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鲁班与红木家具的情缘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0月08日 10:31 中国红木家居网

  采编:大海

  引文:传奇之外,为什么关注伍炳亮?

  自一九七九年开始从事古典家具购藏,30多年风雨过后,从”鲁班”到“大师”,是一种传奇。与时代同行,作为台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伍氏兴隆明式艺术家具的打造,以及它如何演变至今,也是一种传奇。但是,在商业和个人的传奇之外,站在历史的长河中,追溯明清红木家具从落叶凋零到枯木回春的命运辗转,新的时空之下,以此为坐标,再来回望“当代鲁班”与红木家具的一段历史,是否会有新的发现?

  从1979年出发,将自己的志向转向收藏、研究及设计制作明清家具。我们看到的是,伍炳亮对明清家具的造型、结构,以及文化内涵独到的见解,他的“型”、“艺”、“材”、“韵”为准则的传统家具评鉴与设计制作指导理论。当然,还有那些以此理论为基础高仿、改良与创新设计出的,深受国内传统家具资深专家学者、收藏家的肯定与推崇,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争相收藏并在各类展会中屡获殊荣的明清式艺术家具。问题在 于,上述这些杰出的产品、理论与技艺,都发生在明清红木家具重返主流社会的舞台上,如果将红木家具重新进入中国主流社会作为一种历史性挑战,伍炳亮的故事对于迎接这种挑战,价值几何?看起来,红木家具的回归,仅仅只是一种技术变革结合商业潮流的产物,但任何商业故事的背后往往正是一种文化与社会思潮的演 变。这些因素在历史进程里,虽然更为隐秘,却是一种促成红木家具回归的决定力量所在。

  “型精韵深、材艺双美”,以红木家具回归中国主流社会的进程看伍氏家具的内涵,方能理解其中深意。 进而言之,技艺的积累、文化的传承以及艺术的养成——伍炳亮,以及他身后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创造出一种当代国人可以接受理解的美?如果我们以这段传奇为线索,我们将会发现什么样的答案呢?

  造型优美,做工精细,用材考究,三者有机统一,成就了伍氏兴隆家具的神韵。也成为我们了解红木家具文化历史的一个窗口。 更深刻的追问在于,经历了市场的虚火与沉浮,重视工艺传承与造型设计,属于高产文化产业红木家具的未来在哪里?伍炳亮以他的人生行走,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答案,对于未来之道,实则我们得回到这个故事本身,去进一步发现他的道路,然后从历史中发掘答案。所谓文化,制度风俗之外,还有器物,明清红木家具看似俗物,但俗中却带着千年文化的印记,对于附着在它身上的意义,过去我们思考得太少。由伍炳亮先生及其人生演义,进而思考一份传统文化的载沉载浮,我们的书写与思考,价值在此。

图一:伍炳亮先生近照图一:伍炳亮先生近照

  “生”于1979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中,1979无疑是个特殊的年份,这是中国正式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正确道路的第一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刚结束,随着无数中国人对未来的期盼延展开的,是一个国家崭新的未来。

  波澜壮阔的大历史中,一辆单车、一顶草帽,在侨乡坊间,那个广东第一批古旧家具收购者,那个曾经的木匠,彼时的“收买佬”,他的一举一动,今日看来,太微不足道。 那个时候的红木家具,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而言,不过是已经过时的玩意而已,谁也不会想到,30多年过去,“炒房不如炒红木家具”能成为时代谚语;更没人想到的是,那个走街串巷为几件老家具讨价还价的小子,会成就今天的红木家具冠军。的确,当历史大幕拉开后,我们也许才更深切意识到,之前无论对明清具的购买收藏,还是四处走访世界各大博物院,展览馆搜集图片资料,以及和明清古典红木专家学者、收藏家进行交流,那些人生的花絮,都成了未来的开篇。在家具收藏这条道路上,伍炳亮不仅在历史的偶然中发现了未来的 机 会,更在默默积攒力量。把伍炳亮的个人传奇放置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命运中去考量,更见意味深长:新的时代开始了,政治变革带来的空前解放的空气,鼓励每一个人去创造命运,也为那些失落已久的器物,比如说,红木家具的命运创造了新的可能。问题在于,谁能抢在时代前面,发现这种可能。

  180元,这笔创业资金,随着时间的演绎,现在看起来像个传说。作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伍炳亮和红木家具都从那个时代的转折处,重新获得了自己的命运,然后彼此成就了相互的命运。只不过,相对于当时那些绚烂夺目的骄子们,伍炳亮只是在安静地展望着未来,并且展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远见:当人们纷纷盲目追捧现代家具,以及幸存的明清红木家具不断外流的情况下,他不仅看到了红木家具的前景,更重要的是,他已经从心中燃起唤醒人们对明清红木家具艺术的正视的念头。换言之,从故事的一开始,明清古典家具于伍炳亮就不仅是一门生意,而是一种情意结,其后那些投入明清古典家具的研究、设计和制作的行动,也就具有了文化传承的深意。而在海口、三亚等地收购的大量的名贵黄花梨家具则成为日后事业发展的养料。回头看来,伍炳亮对古典家具那些制作技法、艺术内涵继承和发扬,其实无不是中国人追求个人命运的精彩而动人的时代故事,那些片段在一个时代的奔腾热血中更显得生动无比,也因此为伍氏红木家具的未来奠定了底色:今后无论遭遇何种挫折与困顿,都不会阻止伍炳亮和他的企业继续前行,因为他们重生于那个敢闯敢干的1979。

  时间再一次开始了,无论对于伍炳亮,还是古典家具。

图二:伍炳亮明式家具书房系列作品图二:伍炳亮明式家具书房系列作品

  消费时代的机会

  简而言之,消费时代的到来,既是中国人跑步进入现代化轨道的一次助推,同样也蕴含了未来改变红木家具等奢侈品消费系统的动力。时光过后,我们更公允地看,无论是油润凝亮,纹理绚丽如缎的黄花梨家具,或者材质沉郁,意韵端庄,尽显天然材质之美的紫檀,又或者勾勒出明清时期人居环境,附着于传统家具中的人文历史价值,只有在一个商业社会中,才有可能待价而沽,也就是说,没有商业社会的到来,红木家具又何以进入人们的视野?

  历史有自身的逻辑。只是,这种转变,是历史自身去完成,还是需要参与者推着它走,如果是后者,那么,我们由结果回溯当年的先行者对市场的开疆拓土,对这些“先行者”,就有理由奉献自己足够的敬意。一个奢侈品市场在逐步形成,与欧美消费者相比,中国的消费者更年轻,同时也更加处在社会顶层。究其原因,正是源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财富创造和积累主要发生在年轻一代的中间。同时,从购买奢侈品的信息渠道来看,中国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能够获得周围人认同的奢侈品。“他人介绍”(口碑的宣传)依然是最为主要的信息渠道。

  机会的大门已经敞开了,问题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让对缺乏红木家具认知的一代接受它,又如何形成独特的市场口碑?从伍氏红木家具的故事中,我们试图寻找、发现并理解它。那么,破题的关键在哪里?

  文化的价值

  答案就在伍炳亮的话语里:“好的家具不应该只讲‘物’的属性,更应讲究‘文化与艺术’的属性。只有真正以制作‘艺术作品’的眼光去制作家具,并赋予文化和艺术内涵,产品才能在获得市场认同和经济利益的同时,成为真正的传世藏品。”

  专家认为,传统红木家具是蕴涵传统文化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工艺美术形式,分为广式、苏式、京式三种。而广东作为广式家具的发源地,其丰富多彩,兼容并包的地域特色、文化习俗都深刻地在传统红木家具中留下了痕迹。随着视觉感受挥之不去的,是传统文化在千年岁月里埋下的痕迹。只要是人,对于传统文化,总寄托着怀旧和乡愁,当这种情绪随着广式家具优美醇厚的韵味传递给观赏者,岭南文化的韵味也一起流淌进观赏者心里,这应该就是伍炳亮仿木家具的成功之道。

  明清家具以比例优美、尺度合体、榫卯严谨、工艺精湛、艺术精深吸引着历代高人雅士。如今,观赏、收藏伍炳亮制作的红木家具的人们往往这样解释购买的原因:为了品味内涵其中的传统文化。

  据调查,传统家具爱好者中,既有普通工薪阶层,也有企业高层管理者,还有斥巨资进行古典红木家具投资收藏的资深玩家、收藏家。这些人虽然不都是伍炳亮的目标客户,但他们对文化的追求却共同证明了伍炳亮的判断——国内工艺美术市场展现出的蓬勃生机,说明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可正在逐步加深,而正是因为这种文化、精神上强势的复苏势头,市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然而,对传统文化的渴求并不必然吸引消费者,那个明清名士贵族们在府第置放红木家具以示其尊贵和风雅的时代毕竟已成繁华往事,传承断裂、西方文化冲击之下,红木家具必须把拥趸找回来。

  伍炳亮以广东工艺美术之技艺,搭配黄花梨的华美花纹、清香气味,紫檀木的坚硬细密、色泽古穆,当一切配合完美,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对于知音而言,片刻可以触到传统文化中那些打动人心的东西,家具成为一种触媒,调动出观者对传统文化的向往。至此,所谓文化,才不再是卖家口中的说辞,而成为一种真实的,打动人心的存在。

  让器物真正被记住的,往往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怀,但反过来讲,也是这些器物重新唤醒了人们心中对传统文化的记忆。现代社会里,传统文化其实经常在现代化的冲击中,不知所向,但当那些古色古香的红木家具在人们眼前逐次展开,人们才觉得,传统真的还住在自己心里。伍炳亮,就是那个借传统文化打开人们心门的人。

图三:伍炳亮作品北京天涯古玩城陈列厅图三:伍炳亮作品北京天涯古玩城陈列厅

  “型艺材韵”何以动人

  伍炳亮曾感慨道:“如果我们不积极作为,当我们想重睹一下古人‘笑倚东窗白玉床’的风雅时,许多人根本不知道明代床榻的模样了。”伍炳亮和他的企业如何能还原明清时的风韵呢?

  笔者见到了伍炳亮以檀香紫檀精刻的《清明上河图》地座屏。伍炳亮以匠心独运,取材于北宋画家张择端作品《清明上河图》,以浮雕手法精工细作,重现北宋都城汴京时值清明时节之繁华景象,作者如同一位艺术家,以奢华大气之用料,精严细致之工艺,宏伟庄重之型品,优雅华美之品韵,重新建筑千古名城,图中拱桥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桥下清波回旋,舟楫相争。作者工艺之精细入微,从座屏之大框、仔框、屏座以及余塞板皆浮雕锦地打洼博古龙纹,到两侧站牙透雕夔纹,下承须弥座,直致座上以莲瓣及拐子纹为饰,座下制卷云纹八字足。从市郊风景到汴河景象、城内街市等等一环一环互相紧扣相连,可见作者宏大深远的思想和视野。上等檀香紫檀,用料达六千余斤,历时三年而制成,方能在平凡处尽现不平凡,允为秉承清代宫廷家之精髓而创新设计之杰作。所谓“型艺材韵”的完美统一,至此完美呈现。多年来,这也被伍炳亮奉为设计制作传统古典家具不变的宗旨。造型优美、做工精细、用料考究,三者有机统一,成就了伍氏兴隆家具的神韵,更能给观者带来与以前不同的感官体验。在与那些市场上粗工模仿之作展开的竞争中,这些特性是否足够?结论当然无需等待和观察。

  伟大的艺术品在造型做工之美之外,跟有独特的气场与神韵,这种气韵或可超越现实评价,传递妙不可言之魅。这种神韵不是谁都能有。在明清时代过去后,工艺还在,神韵难寻,有许多人以为自己理解,有资格阐释古时风韵,然而,所谓“型艺材韵”,四或缺一,就已经褪下神奇的光环,成为一件普通的装饰品,这样的工艺,不过是在普通的产品上修补和优化,为它套上一个古风的幌子,作品并不差,但这样的工艺穿越回明清帝王将相家,有谁会买账呢?无法征服古人,又何以征服今人,这些作品由此何以说服消费者为什么应该购买所谓古典家具而不是商城里随处可见的欧美款家具。

  伍炳亮致力于还原那真正的明清风韵,靠的是身体力行。经过30多年研究创作,他先后设计创作了大量精妙绝伦的明清式古典红木家具珍品。受中国美术出版社之邀,伍炳亮从自己从业30多年来设计创作的上千款明清式古典家具中精心挑选了400多款,交付于人民美术出版社,由出版社出版了中国首部明清古典家具作品集——《中国传统家具收藏经典伍炳亮作品珍赏》,毫不保留地公开了自己的研究创作成果,翻阅作品集,会令读者感到伍炳亮不仅是在设计创作,而是在完成一件件真正的艺术品,他似乎试图在家具与使用者之间建造一种独特的关系。或者说,他不只是要做一件家具,而是要让家具成为建筑生命中的一部分。

  现实也给予家具的艺术家以奖赏,今天我们要罗列伍炳亮的成就需要一长段文字:从2003年到2005年曾连续3年蝉联由中国家具协会举办的“中国传统家具博览会”金奖;自2006年至2009年3次在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荣获特别金奖;2007年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家具博览会”上荣获最高荣誉——“中国家具设计特别奖”;2009年7月,他再次荣获由中国国际设计艺术博览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联合颁发的“2008-2009年度设计艺术成就奖”。由伍炳亮设计制作的作品先后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微博)、北京恭王府等收藏。

  观赏伍炳亮先生的作品,更堪为享受:他设计的檀香紫檀打漥云龙纹小宝座可谓一心向明清家具爱好者贡献的最贴心也最温暖的献礼,看那五屏式座围宝座,背板与左右两侧扶手板心皆浮雕云龙纹,龙纹隐现云端,高下萦绕,按主次位列,气势肃穆森严。座下束腰、鼓腿彭牙,皆以博古龙纹为饰,腿足大挖马蹄落于托泥之上,用线分外劲健爽朗。此宝座整体型制上方下圆,气韵浑厚饱满,且雕工技艺娴熟,用刀松弛有致,充满中国古典平衡的叙事及视觉结构,对皇家气派的再现,反映于观察入微却又不张扬地艺术体现中,洗尽铅华,却又处处体现潜龙勿用的艺术美,由此方能体现古典气息十足的和谐恩泽,气度内赋充盈,洗涤人心。再看越南黄花梨素身荇面大号四出椅:此椅通体不饰纹饰,规格甚巨,选料厚实华美,木纹瑰丽动人,工艺精良。在改良设计中有意将搭脑的弧度予以加大,与扶手之曲线起伏呼应,使得线条更为生动流畅。整体形式时呈现舒展大方、意蕴磊落雄浑之气象,可谓明式家具之精品。还有越南黄花梨无束腰霸王枨大画案:明式家具之上品,皆外形简洁而气韵饱满,此中微妙尽在造型布势,当知器物外形与空间需互为经营,。呈现出相互映衬,虚实相生,及乐天知命的闲逸优雅,恰到好处。

  是的,那种古时风韵就流淌在伍炳亮家具的每个细节里,当你走进伍氏家具艺术典藏馆,靠近他们的产品的时候,看在眼中馨香入脾,难免会有时空颠倒之感,材料固然珍贵,但更可贵的是,伍炳亮似乎为家具注入了更不可思议的力量,令之拥有了更打动人心的东西——“笑倚东窗白玉床”终于不再是诗句中的意境,而是现实可感可触碰的魅——你想要这个东西,因为你想体味这种意境,这就是为什么伍氏家具卖出高价却令买者趋之若鹜的根本原因。“型艺材韵”所以动人,因为伍炳亮以工艺之美找回了失落在历史中的古典风华。

图四:伍炳亮海南黄花梨圆角柜(伍炳亮高仿作品)图四:伍炳亮海南黄花梨圆角柜(伍炳亮高仿作品)

  化古为新之美

  走近伍炳亮及其伍氏兴隆家具,那些精妙绝伦的设计与造型,会让人想起明清家具的神韵,但有心人不难看出两者的区别——雕缋满眼,精工错采之下,伍氏兴隆进行还采取了适当缩小比例仿作。在制作工艺上大下工夫却并不原比例复制。对于专家的质疑,伍炳亮的解释是:与时俱进。然而,在“创新”与“改变”的纠结中,伍炳亮并没有为了改变而改,他知道这样一个悖论,不改变难以契合今人审美,但如果真做出了什么重大改变,很多人可能也接受不了。然而许多买者并不想要真正的古物,只是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求那种可体味到的价值——古风留存。

  如何化解这种悖论?伍炳亮的答案是——“借古开今,化古为新”。

  艺术相通,古典家具的制作同于书画,都必须得从临摹开始。伍炳亮吸引明清家具爱好者的目光,离不开那些不仅仿其形,亦能仿其无形之神韵的“高仿”之作。正是利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收集檀香紫檀、黄花梨老料和自己独创的家具风化做旧工艺,高仿了一批传世明清家具经典作品大获成功,基中明式黄花梨云纹牙板翘头案、背雕龙纹交椅、明式黄花梨壶门牙条亮格柜等数百款高仿作品隽永入妙,形神兼备,从而奠定了伍氏兴隆在我国古典家具经营领域高仿制作的领军地位。

  然而,该用什么方式来为仿古注入新意,而且让它与时俱进?如果说现代建筑已经变了,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居室空间,和审美观点都改变了,仿制家具依然食古不化,这样造出来的东西有什么价值?伍炳亮及其伍氏兴隆古典家具仿作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是传承的历史,更是创新的过程。他们既不满足于初级复制还原,又不能丢弃传统的神韵。 形式上,在高仿过程中,对局部粗糙的则进行改进,使之变为优美的,对整体造型僵硬的进行比例缩放改造,使之变为美观。内韵方面,前承明韵清风,后接当代审美,传递追慕古典,修身养性之意,是为古今皆宜。如此融合古今之作,传递出反古开新之美。它的美,在于毫不做作的古香古韵、传统的人文情怀、多元的形态与美感。古往今来的美在这里交替、融合,然后重新生长,由此创造出新的美。由伍炳亮设计的《明式黄花梨书房家具系列》、《清式小叶紫檀宫廷家具精品系列》正是这种融合之美的集大成之作,获得了国际顶尖设计师的一致好评,后者还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特别金奖。

  借古开今,古今融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要求对社会审美的认知,要求制作工艺的广纳与妥协,每一处都不是纯粹的古典,每一处也不可完全的现代。古代和现代,都要放弃自己的一部分,最终达成整个作品平衡。这需要高度的对美的感知与完整的技艺,而伍炳亮及其伍氏兴隆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今天的伍氏家具,坚定传承勇敢创新的特质一直未变。他们将传统扛在肩上,沿着创新一路前行,舍古典家具之外,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能做到这点的,又有多少人?

图五:海南黄花梨高束腰霸王枨条桌(伍炳亮高仿作品)图五:海南黄花梨高束腰霸王枨条桌(伍炳亮高仿作品)

  红木家具的财富地理

  伍炳亮事业的根基在广东,伍氏兴隆的故事在这里写就,这里有他跌宕故事的前传,本章与后传。在台山,伍炳亮及其伍氏兴隆的印记无处不在。有看得见的,比如伍氏兴隆家具艺术公司、目前国内面积最大和展出红木家具数量最多的个人传统家具艺术展馆——伍氏兴隆家具艺术典藏馆,以及媒体上有关红木家具的新闻;也有看不见的,比如台山街头巷尾红木家具的气息,以及台山人心中关于伍氏兴隆红木家具难以割舍的情怀。在深圳,有着伍氏兴隆旗舰店,还有在深圳明珠艺成设立的明清红木家具展馆。

  如何来解读伍炳亮及其伍氏兴隆在珠三角的产业布局? 红木家具行业所依赖的名贵木材主要依靠进口,地处珠三角黄金地带,毗邻香港,港口运输优势明显,正是得益于此,两地不仅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的红木材料市场之一,形成了上下联动的产业集群,更重要的是,已经逐步形成了红木家具的文化原乡——品牌众多,人流如织,人才荟萃,其实亦可视作文化的辐射力所致。政府推力也不可或缺,集合本地设计人才及资源优势,在政府部门的正确指导下,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打造精品化、品牌化、创新化的新型产业模式,为仿古红木家具行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正是在此基础之上,伍炳亮与伍氏兴隆才得以将潜力和优势尽情发挥。伍炳亮也回馈了这片土地。在伍炳亮等的带动下,台山大江镇的古典家具行业发展迅猛,2008年荣获“中国传统家具专业镇”殊荣,成为侨乡台山的第四张名片。

  伍炳亮的故事证明,当一个企业,一个行业深圳扎根一片土地时,它所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财富的增加,更是一个地区的产业布局,一方水土的文化变迁,在这个意义上,伍炳亮和伍氏兴隆30年绘就的这幅财富地图,何尝不是一幅渐次展开的文化地图。

  浮躁市场里的正能量

  从2009年至2010年年初,红木家具价格一直看涨,到近两年,红木家具市场的不温不火,“炒房不如炒红木”的说法已成明日黄花,变幻莫测的市场中,伍炳亮选择“非常道”。

  伍炳亮说:“我的东西独一无二。有人说,伍炳亮很牛,其实不是我牛,而是我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巨大心血,我有时甚至把一些作品都当作自己的孩子般珍爱,觉得它们有生命。我们家具用的木材都是绝好红木,有着与众不同的型、艺、韵,加上绝大多数的厂家没能力做、没资本做的高门槛,我们就自然地避免了竞争。”事实上,产品参差不齐、商家漫天要价、以次充好,已经成为红木家具行业公开的秘密。楼市的低迷前行,既把红木家具推上“洗牌期”,更进一步推动了一批价格可低至实木家具的红木产品的盛行。另一方面,原材料的稀缺及不断升值导致了收藏风的盛行,这对红木家具行业本来是件好事,但在伍炳亮看来,这股潮流是泥沙俱下,他担心极大的供求失衡会使收藏者不注重对红木家具艺术水平的鉴别,从而使真正的传统古典家具文化及艺术精髓在这一表面的行业盛景中消失。伍炳亮因此经常出现在媒体上,亲自普及仿古家具的鉴赏与收藏理念。伍炳亮认为,应以“型”、“艺”、“材”、“韵”四个标准,把握好设计制作经典款式艺术家具的定位,给稀缺名贵木材赋予第二次生命,将好的作品传承给后人,让中华民族传统家具优秀文化得到更好弘扬与发展,“这是我们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浮躁的市场中,伍炳亮坚持品质、探索高端的路线成为对企业发展一种负责任的远虑,保护企业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不致落败。但更进一步说,他可能也选择了一个与浮躁市场对抗的苦差事,正是这种对市场浮躁与跟风的抵抗,令市场具有一种免于崩溃的正能量。

6图六:海南黄花梨小翘头条案(伍炳亮高仿作品)

  艺术的遗产

  总有一些艺术产品,能延续我们对艺术的兴趣,它们就像体育场上的明星一样,令艺术保持星光灿烂。但是,又有多少产品能够始终保持星光?好在,艺术的江湖之上,还有些人,有些产品,能有更长的表演时间,能有更多的遗产。它们就像那个站在地铁通风口白裙飘扬的姑娘,永远散发着艺术的性感吸引力。在今天的中国富裕群体里,购买及收藏红木家具已经蔚然成风,成为了一种新的投资时尚,收藏这一传统行业正在仿古家具行业兴起,而伍氏兴隆的各种红木家具尤其是黄花梨作品一直以来都是市场上的抢手货。但伍炳亮还期待更多,他在黄花梨木和紫檀木如此匮乏的今天,在继承明清家具的艺术美感之上,再渗透融入了今人的美学理念,为的是,让明清家古典家具一直流行下去。

  历经探索成为行业的翘楚之后,伍炳亮正逐渐越过利益这个坎,向着更高远的地方前进。尽管市场供不应求,伍氏兴隆却在逐步减少黄花梨作品的制作和销售数量,转为自身收藏。伍炳亮说,“我的很多东西都舍不得卖,因为每件家具都是自己把关,自己付出心血的,它们不仅仅是家具,而且是有生命的,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在伍炳亮筹资兴建的伍氏兴隆家具艺术典藏馆中,共四层,按照明清时期传统家居环境装饰、布置,浓缩了伍炳亮多年来典藏的孩子们,依然在传递着出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能量。在商业的世界里,伍炳亮正在以行动传递出与众不同的价值观,归根到底,红木家具应该发展到了追求文化价值超越奢侈品标签的阶段,尽管,这是一个很难的过程。公众品味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不可能单独生长,需要的是艺术品生产、销售方的共同培育。这个过程或许很漫长,伍炳亮却矢志不渝。

  他注定只能走自己的路,开辟自己的天地。在他的前路上,继承本身也是创新,守业也是一次新的创业。伍炳亮说:“我们要收藏的红木家具,是具有永久艺术生命力的高端艺术品。我们看中的是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及散发的艺术美感。唯有这种古典家具精品,未来才会无限,而不是一般的红木家具,时间会告诉我们这一答案。”是的,时间会告诉我们一切答案。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