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文博圈微信公众号 作者:唐际根
三千多年前的商王朝带给我们最震撼的东西,除了甲骨文之外,其实还有一项,青铜器。
三千年前我们国家是商王朝时期,之后有一个西周王朝,商王朝之前又有一个夏王朝。夏、商、周加在一起是中国的青铜时代,一般是这么看的,一千五百多年的青铜时代历史。
我们今天就讲讲青铜时代最鼎盛的时期——商王朝。
商王朝是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046年,这是考古学家给它的一个年代的范围。它的地域覆盖了今天河南及其邻近各省,有的时候大一点,有的时候小一点,当然我指的是文化范围,而不是整个政治区,那个时候没有清晰的边界,它只是个大概范围。
那个时候的人为什么要做青铜器
我们先看看青铜器。青铜器是铜铅锡的合金,铜铅锡是主量元素,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微量元素或者痕量元素。一般说的青铜器指的是铜铅、铜锡或者铜铅锡的合金。
最有名的当然是司母戊鼎,或者后母戊鼎。
其实铜器在我们国家历史上也算比较早,我们国家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是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三千年那个阶段其实就有铜器出土。比方说仰韶文化的姜寨遗址就出土过黄铜管。
仰韶文化之后到龙山文化时期,就是距今大概四千年前到五千年前之间,铜器就更多了,主要是一些小铜刀、小铜块。
以上这个阶段出土的小件铜器,并不是青铜时代的典型代表。真正的青铜时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一般认为是从夏王朝时代开始。
夏王朝时代的一个重要的遗址叫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器跟刚才那个不一样吧?刚才那个要么是小刀,要么就是小铜片,或者铜条,都是一些小件用具,可是到了夏王朝这个时候,变成了铜容器。
到了商王朝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容器就出现了,容器更加复杂了。
这个背后是因为青铜器被用来作为一种社会符号或者文化符号,这就是中国为什么青铜器那么发达。
我们中国的青铜时代跟西方比都不一样——我说的西方包括西亚地区、包括东南欧。他们那个时代出土的铜器也都是工具、装饰品,偶尔有几个人面像。可是我们的铜器是这样的,全是容器。
但是如果你把容器真掰开看的话是什么呢?鼎,原始功能煮肉的;簋(guǐ),装食物的;觚,装酒的;斝(jiǎ),装酒的;爵,喝酒的;瓿(bù)、罍(léi),那都是酒器。
也就是你真正要把它掰开看分类的话,要么跟吃有关,要么就是跟喝有关,中国人做的东西全是吃跟喝的,人家做的是工具、装饰品什么的。
这就是中国人的文化,叫礼。
礼是离不开吃跟喝的,其实礼就发源于吃跟喝。这些铜器都围绕吃跟喝,怎么回事呢?它是把铜器融入了社会功能,融入了政治意愿、精神内涵,包括宗教信仰。
一件鼎,我们今天发现在墓葬里出土的,或者特定的铜器坑出土的,那都是给死去的人的,给祖先的,祖先是神,或者是给其他的被祭祀对象的。它本身给的对象就告诉我们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东西。
为什么选择青铜来做这件事情?首先铜器不好做呀,铜器的原料不好获得吧。还有一个,铜器做出来金灿灿的。你看这一件鸮尊,我们今天看到是这个样子,但实际鸮尊真正刚做出来不久应该是金黄色的,是右边那个形象。
你看,原料不容易获取,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做出来又那么好看,然后还是坚硬的,不容易破碎,属于稀缺物品,这就是一个好东西了。一般人得不到,所以我要把它重视起来。
我就围绕吃跟喝来做,我再把它做得漂亮一点,再给它加上各种漂亮的纹饰,有些纹饰做得很恐怖、很狰狞、很神秘,然后还再加几个铭文。
▲ 左:殷墟妇好墓出土虎噬人首纹铜钺;| 右:晚商虎噬人首铜卣,日本京都泉屋博物馆藏
就在这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之中,青铜器就变成了一个富有宗教信仰、富有政治意愿、富有精神内涵的特定的东西。它就是一个身份的象征,甚至是社会的政治地位的象征,是一种重要的意愿的表达,所以它非同寻常。这就是为什么青铜器在那个时候被大量地制造出来,并受到如此的重视。
我们举几个例子。你看这三件酒器,觚、爵、斝,跟喝有关。喝得起酒那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就是我有粮食我可以酿酒。
然后鼎,我们考古发现的鼎里头经常不是空的,里头是有肉的,你看着是骨头,但是你脑子想象是肉。
当然如果在铜器上再铸上铭文,那就更有政治内涵了。比方说这一件,你都能读出这件器物的背景,为什么要做。
上面写着“丙午,王赏戍嗣子贝廿朋,在阑□”,“丙午”表示时间,“阑”表示很重要的一个建筑。阑后面有一个字,一个宝盖头,底下三横一竖,那个目前还不敢认,其实很可能是“宗”,有可能是“阑宗”。
但是很多人说跟“宗”的写法还不完全一样,所以有点特别,这个字还不认得。后面还有:“用乍(作)父癸宝鼎,(唯)王饮阑天室,在九月,犬鱼。”
不知道我刚才念的你们听懂没有,它的意思是说,丙午这一天,国王赏赐给戍嗣子海贝——那是钱。赏了多少呢?二十朋,一朋可能是十枚,那是很多的钱。
这还不是普通的赏赐,在哪儿赏赐呢,在阑宗,阑是商王朝最大的宗庙,就是相对于后来的故宫太和殿。戍嗣子拿到这个贝以后,给他的父亲癸做了一个宝鼎。
“唯王饮阑太室”,国王还把他带到太室去喝酒,那是阑里头最重要的一间屋子——大事啊,受到国王的接见,所以他要记录下来,做了这件鼎,政治意义。
青铜器还有很多其他的用途,比如说妇好墓,出土了很多的青铜器,干吗用的?
一件鼎上面写着“司母辛”或者后母辛,搞不好就是她儿子祭祀给她的。中间一件写的是“司qiǎo母”([qiǎo:上兔下丂])。当然这一件还很神秘,我们到现在为止不知道为什么写的是“司qiǎo母”。
但是这件东西肯定是妇好生前就做好了的,因为这件铜器的盖子反复地被人取下来盖上、取下来盖上,所以盖子上留下了很多很好的包浆。这些铜器在那个时候都是金灿灿的,不是绿的。
这些铜器背后都有很丰富的史实,当然到了后期也一样。到了西周的时候,很多的铜器有更长的铭文。大盂鼎,290多个字。
毛公鼎,将近500个字,写得洋洋洒洒,都是长篇地记载上世家族八代人服侍周王的经历,非常地丰富,它把政治意愿各方面都放进去了。
那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神秘感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开始弱化呢?其实是到战国时候才弱化。战国时候的铜器就不太一样,比方说它大量地出现日用铜器,比方说一个铜灯盏,这个它没有什么精神内涵在里头。
就是说,中国的青铜器在青铜时代是有丰富内涵的,而到了战国以后,它的这种内涵慢慢消失掉了,所以我们说的青铜时代是那段特定的年代。
当然到了战国时候,曾侯乙墓编钟,它用来敲音乐,你要说它没有精神内涵也不对,敲音乐它是可以伴奏的,它是能够含有很多思想在里头的,所以它还是有延续。
青铜器是怎样做出来的?
那么青铜器是怎么做出来的?刚才我讲了做铜器其实技术要求很高,首先得有铜原料,采矿。我们考古发现了好几个商代的采矿遗址,或者矿冶遗址,比方说江西瑞昌铜岭,明显是商朝时候开采的,我们在那个遗址上发现了很多商代的文物。
除了铜原料之外,还要开采其他的原料,比方说铅和锡。三年前我在安阳挖了一坑铅锭,大家猜猜有多少?一坑铅锭,我是认真地数过,297块,4.7吨,可以做很多的铜器。
料备好以后不要以为就可以做铜器了,还真不是那么简单。最关键的是要做模和范,先做一个模,再从模上套一个范,这就是“模范”的由来。
你看,第一,这个范有弧度,就是有那个器形;第二,这个范上有花纹的位置;第三,它有花纹的轮廓。
这个时候再用这样的小铜针精加工陶范,比如说花纹不清晰的给它刻一刻,花纹掉了给它用泥条补一补,这样的话它就能做出很精美的范来。这一件陶范在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拿去展览过,非常地精美。
上海有位学者长期研究铜器铸造。他说做一件复杂的铜器,如果一共花了80天的话,其实79天在做陶器,铸造只需要一天。
把泥范做好以后,还要把它焙烧、加温,加温完了以后把它组装好,把泥心跟范之间留下空腔。好多青铜器是倒过来铸的,比方铜鼎是倒过来铸,三个腿在上。这个时候再去烧一锅铜,而且还不能离得很远,因为铜溶液是很容易冷却的。
我们做过实验,比方说我在这个地方化完铜以后,我把坩锅挪过来大概一米左右去浇铸,就是在现代条件下,冷却了,就浇不动了,所以应该就在铸造的边上化铜,化完铜浇铸,浇铸只要一会儿工夫,把铜化了浇就行了。浇铸完了以后把陶范敲掉,一打磨,铜器就出来了。
因为我们发现的陶范很多,所以能够根据陶范拼出来浇铸的过程。商朝的人做铜器综合出一句话,叫块范法,就是用一块块的范把它组合起来铸造的。
偶尔有用烧失法。比方说商朝的时候做一个铜卣,就相当于今天的罐子,铜卣上它经常会有一个提梁,那个提梁做好以后可以来回活动。
很多人就不理解,那个提梁跟绳子一样,是拧着的,怎么还能活动呢?当年曹操墓出土的时候很多网友就说曹操墓一定是假的,那时候那个链条怎么还能活动呢?其实商朝就能活动。
怎么做的呢?后来有人研究明白了,它叫二次分铸法。先把这个罐子给做好,然后罐子上做出两个环来,再搓一根绳子,绑到那个环上,用泥巴把绳子裹起来,然后找一个孔把绳子烧掉。
绳子烧掉以后它不就有一个空腔了吗?再把铜溶液灌注进去,最后把泥范一敲掉,这个环部就可以活动了。实际上用的是烧失法。
中国的青铜时代
最后我想讲什么呢?就是商朝的人做了这么多铜器,费了那么大的工夫,玩泥巴玩得那么熟练然后做出来,到底对历史有什么样的冲击呢?
我觉得青铜器对中国历史最大的一个冲击就是使得中国出现了青铜时代。而这个青铜时代,不是说就在商王朝一个点或者夏王朝一个点,而是在整个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我们来看一下那个时候发生了什么。我还是举商王朝做例子,商王朝晚期的都城在安阳,安阳之前在哪呢,是在郑州,商朝迁过好几次都。
当商王朝的都城还在郑州的时候,那是公元前16世纪,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商王决定南征,派了一支力量。结果来到哪了?到了今天的武汉。本来武汉就有人在那生存,但是商人过去了,把这个地方占领了。
占领以后建立了一个据点,这个据点原来叫什么不知道,但是今天我们发现这个遗址了,我们今天把它叫盘龙城遗址。这个遗址出土了很多铜器,你看,这样的,这叫斝。
尊和斝都是商朝人用的铜器,而且我们还发现好多陶器其实也是商朝人用的,就知道商朝人过去了。
商朝人建立这个据点以后,他没停步,继续南下,这个动作就使得了商文明的技术和商文明的制度整个从黄河流域南移了。刚才的铜器代表铸铜技术,还代表那时候的制度,因为商朝人是有这个精神信仰的,他用尊和斝,包括鼎,这样的器物代表他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他的技术、制度、精神内涵都带过来了。
带过来以后,中原文明这套体系就对长江流域造成了影响。盘龙城遗址所代表的商王朝的文明没有止步,继续向南发展,进到江西境内,进到安徽境内,然后到湖南境内,然后溯江而上,到达成都地区。中原发达的文明,包括刚才我讲的技术、制度、精神信仰,一下到了长江流域了。
在江西的新干县发现一座墓葬,这个墓葬里面出了很多的青铜器。有的人认为它就是甲骨文记载的虎方。
后来为什么又出现在甲骨文里头?因为它跟商王朝有接触,它才会出现在甲骨文里。
扁足鼎上面也有两只小老虎,这可能就是虎方的代表。
好了,溯江而上到了成都平原,大家知道成都平原有三星堆遗址。三星堆遗址在1986年的时候挖了两个祭祀坑,一号坑,二号坑。
(一号祭祀坑的相对年代相当于殷墟文化第一期,二号祭祀坑的年代大致相当于殷墟晚期。)
也就是说,公元前16世纪商文明南下这一个动作带来了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新面貌。本来长江流域它也能做青铜的,只不过它不做这些,它做的都是小东西,比方铜铃什么的。等到北方的技术来了以后,它知道用范做容器了。用范做食器、酒器、礼器这个过程就是北方文明开始进入。
你看,这是北方文明强势进入的例证。这种铜器叫钺,钺是商文明里头的军权的代表,表示权力,钺本来就是斩杀、砍头用的。在江西新干大墓里头也出了一件钺,这是北方文明带过来的吧。
但是有一点,长江流域本地也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它不是一张白纸。就是你来了以后,我一部分吸收你的、可是另一部分我要继承我自己的,这样就出现一个文化的选择、文化的抗争,还有文化的融合,都在铜器上看得清清楚楚。
比方说三星堆出土的铜器里头有大量的人面像,我们可以把它叫作偶像。可是这些偶像在商文明里头就基本不见,也就是说这是它本地的一个传统,这个传统是三星堆本身坚持的。
可是三星堆确确实实又学习了中原的文明。比方说这样的铜尊或者铜罍,明显是学着商朝人做的,这是商朝人的东西,我们在中原看得多了。
但是有意思,他学东西学得不太一样,你看这里的尊和罍,我们搞考古的都知道不一样,一看这尊和罍就知道长江流域的,你要是做文物生意的话就知道是哪里的。为什么呢?花纹似像似不像,他想学北方的花纹,但学得不像,本地的工匠嘛,对纹饰没有充分的理解,所以做得不像。
还有一个,他用的南方的土做的。它的陶范是南方的土,所以铸造出来砂眼比较多。
用法也不一样。这件东西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属于三星堆文化,在成都平原发现的。
底下一个座,座上一个人,人上头上手扶着的那个东西,那是一件铜尊。这件尊的样子明显是跟中原地区跟商文化是一样的。
本来在商文明里头这样的尊是用来装上酒献给祖先的,敬祖的。可是在三星堆,虽然也铸造铜尊,它不是埋在墓里头,而是要跪着托着顶在头上,这个器物的上头有一截断掉了,应该还有一棵神树,这是敬天的。这个就是一个融合。
当然,长江流域本地的传统还在继续,比方说铙这样的东西。商文明里头铙都是很小的,而且是几个几个一组,一般是三件一组,叫边铙,敲出来的声音是有音阶的。可是长江流域都是单件的,但是它特别地大,有时候一个铙200多公斤,你抬都抬不动。
所以大家看,当商王朝的青铜文明起来以后,它的一个小动作就引发了整个中国两条大河之间文明的交融,最后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大的青铜器文化圈——三星堆的,江西的,中原的,形成一个横跨两河之间的巨大地域的文化圈。
而这个文化圈就是各种文明因素在一起交融、学习、吸纳,然后发明一些新的东西以后,它又反过来可能对中原有影响,最后形成一个在两河之间南北文化的大融合、青铜文明的多元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