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余清斋”主人究竟收藏过多少稀世之宝

2018年04月03日 11:49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他是明代书画鉴藏大家,一生收藏的书画精品不胜枚举。进入清代,清内廷所藏书画中的佳作,有一半曾是他的旧藏,乾隆皇帝珍藏于“三希堂”的三件稀世之宝都钤有他的鉴藏印识。他积多年之收藏,为后世打造了一部享有盛誉的法书名帖——《余清斋》,他也因这部传世名帖而青史留名。 

董其昌题写的“余清斋“匾额董其昌题写的“余清斋“匾额

  “余清斋主人”何许人也?

  这位博学多识、眼力非凡又财力雄厚的余清斋主人,就是歙县西溪南人(今属黄山市徽州区)吴廷。

  在明代,西溪南的吴氏宗族可谓首屈一指的徽州收藏望族,其宗族中收藏者之众、书画藏品之精湛丰富,在当时无与比肩。据明清之际的古董商吴其贞在《书画记》中记载,他1639年曾到西溪南借观吴氏收藏,他如走马观花地一家家一件件浏览,一连看了十二天都应接不暇,而那时吴氏的藏物已有十分之六都流散在外了,可想而知,当其盛时又是怎样的景象。仅吴其贞在《书画记》中记下的吴氏收藏元代以上书画名迹就有六十余件。

西溪南湿地风光西溪南湿地风光

  在西溪南吴氏各家收藏中,名气最大的当属余清斋。关于“余清斋”名字的由来,吴其贞认为是吴廷原来收藏了一幅王叔明《有余清图》,故将书室命名为余清斋,并自号“余清斋主人”。徽学研究专家汪世清先生根据史料推断,余清斋不单是吴氏书斋名,还是吴廷与他哥哥吴国逊在北京开设的古玩店的店号。

  吴廷,谱名国廷,字用卿,号江村,生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吴家兄弟三人,吴廷排行老二。由于父亲早逝,吴廷的哥哥吴国逊小小年纪就奉母命外出经商,挣钱养家,资助两个弟弟得习举子业并入赀为太学生。后来,吴国逊带着吴廷到了京城,以多年积累的资金购买书画鼎彝之属,兄弟俩联手做起了古玩生意。

  由于吴廷博学好古,精于书画收藏,更喜以书画会友,因此士大夫从之游者甚众,当时的很多文化名人都因收藏和鉴赏书画的共同爱好与他结为好友。其中,著名书画家董其昌与吴廷关系至为密切,吴家的“余清斋”即由董其昌亲笔题写。据汪世清先生推断,董吴二人的相交来往或始于1590年在京城之时。翌年秋,董其昌南归,吴廷也尾其舟水路同行,董为吴廷作《白云潇湘图》。1593年,董其昌入京,从吴廷处得到董源的《溪山行旅图》。此后数十年,不论在京城还是在西溪南,董其昌都是余清斋的座上客,两人还常常在杭州、苏州、松江、南京和扬州等地相遇,每次相见,吴廷必拿出书画名品与董其昌共同鉴赏。吴廷收藏的王羲之《官奴帖》、《宋米南宫书诸体诗卷》、《梁摹乐毅论真迹》《淳化阁帖无银锭本》等众多名迹都留下了董其昌的题跋。吴廷所藏名迹不仅提供董其昌观赏,而且有些还长期置于董其昌手边供他临摹,如《唐虞世南临兰亭帖》就在董其昌处留存了21年才回到吴廷手中。《米元章评纸帖》也被董其昌借去临写了一个多月。可以说,吴廷丰富的书画收藏,长期并不断地提供给董其昌观赏临摹,为董其昌在艺术上达到更高境界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米芇《评纸帖》米芇《评纸帖》

  余清斋法帖刻入的名家书迹知多少?

  吴廷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古董商人,更是一位很有文化情怀的收藏家。为了能让自己收藏的稀世墨宝能广为流传并留存后世,他决定倾力打造一部传世名碑。为此,他专门邀请大名鼎鼎的书画家、鉴赏家董其昌及董的同道好友陈继儒住到“余清斋”,并延请歙县著名书画家杨明时共聚一堂,一起对其所藏珍贵书法名迹进行鉴评审定题跋,再由杨明时铁笔双钩上石,汇刻成帖。《余清斋》法帖刻于1596年,成于1614年,全帖汇刻了晋、隋、唐、宋著名书家名迹26种,其中多有王羲之、王献之未刻于他帖的名迹。

王羲之《兰亭序集》王羲之《兰亭序集》
颜真卿《祭侄文稿》颜真卿《祭侄文稿》

  正篇六册有王羲之《十七帖》《迟汝帖》《兰亭序集》《乐毅论》《黄庭经》《霜寒帖》,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兰草帖》《东山帖》,智永《归田赋》,虞世南《积时帖》,孙过庭《千字文》,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赤壁赋》,米芾《千字文》《评纸帖》《临右军至洛帖》共十八种,续篇二册有王羲之《行穰帖》《思想帖》《东方朔像赞》《胡母帖》,王献之《鸭头丸帖》《洛神赋十三行》,谢安《中郎帖》,颜真卿《蔡明远帖》共八种。刻入《余清斋》的这些书法名帖,都是吴廷当时个人收藏的墨迹,其收藏之富从篇目中就可见一斑。其正篇的《黄庭经》《伯远帖》《中秋帖》《兰草帖》《归田赋》《积时帖》《评纸帖》和续篇的《行穰帖》《东方朔像赞》《胡母帖》《中郎帖》都有董其昌的题跋。

王献之《兰草帖》上的董其昌题跋王献之《兰草帖》上的董其昌题跋

  《余清斋》法帖大都是根据吴廷所收的名帖原本双勾上石,较好地保存了各帖原有的风貌,比残损后重新翻刻的碑帖价值更高一筹。此帖一经刻成,就受到业内称赏。晚清金石学家、书法家杨守敬称此帖“大抵皆以真迹上石,又得杨明时铁笔之精,故出明代诸集帖之上”,后又将此帖拓本带到日本,受到日本书道界广泛推崇。日本书论家中村不折称此帖“于晋,采自晋帖的佳者或大抵称得上真迹的钩摹本;于唐、宋,则全采自真迹,使此帖具有权威性”,“其多收羲、献等未刻于他帖的名迹,实为灿然。”

  天下闻名的“三希”墨宝都曾是“余清斋”的家藏?

  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养心殿西暖阁的“三希堂”,原名温室,是当年乾隆皇帝的书房。酷爱书法的乾隆皇帝在得到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后,视为稀世之珍并将温室易名“三希堂”以藏之,还御笔题写了“三希堂”匾额和“三希堂记”。这三件墨宝可谓中国书法艺术的极品,其中的《中秋帖》和《伯远帖》就是被吴廷收藏后刻入《余清斋》的原帖,现在此二帖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献之《中秋帖》王献之《中秋帖》
王珣《伯远帖》王珣《伯远帖》

  不仅如此,“三希”墨宝之冠的《快雪时晴帖》其实也曾是吴廷的藏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此件墨宝,曾被乾隆皇帝称为“举世无双,古今鲜对”,藏品上留下了历代数十位收藏者的题跋和印鉴,其收藏过程可谓跌宕起伏。从明代王稚登、吴廷、刘承禧的题跋中可以得知,此墨宝原是明代成国公朱希忠的藏品。但身为锦衣卫都督的朱希忠又是从何得来?这又要涉及一位落马贪官严嵩。嘉靖四十四年,朝廷从严府没收了大量珍宝,其中法书名画更是蔚为可观,后来朝廷将部分书画拿出来折价以充武官岁禄,朱成国兄弟因此以廉价得到不少无价之宝,《快雪时晴帖》亦或在其中。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上的吴廷鉴藏印《快雪时晴帖》上的吴廷鉴藏印

  王稚登是从一位姓卢的卖画者手中购得此宝,后来因为急需用钱,就以三百锾卖给了吴廷,之后经转手又被湖北麻城的刘承禧收藏。刘得到此宝后,不仅自己在上面题跋,还请王稚登为之题跋。

  刘承禧与吴廷关系也十分密切,两人有一次结伴去上海,吴廷随船带了价值千金的古玩,但因为在上海有事耽搁了,吴廷未随船返回,这千金古玩于是被刘承禧带到了麻城老家。两年以后,吴廷听说刘承禧去世,就只身赶去吊唁,只见刘家空空如也,家里的收藏都已被人攫去。但令吴廷感动的是,刘承禧临终之前备了一手,他将自己抵得千金的所藏之物列出清单请麻城令君用印确认,托付汝南王思延将军转交给吴廷,以抵两年前的千金之值,其中就有《快雪时晴帖》。吴廷重新得到此帖,感慨万分,称刘承禧“临终清白,历历不负,可谓千古奇事”。

《快雪时晴帖》上的吴廷题跋《快雪时晴帖》上的吴廷题跋

  从此帖收藏经历推算,《余清斋帖》正篇上石之时,吴廷还未得到此帖,而续篇上石时此帖又已转手,重新得到此帖已是《余清斋》法帖刻成8年之后。吴廷在题跋中表示将来也要将之摹勒上石,但至死也未能如愿。

  与吴廷同时代的冯梦桢写了一部《快雪堂集》,有人据此认为他也曾收藏过《快雪时晴帖》,其实冯梦桢1604年才从王稚登家欣赏到此帖,1606年就去世了,根本没有机会收藏,此帖也未留下冯的收藏印鉴。

  除了《快雪时晴帖》,吴廷收藏的书法名迹至少还有数十件因种种原因未刻入《余清斋帖》,其收藏的名画因无目录传世,就更难统计了。总之,作为当时享有盛誉的鉴藏大家,吴廷的藏品之富之精,令董其昌等名流都艳羡不已、自愧弗如。

  积四百年历史尘埃的余清斋石刻今在何处?

  《余清斋》碑石刻成至今四百年,其命运说起来是一波三折,甚至险遭毁弃。当年,此碑刻成之后,吴家将其收藏于西溪南吴氏宗祠内,直到清乾隆年间尚被施拓。然而,太平天国时西溪南遭到毁灭性破坏,大片规模宏大的建筑和园林毁于战火,劫后余生的《余清斋》刻石几经辗转被休宁人收藏。

  民国初年,歙县岩寺(今黄山市徽州区)贤达鲍蔚文兴建“遐庐”时,有幸购得此帖原石,于是将之砌置于“遐庐”客厅“息骢轩”照壁之内珍藏。当年,客居沪上的歙县潭渡籍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对乡邦文物的保护格外关注,1936年他受聘鉴定故宫文物时,见到吴廷收藏的《快雪时晴帖》等名迹,即写信嘱咐同乡好友、末代翰林许承尧:“余清斋石刻,近闻尚在邑中。此等须加意,不可令其流于域外”。当时鲍蔚文已去世,与鲍家关系密切的许承尧也热衷于乡邦文物的保护,所以黄宾虹要把他的一丝隐忧传达给许承尧这个知己,让他多留点心。

余清斋碑石余清斋碑石

  许承尧在世时一直关注余清斋碑石的留存,他在《歙事闲谭》和其主修的《歙县志》中都有专门介绍,并注明“今原石在岩寺鲍蔚文家”。但是许承尧去世后,碑石的命运又发生了戏剧性转折。

  徽学研究专家鲍义来先生数年前曾采访了鲍蔚文之孙鲍弘德先生,据其回忆:当年祖父购得此套碑石花了200银元(按当时稻谷价格计算可抵80担共计12000斤稻谷),在他儿时的记忆中差不多有四五十方的样子,其中的《兰亭序集》和另一方是被镶嵌在客厅前后两面的。解放后,他家的客厅被分给了一户贫农,后来,这户贫农为了修猪圈,把客厅夷为平地,所有刻石被弃置于废址之上。现年93岁的鲍蔚文孙女鲍帨奇(也是笔者的中学老师)给记者提供了一幅“遐庐”结构平面图,并告诉记者,“遐庐”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被改成了跃进小学。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
歙县太白楼歙县太白楼

  遭到废弃的余清斋刻石,1962年被省博物馆的葛介屏先生发现,歙县文物部门随之将搜集到的33方碑石装车运至歙县太平桥头的太白楼内收藏。文革之后,省政府曾昭生、周道炯来歙,发现藏碑,拨专款兴建“新安碑园”予以保护;1979年,刻石陈列于新安碑园碑廊壁龛内;1995年,歙县博物馆将此刻石收藏入库保存,现展示于新安碑园两清堂内的为法帖拓片。

歙县新安碑园筑”两清堂“收藏《余清斋》法帖和另一名帖《清鉴堂》法帖歙县新安碑园筑”两清堂“收藏《余清斋》法帖和另一名帖《清鉴堂》法帖
歙县博物馆新安碑园展示的余清斋碑石拓片歙县博物馆新安碑园展示的余清斋碑石拓片

  (本文部分图片由鲍义来先生提供)

  作者 黄晓红

  来源:安徽日报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收藏余清斋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