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百宝箱:杜十娘的保险箱

2013年10月23日 16:58   经济观察报  

  孟晖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流传甚广的情伤故事。不过,今天的读者或许不会注意,在小说压轴情节中起关键作用的“百宝箱”,其实就是明代非常流行的“便携式保险箱”。也就是说,虽然故事可能属于虚构,但出现在其中的重要道具却具有写实性,是明人很熟悉的一种日常用具。

  这篇小说中很具体的写道,所谓的“百宝箱”其实是一只“描金文具”,“封锁甚固”。最终,杜十娘“取钥开锁,内皆抽替(屉)小箱”,随后“抽第一层”、“再抽一箱”、“又抽一箱”、“最后又抽一箱”,显示该只“文具”内的抽屉共有四层。

  文具,也叫“文具匣”,正是明代盛行起来的一种设计周全的小形储物匣。概括来说,这是一种“抽屉匣”,即,在一个完整的匣箱上分列三至多层抽屉。不过,匣体之上还会加设一层活盖,此盖在匣背一侧凭合页与匣体相连,前方正中则装设金属面叶。同时,正面配有一张插板,匣体的前缘为之设有插槽,一旦把插板沿插槽自上向下插到底,便可将抽屉悉数遮住,这就有效地阻止抽屉在搬动中滑脱而出。插板上端正中也装有金属面叶,把活盖扣合之后,盖前面叶上的吊牌套入插板面叶上的锁管,然后把挂锁插入锁管之内加以锁合,这时,整个匣体便被闭拢的活盖与插板牢固的密封住,外人休想轻易染指匣内的收藏物。

  文具匣一般都在顶面或两侧装有提手,所以很方便提携、搬移。只有掌握挂锁钥匙的匣主人可以亲手开闭这个小匣,因此,它实为明清时代的“小型私人保险箱”。这种小保险箱满足了人们收藏重要物品的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得极为普及,稍有身份的人都会备上一只,用以保存珠宝等贵重物品以及印章、重要文件之类。阐述士大夫生活方式的专著《长物志》中,就将文具匣列为书房应备的陈设之一,以之贮存文玩小品。

  到了清代,文具匣逐渐改称为“官皮箱”。 人们甚至赋予其一个颇诗意的叫法——“七星箱”,把匣上排列的大小不等若干只抽屉比喻为交映的群星。清初的知名生活设计家李渔就由朋友赠送了一只七星箱,结果他立刻巧动心思,将之进行了改进。按照李渔的想法,可以在匣体后面正中凿出一个孔洞,然后将一条铜条作为暗栓,从洞中插入,穿过整个箱体,一直抵达正面的插盖。插盖上的相应位置则制出一个凹槽,让铜栓条的顶端插入,以这种方法将插盖固定。铜条的另一个末端突出在匣的背面,正可就便加设锁具,这样,原来只能挂在匣前的明锁便改而置于匣的背壁,转成轻易不能看到的暗锁,这让匣正面的形象浑然完整,陈列在几案上,显得更为美观。

  对于匣内的宽抽屉,李渔也设计了一种方法,为其单设保险小锁,其思路也颇有意思。据李渔的经验,宽抽屉在抽拉时容易歪斜,手感很差。于是,他让工匠在这种宽抽屉当中也添设一条铜栓条,栓条的末端固定在匣体后壁上,前端则从抽屉正中破壁冒出,且端头制成环形。铜栓条的两边都加设一道薄木片,将栓条夹在当中,既将屉内分为两格,也形成由栓条控制方向的滑轨。这样,抽屉一经拉动,只能顺着栓条笔直向外移动,再无左右进出不匀之虞。同时,在抽屉正面的外壁上,于铜栓冒头之处的左右各置一个小铜环,于是,当抽屉归位的时候,把小锁套入铜栓端头鼻环及并列左右的两环,就可以将抽屉锁住。

  一旦理解了古代文具匣的具体形制,杜十娘的故事也就变得更为生动明白。其实,小说中的这个情节恰恰展示了文具匣是多么的符合实用功能。可叹的是,杜十娘并没有能凭之摆脱不幸的命运。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