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帝师倭仁手迹欣赏

2018年10月17日 14:38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来源: 收藏快报 作者:王英辉

  晚清“同光大佬”当中,倭仁绝对是数一数二的泰山北斗,他初以科甲起身,后以理学闻名,终以清望垂世。从其传下来的文章及墨迹来看,他亦是一位学养深厚的思想家、书法家。

  倭仁(1804—1871),字艮峰,乌齐格里氏,蒙古正红旗人。河南驻防,从小生活在中原大地,饱受程朱理学的浸染和熏陶,学业精进。道光九年(1829)高中己丑科二甲34名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中允、侍讲、侍读等,迁大理寺卿。咸丰末,转都察院左都御史。同治元年,擢工部尚书,两宫太后以倭仁老成端谨、学问优长,遂命教读穆宗皇帝。旋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协办大学士,升大学士,拜文渊阁大学士,晋文华殿大学士,位极人臣,荣列首辅。

  倭仁虽为蒙古人,但深得理学精要,曾国藩居京师,从不居功自傲,即便剿平了太平军,封了侯爷,一到皇城便要拜谒倭仁,执弟子礼对“倭相”,极相友善,时常往来,交流心得。彼时理学界始终奉倭仁为正统领袖,为其马首是瞻,可谓深得拥戴,名满天下。史载:“倭仁素严正,穆宗尤敬惮焉……晚为两宫所敬礼,际会中兴,辅导冲主,兢兢于君心敬肆之间,当时举朝严惮,风气赖以维持。惟未达世变,于自强要政,鄙夷不屑言,后转为异论者所藉口。”倭仁直声立朝,尝以“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之句为治世处事之圭臬。

  弥留之际的《遗疏》中,倭仁仍念念不忘要两宫皇太后“勿忘庚申之变”,要同治皇帝“毋以诵读为具文,毋以《诗》《书》为迂阔”,表明他本人一方面至死不忘国耻,另一方面仍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救国的唯一法宝。因而百余年来,倭仁一直是以“晚清保守思想的典型”形象出现在史册当中的。同治十年(1871)四月廿一日,一代大儒倭仁溘然长逝,享年67岁。朝廷对这位三朝老臣、当世宰相给予了高规格的丧仪,赠衔“太保”,谥号“文端”,入祀贤良祠。所著辑为《倭文端公遗书》。

  存世的这件行楷八言联(见图),由于保管得法,备受呵护,因之品相极美,干净清爽,观之忘俗,心驰神飞。该对联墨纸本立轴,162×39×2,内容为:“情深文明大月出海;心安理得行子还家”。无上款,下联署题“倭仁”,名后钤盖阴文“倭仁之印”及阳文“艮峰”篆体印鉴两枚。

  作品扑面而来的书卷气让人肃然起敬,显而易见的馆阁体书写底子令每一字每一笔的间架结构恰到好处,虽说十六字一一独立,但由里而外呈现出的却是一脉贯通的意蕴,毫无艰涩、死板、呆滞、八股腐气,反之却有一股大气豪迈的墨韵氤氲其间,让人瞬间便对前贤有了亲近之感。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大学士同治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