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三幅过亿的字画

2018年05月22日 10:09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来源:爱艺文化记

  徐悲鸿(1895-1953年),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汉族,江苏宜兴人。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作品

  一。《九州无事乐耕耘》

2.66亿成交 徐悲鸿 九州无事乐耕耘 镜心 设色纸本2.66亿成交 徐悲鸿 九州无事乐耕耘 镜心 设色纸本

  《九州无事乐耕耘》是一幅农耕题材的作品,这种人与动物相结合的宏幅巨制在徐悲鸿的创作中是极为少见的。

  就题材而言,徐悲鸿出身贫寒,对农民的生活是有切身感受的,其法国老师达仰也是一位善于描绘农民的画家,徐悲鸿画过多幅以农民为对象的写生作品,如作于1950年的一幅曾由黄养辉收藏的《农民》油画,不过以国画为媒介创作的农民图并不多。

  牛是徐悲鸿特别锺爱的题材,这同样源于其乡土情节,悲鸿的童年比较清苦,家里有几亩瓜田,却无耕牛,他平时帮助有牛的邻居放牛,耕作时便可借牛一用,耕牛牧歌成为其童年的美好回忆,在抗战期间的颠沛流离中,他也多次借牧牛图来表达对平静生活的憧憬,如作于1935年的《春之歌》。此图的题材、构图、造型与任何古人的图式完全不同,直接从生活对象出发,以朴实的艺术语言表现对象的现实性和典型性,以呈现普通生活中所流露出的情味,以涵容大自然内在的生命律动。其造型和笔墨都因画家个人独到的生活感受而别开生面,与传统图式的风貌迥然不同。

  1951年郭沫若出席“第三次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并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被授予“‘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金质奖章”。徐悲鸿闻讯欣喜万分,抱病为郭沫若绘制了这件150×250cm的宏幅巨制。此画一方面是徐悲鸿对郭沫若获此殊荣的庆贺,一方面也是出于对和平的渴望。这件作品完成后,徐悲鸿便立刻送给了郭沫若,此后曾藏于郭沫若纪念馆,后流入民间,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徐悲鸿以“九州无事乐耕耘”为此巨作的题目,并送给郭沫若,有一番巧妙的用意:郭、徐二人亦是“儒臣”,却都有着一颗为国为民奔走呼号的文人侠客之心,以此砥砺,共同为建设新中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二。《巴人汲水图》

徐悲鸿1938年作《巴人汲水图》立轴,1.713亿元徐悲鸿1938年作《巴人汲水图》立轴,1.713亿元

  《巴人汲水图》,国画,高300厘米,宽62厘米。创作于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是一幅真实记录民众阶层生存景象的艺术珍品,被誉为徐悲鸿最具人民性和时代精神的代表作。原作共有两幅,第一幅《巴人汲水图》,徐悲鸿后来补题“静文爱妻保存”,现存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第二幅《巴人汲水图》是由于徐悲鸿在重庆期间创作了第一幅《巴人汲水图

  并举办画展,当时的印度驻华公使看上这幅画,希望重金购得。

  这幅《巴人汲水图》在构图上匠心独运,使画家的造型手段放射出奇光异彩。整个画面十分奇特,高300厘米,宽却62厘米,颇显细高。但其悬挂起来,确与嘉陵江的百丈悬崖相一致的,使其场景更显陡峭与惊险,上下百丈石阶挑水的巴人闪烁着感人至深的华夏精神,在完美和谐的环境烘托之下给人以呼之欲出之感。

  三。《九方皋》

1.02亿成交 徐悲鸿 九方皋 布面油画1.02亿成交 徐悲鸿 九方皋 布面油画

  徐悲鸿在创作《九方皋》时,丝毫未局限于历史传说,画面上既没有出现秦穆公,也未出现伯乐,而是着重刻划了九方皋这位见识高明、气度豁达、心明眼亮的相马老叟,胸有成竹地端相一匹黑色的骏马,并用他背后不懂装懂的小丑来陪衬九方皋的沉着镇定。《九方皋》上没有出现皇帝老爷,九方皋成为画面的中心,他看到这匹骏马内心喜悦,但不露声色,因为见识广,不可能大惊小怪。而这匹骏马英姿勃勃,特别是那只发光的眼睛,正和九方皋的表情相反,因为遇到知己而愕然跃喜,这是用人格化的手法,实际上反映着徐悲鸿自己的心情。徐悲鸿画的马从来没有笼头,但这匹黑马是带着缰绳的。他说它遇到了知己,就甘心效劳。人马相互默契配合,生气盎然。该作品一方面具有为千古人才叹息的主题思想,又拥有广泛的人物与骏马的写实素材,构图巧妙,色旨调和,刻画精研确是徐悲鸿炉火纯青之作。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徐悲鸿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