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仙观及岭南第一楼文物保养维护背后的文物故事

2018年07月19日 09:20 大洋网-广州日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五仙观 五仙观
五仙观内的鳌鱼装饰 五仙观内的鳌鱼装饰

  文/曾卫康 图/王燕、高鹤涛

  原标题:五仙观国保文物你知吗? 五仙观及岭南第一楼文物保养维护完成 本报记者解码“广州祖庙”

  五仙观历史悠久,素有“广州祖庙”之称,近日,记者从广州市越秀博物馆获悉,五仙观及岭南第一楼文物保养维护完成,五仙基座修复,同时修复五仙观大殿损坏的鳌鱼装饰及瓦片……一个个文物故事伴随着维修完成,再次浮出水面。

  在惠福西路,有一座岭南明代老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五仙观,加上新落成的南粤先贤馆,两部分建筑构筑成越秀博物馆。其中,五仙观历史更加悠久,有着“广州祖庙”之称。

  “广州又叫羊城”,越秀博物馆有关负责人介绍,五仙观是广州“五仙传说”的见证。相传周夷王时,有五位仙人骑着口含谷穗的五色仙羊飞临广州,把谷穗赠给州人,祝愿州人永无饥荒,言毕仙人腾空而去,羊化为石,广州人立祠以祭祀五仙,故广州又称五羊城、羊城、穗城、仙城。据五仙观古碑刻记载,广州人祭祀五仙约有近两千年历史,且“粤东祠庙之古无过五仙观”。

  走进五仙观,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五仙观大殿里的五仙塑像。五仙观的明代大殿(后殿)是广州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宫殿式木构建筑,既有中原古建筑的端庄稳重,又具有岭南建筑的秀巧通透。日前,越秀博物馆重新制作五仙观大殿五仙塑像基座,更换帷幔及粉刷内墙,优化明代大殿整体氛围。

  据介绍,五仙观历代观址曾多次迁建。现位于广州惠福西路的五仙观,为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所建。其中,后殿是广州现存为数甚少的明代殿堂建筑。

  浓缩广州历史文化 彰显城市深厚底蕴

  据介绍,越秀区博物馆还在馆内成功打造三大固定展厅“千年城事”“千年花事”“千年古渡”及一个临时展厅,使广府文化内涵在“五仙观”内更加立体、全面地展现出来。

  最近,越秀博物馆提升东、西斋展厅两个“千年城事”“千年花事”固定展览的陈列效果。西斋展厅“千年城事”重新制作“古越今秀”展项,通过灯箱、单透膜及感应灯光逐步变换,让观众能够感受明代广州地图、清代广州地图、现代越秀地图的三层变化及对比,清晰表明了古广州城疆域在今越秀区辖内,彰显越秀作为广州2000多年未曾变迁的城市中心的深厚底蕴。

  东斋展厅则新增加“清代广州花市贸易”微缩景观,再现越秀区内繁华的花市贸易盛况,提升观众观展的兴趣;重新制作五层花卉立体展板,与城市、城区、景点宣传片交相辉映。

  越秀博物馆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五仙观与其承载的‘五羊衔谷’神话传说中,我们可以找到广州城市的起源、个性、灵魂与理念。而南粤先贤馆体现着广州建城两千年来对南粤社会进步有着积极贡献的杰出人物的人文精神。两者合而为一,将是一部广州历史文化的经典浓缩。”

  看点逐个数

  万斤大铜钟 无事不能敲

  据越秀博物馆馆长吴丽华介绍,五仙观是国家级文保单位,里面的建筑等都属于保护范围。五仙观有一口巨型大铜钟,是五仙观的国保级文物。

  “铜钟据称有一万斤。”越秀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悬挂于岭南第一楼上的铜钟铸于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年),钟口直径2.1米,总高度3.04米,重约一万斤,是广东省内现存最大的铜钟。

  “万斤铜钟不能随便敲。”越秀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钟为禁钟,非事不敲。相传钟口之下正对着楼基中心的方形大井口,能产生共鸣。一敲钟,声自券形门洞传出,钟鸣远播,声闻十里。传说此钟只有遇着火警之类灾难时才撞击鸣钟,无事禁止撞钟,故又称之为“禁钟”。

  “禁钟楼”又称为“岭南第一楼”

  近期,工作人员正在修复“禁钟楼”二层地面及木栏杆。“禁钟楼”即岭南第一楼,始建于1374年,被屈大均列为广州四大崇楼之一,也是五仙观的国保级文物。“禁钟楼”坐北朝南,宛如城楼,楼高17.5米,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楼基以红砂岩砌筑成一高大的方台,台宽14米,深12米,高7米,中间为拱券洞门。上层为四面开放式木结构,呈长方形,面宽11.8米,进深9.7米。

  岭南建筑物喜用鳌鱼形象装饰

  据越秀博物馆负责人介绍,正在开展的五仙观文物保养维护工作中包括修复五仙观大殿损坏的鳌鱼装饰及瓦片,清理杂草,粉刷大殿内墙。

  鳌鱼,在岭南建筑物上喜用的品种,有“独占鳌头”的意思。根据传说,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最怕火灾,鳌鱼龙首鱼身,身兼龙的庄严强壮和鱼的灵活。龙有雨师及水神的神性,而化成鳌鱼后最好吞食火舌。

  “仙人拇迹”曾是明清“羊城八景”

  五仙观东侧有“仙人拇迹”,相传为五位仙人在此腾空飞去时留下的脚印。

  原来,五仙观曾位于珠江边,北面的光塔是唐代来广州城的航海坐标。五仙观“仙人拇迹”原址是珠江岸边的一个渡头(俗称“坡山古渡”),珠江河水长年累月的侵蚀、冲击,使岩石留下了两个大瓯穴。后来,这两个相邻的瓯穴又互相连接,变成了一个形似脚印的长约1米的大瓯穴。后人称为“仙人拇迹”。明清两代,这里分别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之名列入“羊城八景”。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文物五仙观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