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艺术商业》
民国至今,以清后宫生活为题材的野史、小说、戏剧、影视剧就延绵不断,直至今日。从《金枝欲孽》到《甄嬛传》,从《孝庄秘史》到《步步惊心》,从《延禧攻略》到《如懿传》,这些影视剧吸引了大波粉丝,尤其是女性观众,她们在关注故事和传说、剧情之外,也更热衷于探讨剧中的道具、服装、首饰、化妆……作为茶余饭后谈资和打发时间的影视剧,终究无法代替历史,在华丽的表象之下,真实的服饰历史又是什么样?宫中肃穆而繁缛的典礼有怎样的着装要求?帝后们的日常又有怎样的服饰规范?服饰搭配背后是怎样的礼制规范?后宫佳丽们的服饰和地位又有什么关联?
“凤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艺术与生活”展品
©故宫博物院
《延禧攻略》PK《如懿传》
谁是后宫服饰的“正统”?
在这个暑期热播的《延禧攻略》中,演员服饰成为其一大亮点。有报道称,剧组在场景服装上的花费达上亿元,仅主要演员一件戏服的费用就近 40 万元。在设计角色服饰时,参考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力求高度还原清宫服饰,还原该剧的“历史原貌”。
“凤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艺术与生活”展品
©故宫博物院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从 2012 年年底就组建了“乾隆色谱”复原研究小组,现已初步完成了清代乾隆时期宫廷服饰色彩复原。赵丰介绍,根据博物馆中的藏品,大家应该认识到,清代宫廷的服饰色彩应该是明艳动人的。如此看来,《如懿传》反而更接近清宫服饰本来的颜色。
他认为,两部剧中可能是摄影师打光布景采用了不同的色彩处理方式而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在相同光源下,两剧中的戏服颜色应该基本一致。赵丰表示:“其实乾隆时代流行的色彩并不同于《延禧攻略》,可能也有剧中那样的色彩,但流行结构不是这样的。今天的影视剧,是选取其中一部分今天的人们特别喜欢的、有时尚元素的部分来表现。”
“凤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艺术与生活”展品
©故宫博物院
毕竟影视剧就是影视剧,历史档案就是历史,是两回事。据《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等档案记载,皇帝敕谕多次要求官局所织缎匹“花样精巧,色泽鲜明”。从江宁织造博物馆陈列的丝绸锦缎来看,乾隆时期的服饰都具有色彩艳丽、纹饰繁杂的特点。
从文献及现存实物资料都可以看到,清宫服饰用色种类繁多,配色大都丰富明快、艳丽鲜明。实际上,清宫服饰在传承“五行五色”色彩观基础上,多使用传统正色中青、红、黑、白、黄色五色,色彩效果既华美富丽又含蓄典雅,呈现出较为独特的审美情趣,富丽堂皇、典雅华美的清代后妃服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凤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艺术与生活”展品
©故宫博物院
比如,官服中的大红色得到了强化,黄色仍然是皇家用色,湖蓝色、紫色等高纯度色彩使用也是清朝宫廷礼仪服饰一大特点。在清代宫廷服饰中,对比色的运用非常多,使服装产生鲜艳、强烈、华丽的视觉效果,常用的主色与点缀色的对比搭配就有大红配果绿、大红配蓝色、明黄配紫色等。在服装的镶滚包边、下摆、大襟、裙边和袖口上缀满各色珠翠和绣花,鞋上也绣上多色彩密匝的花纹,表现出了清朝官服繁复的特点。
“凤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艺术与生活”展品
©故宫博物院
近日,美国波士顿迪美博物馆就举办了一场名为“凤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艺术与生活”(Empresses of China‘s Forbidden City)的特展,展览涉及清后宫最大的当家人——皇后曾经身着的华服和配饰。策展人王伊悠表示,要明显区分出乾隆时代的清宫服饰目前是比较有难度的,主要原因在于,乾隆在位时间长,清代服饰制度直到乾隆年间才正式确定,在潮流上却是转变期,从原本简便束身向繁复宽松转变,服饰潮流也有多次更替。
王伊悠表示,我们看到的历史档案,尤其是文字资料,都是经过历史筛选后留下的。书写历史的人,大多数是男性,或者是被皇帝的视角垄断。我们现在看到的,都只是历史的一部分。这种被筛选过的历史,往往以男性视角,以皇帝为中心,对后妃的记载也非常有限。不过,在浩如烟海的史料档案里,还是有不少资料与皇后有关。
“凤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艺术与生活”展品
©故宫博物院
后宫华服的样子
在“凤舞紫禁”中,一件引人注目的服装是清乾隆明黄色彩云蝠团寿纹妆花缎女绵袍。锦袍身长 143 厘米,两袖通长 178 厘米,袖口19 厘米,下摆宽 120 厘米。从这一尺寸可见乾隆时期女装的大致比例,与清晚期的宫廷服饰,与诸多宫廷剧中的服饰都有不同。
“凤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艺术与生活”展品
©故宫博物院
此件锦袍呈明黄色,这是清代帝后才能享有的颜色,通体饰有妆花团寿纹样,其间饰有灵芝云纹与红蝠纹,寓意“万福万寿”“洪福齐天”,接袖与领袖次缘皆为石青缎绣海水金龙八宝纹样。绣工平整细密,用色富丽和谐,整体效果雍容华贵、繁而不乱。
《大清会典》规定,清宫服饰,从高到低分为三个等级:位于一级的是帝位级,包括皇帝和后妃,其服饰使用的是等级最高的明黄色。朝服一般都是“色用明黄”,明黄色是凌驾于一切服色之上神圣的色彩。由此可见清代宫廷服饰色彩的森严等级制度,通过服饰色彩,充分显示“尊卑有序,上下有别”。
清乾隆明黄色彩云蝠团寿纹妆花缎女绵袍在清宫服饰体系中被归为“吉服”一类。吉服又称“彩服”“花衣”,主要用于重大吉庆、宴席以及祭祀主体活动前后阶段。除了节庆及时令节日外,还用于皇后先蚕坛躬桑、献茧仪式。皇后吉服包括吉服冠、八团有水龙褂、八团无水龙褂等,其中,八团纹样成为清代后妃的专用纹样。
“凤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艺术与生活”展品
©佛利尔-塞克勒艺术博物馆
《清宫词》有云:“万寿节中垂盛典,花衣期内引朝仪。尽翻旧样团龙制,六合同春画折枝。”将八团纹样缀绣于吉服袍褂上,可根据不同的时令节日及庆典场合更换纹样,从而达到应时应景、拆卸便利的目的,因此,缀绣是清代后妃八团吉服袍上十分常见的装饰方法。
不同于制作最为严苛的“朝服”,吉服会根据不同时令节日,随时变换衣服的纹样或色彩。“有时帝后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喜好,定制喜好的龙袍颜色和纹样。”《清宫服饰图典》一书中这样说,“帝后吉服,于庄重蕴含活泼,于陈规中追求精美,精彩纷呈,独具特色,在循规蹈矩的同时,也追求个性化审美,是最为特殊的一类。”
宫廷服饰最重礼仪和等级,必须符合规制。皇后、贵妃的服饰讲究的是端正华贵,其形制、妆饰都要体现等级和身份。礼服、吉服大多采用华丽的云锦等锦缎织造,加入真金真银线材,富丽堂皇,但却并不舒适。
“凤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艺术与生活”展品
©故宫博物院
清宫服饰面料主要产自清宫内务府管辖的江宁、苏州、杭州三大皇家御用织造。在制作上不惜工本,竭力追求奢华珍贵与丰富多样,无论工艺质量,还是花色品种,都代表了清代织造技术的最高水平。
皇家帝后妃嫔、王公贵族所穿华服和所用服饰面料,奢华艳丽、严谨精细,刺绣图案华贵富丽,丝绸锦缎流光溢彩,刺绣纹饰精美绝伦。礼服肃穆庄严,吉服喜庆热烈,行服方便实用,便服缤纷竞妍……成就了宫廷服饰绚丽多姿的巅峰。
典礼之仪服饰之制
满清入关之后,取代明朝,成为实际统治者,全面废除古代汉族传承上千年的冕服制度和宽衣博袖的服装样式,强制推行满族具有骑射特色的紧身窄袖式服装。然而,处于汉文化的生活环境之中,清代宫廷服饰也逐渐继承和吸收了大量汉族传统服装的特点,由此奠定了清代服饰迥异于历朝的特色和时代个性。
“凤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艺术与生活”展品
©故宫博物院
乾隆帝有诗云:“玉阶王会衣冠盛,金殿朝仪礼乐章。”乾隆最为重视满族传统,他认为服饰是“朝祭所御,礼法攸关,所系尤重”,进一步确定冠服形制。
清代宫廷服饰则是清代所有服饰中等级规格最高的服饰,在清代服饰制度中占有最重要的核心地位。就清代后宫服饰体系而言,分为礼服、吉服、行服、戎服、常服、便服等。在《清实录》和《钦定大清会典》中,对于皇后的冠服都有记载。
Elizabeth Sturgis Hinds女士于1956年捐赠
“凤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艺术与生活”展品
©迪美博物馆
其中,最能反映“礼法”的就是礼服。礼服是清代帝后遇到重大典礼及祭祀活动所穿的配套服装。凡清宫重大典礼如元旦、万寿、冬至及皇后主持的躬桑劝蚕等祭祀活动,皇帝和后妃都要着隆重的礼服。
“清宫服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满汉文化相互影响与交融,集中体现满汉服饰文化的特点,呈现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多元发展、丰富精彩的时代特征。”曾组织 2008 年“天朝衣冠—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服饰精品展”的故宫博物院前院长郑鑫淼如此说。
文 / 英伦
图片提供 / 迪美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