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瓷片“社”字款看明代结社文化

2018年10月17日 14:34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来源: 收藏快报 作者:李熊熊

图1图1
图2图2

  我收藏的两块明代瓷片,底部有带“社”字的款识。一块为“汤社”(图1),另一块为“研社”(图2)。它们是明代结“社”风气兴盛的见证,值得作一介绍。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社”?“社”在远古是一种地域性的社会组织。《周礼》规定,二十五家为“社”,春秋要集体祭祀本地的社神。汉代有“乡社”“里社”之称,也是聚居一处的民户单位。可见,在汉以前的社会里,“社”是民间基层的乡土组织。

  大约魏晋时期,开始出现另外意义的结“社”。晋代惠远在庐山结“莲社”,标志着出现了以研习佛学为目的的结社。同时,学文的、习武的也开始结社,聚在一起切磋技艺,渐成风尚。明代自嘉靖之后,大江南北以及山、陕等地经济繁荣,加上水陆交通便利,文人结社更如雨后春笋,风行一时。

  明代文人结社影响最大的是“复社”“几社”等,集会的规模可达数千人之多。以“复社”为例,结社的目的起初是为了应对科举考试。社员们聚在一起,无非是揣摩八股、切磋学问、砥砺品行。然而这些人后来在仕途中相互吹捧提携,形成一个颇有声势,甚至能影响朝廷事务的社团。

  除了政治性很强的“复社”“几社”,明代后期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结社。比如有专家统计文学史上著名的公安派袁氏三兄弟参与组织的结社类别,大致有:1。专攻八股制义的“文社”;2。因饮立社,以饮为务的“酒社”;3。结社赋诗,彼此酬唱的“诗社”;4。亦诗亦禅,诗禅结合的“诗禅社”;5。以诵经、念佛、参禅为内容的“法社”;6。以壮大学派声势为目的的临时性社团集会等。公安派结社,大大小小叫得上名的,合计有35个之多。

  回过头来看图1和图2,“汤社”“研社”应该也是文人结社,那么它们是什么性质的结社呢?

  “汤社”的名称源自五代。宋陶谷《清异录·汤社》曾记载:“和凝在朝,率同列递日以茶相饮,味劣者有罚,号为汤社。”“和凝”是五代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朝廷重臣。《清异录》记载的是他在朝廷公干之余,经常与同事一起品茶,形成一个小团体,号称“汤社”。宋代时茶水称“茶汤”(简称“汤”),所以“汤社”就是聚会饮茶的社团组织。

  明代时聚会饮茶的结社,也叫“汤社”。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五有记:“谷雨前后,为和凝汤社,双井白茅,湖州紫笋,扫臼涤铛,征泉选火。以王濛为品司,卢仝为执权,李赞皇为博士,陆鸿渐为都统。聊消渴吻,敢讳水淫,差取婴汤,以供茗战。”瓷器上有“汤社”的款识,佐证了当时这种以茶结社的现象在社会上相当普遍。

  “研社”之“研”,实际上与“砚”通。古代写字时研墨不用砚台,所以没有“砚”字。后来有了砚台,“研”与“砚”就常常通用了。“研社”也就是“砚社”,指那些使用笔墨以进行诗词、书画创作为主的社团。

  “研社”这种社团的另一个名称就是“雅集”。历史上著名的雅集有西晋石崇的“金谷园雅集”、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雅集”、北宋的“西园雅集”等。明代这一类文人雅集活动更是层出不穷。瓷器上有“研社”款,表明这一类社团在民间受到欢迎。

  “汤社”“研社”等社团的活跃,说明明代社会上结社有相当的自由度。与“社”相似的结盟团体还有一种叫“党”,明代最著名的是“东林党”。“社”与“党”一方面有明显的区别:“社”是民间文人的结盟团体;“党”是朝廷官员的结盟团体,即“朋党”。另一方面,两者的性质又十分相似,而且可以在某种条件下发生转化。故清初朱一是概括说:“盖野之立社,即朝之树党也。”

  对朝廷来说,“朋党”历来是一种祸害。明朝末年的官场史,从某种角度看就是一部“朋党”恶斗史。官方打压“朋党”,往往连累到“社”也遭到清剿。

  清代立国后,对民间结社颁令禁止。顺治九年,由礼部题奏,立条约八款颁刻学宫,其中有一条是:“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武断乡曲。所作文字不许妄行刊刻。违者听提调官治罪。”顺治十七年,礼科给事中杨雍建上了一个奏折,题为“严禁社盟陋习,以破朋党之根事”。顺治帝批示道:“士习不端,结订社盟,把持衙门,关说公事,相煽成风,深为可恶,着严行禁止。”

  在官方的严厉打压下,清代的文人结社近乎绝迹。所以,清代的瓷器上看不到带“社”字的款识。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