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明珠潮州窑

2018年04月16日 16:03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来源: 收藏杂志

  潮州陶瓷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早在新石器时期,潮州先民已能制作出印刻纹饰精美的硬软质陶器。考古发现,潮州的陶器手工业可追溯至距今4000多年的虎头埔窑,为广东史前最为重要的陶器制作场所。唐代潮州窑已从制陶发展为制瓷,并形成相当规模;到了宋代,已能大量生产精致的青白瓷并销往海外;明清两代,青花瓷成为海禁的主要商品;至近代,陶瓷产区分布广、产品门类多,规模日益壮大;当代潮州陶瓷产品远销海内外,潮州成为“中国瓷都”。

  潮州,隋朝开皇十一年(591年),改义安郡而设立州治,因“潮水往复”得名。潮州窑唐宋以来在潮州广泛分布,主要为外销而生产。在不同时期,其瓷器的制作工艺、烧造系统、产品特征和外销路线等诸多方面具有共性和延续性。如唐代的水车窑、北关窑,北宋的笔架山窑,明清至近代的九村窑、高陂窑、惠来窑以及枫溪窑等,都是潮州窑各个时期的窑场代表。

  唐宋青瓷  扬帆海丝

  隋唐五代,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时期。唐武德五年(622年)李靖平岭南,潮州归属唐朝。自常衮、韩愈治潮后,潮州恶劣的地理环境逐步有所改变。唐代中期,大批移民南下,带动当地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潮州程乡(今梅州市)水车窑及城区北关窑的生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得到发展的。

唐 北关窑青釉把壶唐 北关窑青釉把壶
宋 笔架山窑青白釉狮枕   高10.7厘米 底径16.5厘米宋 笔架山窑青白釉狮枕   高10.7厘米 底径16.5厘米
宋 笔架山窑素烧狮炉盖   高15.5厘米 底径7厘米宋 笔架山窑素烧狮炉盖   高15.5厘米 底径7厘米

  宋王朝长期受到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持续威胁与制约,鼓励局势相对稳定的南方进行航海贸易。由于南海对外贸易航线的开通,海外市场对瓷器的需求扩大,促使临港瓷业的发展,陶瓷也因此成为海上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在海外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北方窑工南移,把陶瓷技艺带至南方沿海地区。笔架山窑正是在当地窑工融合外来窑工之下发展起来的,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外销窑场。

宋 笔架山窑青白釉鱼形壶   高17.2厘米 口径5厘米 底径6.5厘米宋 笔架山窑青白釉鱼形壶   高17.2厘米 口径5厘米 底径6.5厘米
宋 笔架山窑青白釉瓜棱壶宋 笔架山窑青白釉瓜棱壶

  自唐宋以来,瓷器是最大宗的海上丝绸之路商品,航海贸易顺季风北可至日本、高丽、琉球,南可达今之东南亚、西亚。潮州濒临南海,位于南北航线的中点,且因季风及海流(黑潮)对航海安全的影响,使潮州的地理位置显得更为重要,成为南北贸易的交通点,大量的远洋船只需在这里补给,潮州港成为南北航线的中段港,舶商利用这一机会上岸进行货物交易。宋代市舶司设立,鼓励和规范海外贸易,主张“遵循旧法,招徕远人,阜通货贿”。从笔架山宋窑的创烧背景、窑址发掘及海外发现情况,足见宋代潮州生产的瓷器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明清青花  勇闯海禁

  明代的潮州府东南面海,其海岸线起自饶平县东界镇上东乡,止于惠来县神泉港西侧,自古以来海盗出没无常,当局屡禁不止。自明朝洪武至清康熙,东南沿海海防和地方治安隐患已严重威胁着国家的安全,朝廷不得不对海防实施管制,即“海禁”。明清纂修的《潮州府志》《饶平县志》、明万历郭子章《潮中杂纪》,以及《明清实录潮州辑事》《清宫档案》等文献,都以较大篇幅记述潮州柘林、南澳、碣石、靖海等沿海要冲的海防,尤其柘林为海道门户,是番船由福建往广东的必经之路,然而也成为倭寇、匪贼活动最活跃的地区。

  清初,由于明朝残兵败将南逃、郑成功占据台湾及沿海寇贼猖獗等,内忧外患的局势,迫使清廷继续实施“海禁”。顺治十三年(1656年)下诏:“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或资寇通盗者斩,货物充公。”康熙元年(1662年)实施“迁界”海禁政策,尽烧民居船只,片板不许下海。雍正五年(1727年)又重申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禁止国内商人到南洋贸易的规定,凡商船出海,都由官府登记人数、年貌,回时人数如有短少或增加,或年貌互异,都要追究查办。

  沿海边民素来以贩海为生,“海禁”之后,民众生存受到威胁,冒险违法,出现了“亦民亦商亦盗”的海上武装集团,通过贩卖市场需求的商品,牟取利益。潮州窑青花瓷受海外市场需求刺激应运而生,产品源源不断地通过海上私商销往海外。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立的《西厢陶工碑》(现藏于潮州市博物馆)载:“西厢下社民以造陶营生,凡上司府县各衙家伙并春秋二祭军务考校等项瓷器一概答应……”可见西厢下社的枫溪窑业,承担当时的府县各衙官方用瓷。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禁”解除,雍正之后航海贸易实施了严格的管理制度。潮州的红头船成为连接南洋的主要海上交通工具,潮州瓷产区产品通过樟林、柘林等港销往南洋。

明清 九村窑青花图案纹碗明清 九村窑青花图案纹碗

  潮人潮瓷  立足南洋

  清咸丰十年(1860年),依据《天津条约》,潮州府汕头港对外开放通商,至民国初期,进出港货物迅猛发展。汕头港洋货倾入主要为鸦片、棉布、棉纱、矿产物、煤油等商品,外国以此换取潮州的蔗糖、陶瓷、麻布、药材等土特产。近代,潮州的窑场主要分布于枫溪、大埔、饶平。《潮州志》载:“潮州陶瓷产品,除销行当地外,运销出口尤多,计至广东南路一带,闽、浙、京、沪各地,又至香港、暹罗、安南、南洋群岛等处。”

  枫溪因临近汕头港,瓷业生产迅猛发展,乡间能人吴子厚、吴潮川引领乡民发展瓷业生产,枫溪瓷区形成了如合大瓷厂、荣利瓷厂、陶真玉瓷厂等为主及家庭作坊为辅的规模化生产,计有300多家,拥有30多座龙窑,产品有中温的米黄釉、色釉、彩绘为主的日用瓷和陈设瓷。特别是创烧了大窑五彩,成为能与洋货竞争的主要品种。大埔瓷区发挥传统优势,生产高温的青花瓷和青花红绿彩瓷以及釉上彩,产品主要为日用瓷。《大埔县志》就瓷器销各省及南洋各埠的记载:“同治十年(1871年)对外贸易额是3889.459两,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增至11912.478两,远程帆船当最盛时不下数百艘。”另据民国25年(1936年)《潮州志》载:“大埔县销往南洋各地的产品,有高陂土碗100万担(每担100只)。”饶平瓷区主要集中于九村,产品以釉上彩瓷、青花瓷及红绿彩的盘碗为主。

清末 和兴款青花人物纹撇口瓶   高35厘米清末 和兴款青花人物纹撇口瓶   高35厘米

  在20世纪20~30年代,枫溪陶瓷业进一步发展。谢雪影在《潮梅现象》中说:“潮瓷为土货出口之大宗……潮属枫溪,素为出产瓷器最多地方,水陆运输,均极便利,销路异常活跃,该区人民业此者,约占十之七八。全潮人民,日常用具之瓷器,多采办该区出品,其余大部分倾销南洋……潮梅瓷器出产,经汕头出口者,每年值五百万元,枫溪瓷为最多。”

  潮州瓷产区重视人才培养,以提高产品质量。《潮州志》载:“二十年(1931年)间,金山中学特增陶瓷一科于枫溪吴氏宗祠,以从事技术改良之讲习”;“二十三年(1934年)曾聘德国技师前至考察,而谋改进”。1943年秋,高陂成立广东省立高陂陶瓷职业学校,学校开设了设陶瓷美术专业初级班和高级班,初级班教授初中课程和美术专业课,高级班招初中毕业生,教授高中课程和美术专业课,学生80人,1949年春该校停办。

  1943年《大埔县志》在谈及该县的贸易时写道:“以高陂碗行为最大,每年营业额连饶平过境产物,合计最多时达二百余万元,最少时也当有百万元左右。”

近代 枫溪窑荣利款蓝地花卉纹筒瓶  高22厘米近代 枫溪窑荣利款蓝地花卉纹筒瓶  高22厘米
近代 枫溪窑陶真玉五彩达摩像   高26厘米近代 枫溪窑陶真玉五彩达摩像   高26厘米

  近代,在“下南洋”的背景下,以枫溪为主的潮人陶瓷业者与东南亚陶瓷业关系非常密切。20世纪初,东南亚一带发展橡胶业,由此促进陶胶杯的大量需求,带动陶瓷业生产。之初,产品从枫溪运往东南亚;之后,由于诸多原因,潮人逐步进行当地化生产。东南亚潮人瓷业为寻求长期发展,以满足当地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品线不断延伸,至今新加坡的陶光、源兴、源发、三美光等,马来西亚的陶海滨、缶涵(佳丽登)、黄善合、永发兴、吴丰成等,泰国的昌盛、陶弘泰等,这些东南亚的陶瓷业大多数仍为潮人家族经营。

近代 枫溪窑德全兴款白釉塑八仙立像   高21厘米近代 枫溪窑德全兴款白釉塑八仙立像   高21厘米
近代 陶玉峰款枫溪窑五彩花蝶纹盘   高4.5厘米 口径23.5厘米近代 陶玉峰款枫溪窑五彩花蝶纹盘   高4.5厘米 口径23.5厘米

  20世纪30年代之前,枫溪陶瓷业生产工艺各方面处于传统的原始阶段;30年代之后,在海内外各方面的影响下,经过各方努力,枫溪已经能够生产精细釉瓷,作坊规模、外销能力有了明显进步,产品逐步形成地方特色,成为这一时期中国乡村半工业化特色产业的典型。

  当代瓷都  播誉五洲

  当代陶瓷业是潮州陶瓷史上最辉煌的兴盛时期。1949年之后,高陂属今梅州市,枫溪属今潮州市。高陂、枫溪各自成为广东省两大陶瓷产区。1959年,枫溪及城区的400多家私营作坊通过公私合营及合作化改造,基本形成了国有及集体陶瓷生产体系。以陶瓷工业公司为主体的陶瓷生产系统,拥有瓷一至瓷九厂,陶一至陶三厂,以及美术厂、彩瓷厂、炻瓷厂、建筑陶瓷厂、韩江瓷砖厂、瓷釉厂、瓷泥厂、陶瓷颜料化工厂、(国营)彩瓷厂、(二轻)彩瓷总厂。1990年之前,这些陶瓷企业是广东省重要的外汇创收单位。

  1990年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企业迅速崛起,涌现出一批规模化生产的民营陶瓷企业,它们成为经营主体,壮大了潮州陶瓷体系的规模。潮州陶瓷企业达3000多家,其中规模上企业300多家,产值超百亿,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通过资金、技术、新产品开发及外销等优势,使潮州陶瓷业在国内拥有重要的地位。2004年,潮州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国轻工业总会授予“中国瓷都”称号。近年来,潮州陶瓷业不仅形成了产业集群,还在艺术瓷创作上有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在完成产业规模化之后,产品结构正朝着环保、节能、及更具文化内涵、高附加值等方向发展。

1959年枫溪窑汤窝 高11厘米 口径22厘米1959年枫溪窑汤窝 高11厘米 口径22厘米
1962年枫溪瓷一社造青花提梁壶 高32厘米1962年枫溪瓷一社造青花提梁壶 高32厘米

  综上所述,潮州窑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外销窑场。从潮州窑的发展历程看,可分为唐宋时期、明末清初、近代、当代四个兴盛时期。自唐宋以来,在海外市场需要的刺激下,产品大量销往海内外,潮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商品之一,也印证了潮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贸易重镇。

  ※ 本文根据广东潮州/李炳炎《海丝明珠潮州窑》一文编辑整理,原文刊载于2015年《收藏》09月刊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