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教育“缺钙”吗

2018年09月11日 18:51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来源:艺库

  近年来,一方面,随着艺考越来越热门,使得与之有关的艺术教育成了应试教育的重灾区;另一方面,市场上少儿艺术培训热高温不减,然而不少培训机构却存在着重技巧轻美育的问题。如果把中国的艺术教育比作人体,那么这个核心点美育则可视为身体中的“钙”,那么目前的这个“人”正处在缺钙的问题下。越来越多艺术教育老师和美学从业者开始担忧并思考:如何让艺术教育不只是停留在理论或技术层面,而是通过对美的实践,进而促进身心健康?

  美育供需不平衡,教育大多徒有表面

  近年来,少儿艺术培训热高温不减,画画、弹琴、跳舞等艺术作为最显而易见的表现形式,依然是家长们的首选,此外,爵士鼓、跆拳道、武术等以“技术”见长的课程也成为备受中小学生钟爱的热门课程。其原因何在。

  据调查,一方面,国内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收入持续增长。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认识也逐渐提高,加上社会竞争激烈,少儿受教育的年龄也逐渐提前。同时,越来越多“8090后”成为家长,艺术教育观念更为新潮。另一方面,大多数在应试教育中成长的家长,出现“应试遗传”现象,对后代教育仍习惯以分数论英雄,重技巧轻美育的现象有增无减。比如,目前艺术高考对考生文化分数要求之低,造成了大量文化课基础较弱、却无艺术爱好或天赋的学生选择参加短期美术培训班,以求在数月的突击训练下取得某所艺术院校的录取通知书。一些普通学校仍然存在着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

  对于当前美育发展现状,从需求面看,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美育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层次,涉及人格的健全、人与人相处的和谐等方面,从而实现心灵的愉悦。美是一种哲学。伴随中国社会发展,人们对于美育的需求愈发明显。从供给面看,艺术培训机构和艺术院校所提供的音乐美术类课程大部分关注的是艺术的技能,仅仅通过这些方法和路径是不够的,对于美育很难实现最直接的帮助,所以现在对于美育的供给是远远不足的,需要更多的美育提供者。

  造成“缺钙”的原因:一、艺术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目前艺术教育,很多人主要抱着多学一门技能的心态,偏向艺术朝着实用化,功利化发展。二、艺术教育目标确立与实现存在的问题。艺术教育目标是使人有实际欣赏美的能力,并在艺术上具备一定的技能。要提高艺术欣赏能力,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只单纯地注重对技能的学习与对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人本身对于美的感受,与自身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上有所差异的问题。三、艺术教育内容选择上存在的问题。教育应朝着对艺术的理解、对知识水平的把握上全面的改变发展方式。四、艺术教育、活动组织方式上的问题。艺术教育在活动组织上的单一性极大局限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具体体现在教育方式的单一性方面,必须面对面的授课方式,会造成不必要的时间和交通成本的增大。

  美育初衷是塑造审美观,大美育观是将美育融入生活

  目前纳入美育范围的艺术教育所涉及的艺术不够全面,大部分集中于音乐与美术课程上,一些对年轻一代产生极大影响的艺术类型,如影视、小品、电脑、流行音乐等,并不包括在艺术教育课程之内。审美能力中的审美技巧也不仅是艺术传达的技巧,也有生活中的审美传达技巧,包括穿衣打扮、行为举止如何得体优雅等塑造自己形象的技巧,如何使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显示出审美修养等。

  从穿衣打扮到装修、装饰无不渗透着我们的审美观念,而从更高的层次来看,审美关乎品味和修养。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根深蒂固,在对待孩子的教育时同样如此。一直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智育、德育、体育可穿插于日常且易操作,而美育无论对于家长、老师还是学校都需要更多的美学修养和专业知识,还需要专门的时间和活动来进行,所以容易被忽视。

  《夜》,米开朗基罗创作于公元1520-1534年,为美第奇家族的陵墓所作,现位于罗马。

  “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由德国诗人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所创。在中国,1901年蔡元培在其《哲学总论》中首次使用“美育”一词,此后一直沿用至今。曾有西方美育研究者将美育的基本功能归纳为:首先,美育的首要价值在于欣赏艺术美,培养人的情思与意趣。其次,美育培养了人们的审美眼光,由此可以以积极方式改造自身与世界。再次,美育有助于从“人文教育”的角度培养“批判思维”。最后,美育可以提高人们对文化多样选择的尊重与理解。

  在哈佛大学的最新教改当中,以“审美”取代了“艺术”作为课程核心。哈佛大学对“审美与阐释理解”类的课程要求是全面的。首先,启发学生形成批判性技巧,使他们获得审美敏感性和诠释的能力。其次,对于原文的文本、单一或多维媒介的艺术作品进行导读。再次,教导学生在理论框架下如何分析作品。最后,如果可能,还应参与到课堂之外的实践之中,如参观展览、观看表演和进行诵读,抑或与演员、导演、策划人进行交流,抑或让学生直接进行创作。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曾经说过,500年前的达·芬奇,他既是一个大画家,同时也是一个发明家。他的许多奇思妙想,似乎印证了未来。那么在我们许多的大科学家那里,比如说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先生,李政道先生,他们都特别重视艺术与科学的结合,都特别注重通过培养审美感受力,来增加科学发明和发现的能力。

缺失的“钙”怎么补?缺失的“钙”怎么补?

  如果想成为一名有“美学担当”的艺术教育从业者,首先,对于艺术和美学要有系统学习和研究;其次,学习之后,要对美有深刻的体验;最后,具备前两点的基础上,是否愿意从事美的大众传播,需要从业者的坚持和责任感。目前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端是艺术培训机构只提供技能教学。另一端是在高校中美学属于哲学领域,一些老师教授的内容理论性过强,学生很难理解,学习就是为了修满学分。这要求从业者在专业知识和美学修养同步提升的同时,将专业融入生活,深入浅出,激发学生兴趣。

  有时视觉听觉素养的养成和味觉一样,都需要一段时间培养。一些当代艺术家在准备装置作品展的过程中,某些作品却被保洁人员当作垃圾处理掉,这反映了创作者的想法很难被观众理解,和群众离得太远。还有,中国某些村落用流水线的方式制作“画”,一定程度降低了艺术的水准。而齐白石的作品,会画画的人觉得他的作品比例、墨韵很好;看不懂的人也觉得很讨喜、很可爱、颜色很丰富。从商业的角度来看,齐白石是最知名的艺术家之一,大部分人都听说过他,而且他的作品雅俗共赏。如果艺术提供者一味创作曲高和寡或流水线的作品,对于大众审美无法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如何雅俗共赏是专业领域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我们当今的时代,就是“生活美学”的时代,其实就是“审美民主化”的时代,该时代特征也就是孟子所谓的“与众乐乐”。德国当代艺术家博伊斯有句名言,叫做“人人都是艺术家”,尽管这不可能实现,但却成为一种社会诉求。“生活美学”强调,人人都是“生活艺术家”。生活艺术家有个“生活”的前缀,就是在将艺术生活化的同时将生活艺术化。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艺术美育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