见,但是在足墙内壁、外底面不易摩擦的地方,还保留了金灿灿的镀金层,磨损较少。

  由于保存不善,器物口部略显变形。肩部有一处不规则伤痕。

  到了清晚期,由于国势衰落,掐丝珐琅的制作也开始没落,成品数量少,传世作品不多。这个时期的掐丝珐琅器造型以瓶为主,器物胎体较轻薄。

  作者:江志君(教授级正高级经济师,兼任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会员)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棒槌瓶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