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收藏杂志
历经289年的唐王朝,被史学界普遍认为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繁盛的时代。2018年“长安春”展览用“西市风物、胡姬当垆、曲江文宴、庭院深深、礼佛慎终”五个唐人社会生活场景,藉由这些唐代的器物去讲述唐代的故事,重现那些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的大唐辉煌。在业内引起很大轰动。
西市风物:繁华的长安市场
西市是唐朝长安城中的一处市场,当时唐朝的长安城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分设东、西二市。根据《长安志》记载,东市靠近达官贵人的宅院,多售卖一些贵族使用的上等奢侈品,市中“四方珍奇,皆所积集”。西市距达观显贵的宅地较远,周围多是平民住宅,甚至还有很多外国人居住于此。这些外国人多是来自中亚、西亚、东南亚、南亚以及朝鲜半岛、日本等各国各地区的外国商人,尤以粟特(今中亚一代)与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的“胡商”最多。总体而言,西市市场虽然商品较为平价,但不失繁华。唐时西市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舶来品和本土商品琳琅满目,是一座国际性的贸易市场。
唐代三彩模印胡人俑充分体现了胡商独特的衣着和外貌特征。人俑面部无釉扑粉,点朱唇,彩绘黑发,做牵持造型。身着绿裳、黄裤,外罩黄色系腰及膝长袍,前后外翻白领,右肩侧露绿裳。左侧侧腰后部挂蓝彩半球形皮囊,有类金属装饰扣襻。通体人物造型比例严谨,釉色艳丽,人物表情刻划入微。根据人俑清秀的外貌特征和时尚的穿着打扮,以及唐人女性喜着胡服、男装的风尚,猜测或为女扮男装俑。
其次,货币在市场中也经常看到。有本土的“开元通宝”货币,这是唐朝第一款货币,也是发行量最大、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此款货币正面有欧阳询楷书“开元通宝”,背面穿下则有凸起仰月纹,形似指甲痕。
另外还有同时期来自波斯萨珊王朝(波斯)等地的西域货币。
陶瓷器是贸易中的大宗商品,唐朝有代表性的唐三彩器和鲁山花釉器。唐三彩属于多彩低温铅釉的陶瓷品种,从装饰工艺的角度来看,其釉彩装饰的图案,不仅拥有许多外来文化的因素,而且对同时代染撷工艺和图案多有借鉴。
如三彩弦纹折腹碗,此件折腹碗通体点黄、绿彩,间隔露白斑点。其中瓷器上的白斑点的处理方式是借鉴了染撷中的“防染”工艺,即在施釉前,按事先设计好的构想在胎体表面以散点式留出空白,并以瓷土或蜡封住空白点,然后再浇釉或点釉。这样处理之后,在器物烧成过程中由于受到阻挡,彩釉无法流淌、进入留白处,从而形成“白斑加彩”的效果。
花釉器,是指一种黑釉带乳白色或乳白色中呈现蓝色斑的瓷器。唐时北方窑口中常见,以河南鲁山段店村的鲁山窑最为特别。它以黑釉、黄釉、月白釉为底釉,然后点绘白、淡蓝、淡黄等色彩斑块,入窑后随着炉温升高,不同釉色间进行交融流动、反应,从而产生窑变,形成色彩斑斓的花絮状斑纹。
除了窑变,鲁山窑系列器物之中还有一件鲁山窑黑釉剪纸漏花龙首壶,器物通体施加黑釉,局部釉薄处微黄褐色。壶腹装饰有四朵剪纸漏花图案,纹样装饰工艺手法特别。器型方面,壶口捏塑龙形柄头,仅一小圆孔出水,颈部呈喇叭状,仅一小孔出水,龙首柄连于口沿与壶腹之间,圈足。
蛋形器,两枚石制,一枚陶制。器物整体呈椭圆形,一头尖,一头圆,表面光滑、整洁,与普通鸡蛋造型大小无疑,形象色彩十分逼真。
对鸟树形金饰片,器物用纯金打制,采用类似“剪纸花”的工艺,栩栩如生地刻划了一棵枝繁叶茂的胡桃树。枝杈上卧有两只禽鸟,对喙,单面纹,此物猜测可能为嵌镶、镶贴在铜镜、漆器上的饰片。
胡姬当垆:有胡姬的茶酒铺
唐朝长安城中的茶酒铺经常出现胡姬侍客,她们容貌姣好、身材曼妙,个个都是跳胡旋舞的高手。这些胡姬多是粟特与波斯、大食等地来的舞女,大体上属于伊朗种族的女子。每当夜晚降临,妆容精致的胡姬往夜光杯里倒着葡萄酒,那微醺的脸庞,娇媚的笑靥,令长安城中的千金公子和游侠少年们迷醉。
胡姬茶酒铺中的器具也充满了异域情调,有的是中亚的粟特风,有的是波斯王朝的萨珊风,还有罗马的拜占庭风。唐朝的酒具除了从汉代流传下来的“樽”之外,又出现了新的酒具——酒壶和酒杯。
酒壶,有吸收西域文化的三彩珍珠地贴花兽面纹凤首壶。凤首壶是唐三彩中常见的器形,造型特征吸收了波斯萨珊和粟特金银器“胡瓶”,巧妙地将外来文化和传统工艺结合在一起。
同时也有带本土道教文化色彩的长沙窑青釉褐绿彩云气纹葫芦形执壶,壶体呈葫芦造型,长流曲柄,胎色灰,通体施灰青釉,褐绿釉间隔如云气,意匠奇幻,丝绸飘动、云气旋转之感,充分体现了唐时长沙窑陶瓷工匠的奇巧构思。
青绿釉葫芦形执壶,器物呈葫芦形,造型优美。独特之处在于少见的釉色,器物通体施釉,色泽淡绿,胎质酥松,有化妆土,圈足底无釉。据深圳望野博物馆工作人员考:此类产品属山西东南部的长治周边地区制品,此地宋、金时归河东路泽州管辖。目前考古发掘尚未见到完整的窑厂遗存,但就器物比对和调查,这类器物应属泽州地区烧造。以往,在晋东南和西安一带的遗址、墓葬中屡见此类产品,都将其归入了巩县窑或邢窑。
酒杯类的器具有吸收金银器工艺的三彩“把杯”,如白釉绿彩把杯,器物圆唇,撇口,束腰弧腹,底接饼形足,足壁倾斜,足底有两处明显支钉痕,杯壁一侧粘接环状手柄。通体内外施玻璃釉点绿釉彩,形成白绿相间的斑纹效果。此杯造型脱胎于同时期金银器把杯,一般此类金银器把杯上常常饰有连珠纹及胡人形象,具有波斯及粟特风格。
酒杯中亦有取材天然材料的白螺杯,此器由天然白海螺的螺壳制作而成,是唐时盛行的酒具,又被称为“鹦鹉杯”“红螺觞”等,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唐骆宾王《荡子从军赋》吟咏:“凤凰楼上罢吹箫,鹦鹉杯中休劝酒。”
相比华丽的酒具,唐朝的茶具则较为朴素。在唐朝,饮茶方式一改之前的“粥茶”法,流行起喝“末茶”,即把茶叶碾磨成粉末,然后注入热水使用,所以唐人的茶具中会使用到茶瓶,又叫“汤瓶”或“注子”等,里面往往盛装热水。
长沙窑青釉褐彩贴花对鸟椰枣纹双系壶,此壶小喇叭口、外卷唇,短颈,多棱短流,三轮形曲柄,广肩深腹,肩部置三轮形双系,饼足大平底。流下饰模印对鸟椰枣纹贴花,双系下贴花略有不同,均为单一模印椰枣纹,上罩褐彩斑釉,使贴花纹饰更加突出醒目。通体施青釉不及底。器形丰满周正,椰枣纹饰极为清晰,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格。
长沙窑青釉褐彩双系“荼瓶”款壶稍显朴素,此壶通体施青灰釉,釉不及底,底部划刻有“荼瓶一口,计钱壹拾五押”。由此可知,这件双系壶在唐朝作为茶瓶使用,并售卖“十五”钱。
盛具是盛放食物、水果的器具,日常或供佛使用,如錾刻珍珠地如意云纹海棠形鎏金铜盘。
(“长安春”展览于2018年4月3日至7月8日在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展出,共展示唐朝器物128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2件,二级文物8件,器物均来自深圳望野博物馆。)
本文根据杭州/付国静 《长安春 走进文物世界中的大唐盛世》一文编辑整理,原文刊载于2018年《收藏》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