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柜:书房必用之重器
传统书房文化
书柜:“书房必用之重器”
——书房家具详解之二
文、图/子川 编辑/陈盛娥
人物名片>>>
子川,传统书房文化独立研究者。2012年出版专著《斯文在兹——中国传统书房文化与器物研究》。
匮通柜。所谓匮,《说文》:“匮,匣也。……俗作柜。”所以柜的样式其实是函匣状,专指不带腿足的稍大型且较有分量的箱子,一般为上开盖。本文认为小型的盒子叫做匣,中型的叫做箱,大型的叫做柜。现在很多人家还存有先人遗留的老式箱子,如放衣服的樟木箱等,一般都是上开盖。橱是前开门,这是两者的区别。直到现在也大都将橱当作柜来用,因为柜子上开盖,互相叠架存放时,取用物品不太方便,所以现在的书橱也叫书柜。古代储存重要但不常用的东西多用柜。如档案类多是先放在匣里,然后再将匣放在柜子或橱子里。
古代皇家的档案柜,也叫金匮,是指上开盖的大柜,外用金属包裹。金匮是最早的书柜,石室是最早的书房。早在西周时期就以金匮盛放石、玉等材质的文献资料。秦代以后仍沿用周代的称呼,并将藏书的处所也引申为金匮。北京皇史宬最早就是明代所建的金匮石室,可算是皇家档案库。明代弘治年间大学士丘濬在奏书中写道:“自古帝王藏国史于金匮石室之中,盖以金石之为物,坚固耐久,非土木比,又能扞格水火,使不为患。有天下者,斫石以为室,铜金以为匮,凡国家有秘密之记,精微之言,凡与典章事迹,可以贻谋传远者,莫不收贮其中,以防意外之虞。”作为金匮石室的皇史宬遗留至今,已难见明代真貌。现在的石室为庑殿式建筑,室内有一米多高的石台,台上整齐列放铜皮包裹的雕龙镏金木柜,这就是安置皇家珍贵典籍的金匮。记载中的明代金匮原为石头雕凿,后改为铜制,大而重。用石作金匮,是因为石头本身坚固不易朽烂,保存在里面的文献可以不惧水火,存世久远。金匮不是用金子做的,金银铜铁都可以制作,只要材料坚固,能永久存放重要文书器物即可。金匮是沿用古称,也是形容所存器物的贵重。
古代读书人的讲究,不仅仅体现在书本上,而是延伸到书房家具的点滴细节中。如书柜的的设计制作上。清代医家兼藏书家孙从添在其《藏书纪要·收藏》中对书柜有一段详细的论述:“至于书柜,须用江西杉木或川柏银杏木为之,紫檀花梨小木易于泛潮,不可用做。一封书式,朴素精雅,兼备为妙。请名手集唐句刻于柜门上,用白铜包角装订,不用花纹,以雅为主,可分可并,趁屋高下,置于楼上。”这种柜子,常常摆放于书房之内,作藏书之用。
还有一个特别的领域可以让人看到古代图书收藏的书柜,即收藏佛道经藏的藏经柜。由于汉以后佛道的兴盛,各大寺观庙宇多建有藏经阁专门储藏佛道经典图籍,其形制极具特点,可以给书房的书柜设计与制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至今还能见到不少保存在寺庙里的藏经柜,其中山西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就有保存完好的天宫楼阁式的藏经柜。这是一种大型的壁式藏经柜,沿墙38间藏经用的壁柜顶部都做成斗拱重楼的样式,后面有窗处做成天宫楼阁,为国内仅见的辽代小木作,也是辽代书房建筑的最佳模型。其形式是一座完整的楼阁,楼阁的内部空间自然就是放置经书的柜子,柜顶上部有斗拱和出檐,与外面的大殿相呼应,成为楼中楼的独特样式,世所罕见。二层空间是佛龛,安置佛教塑像。若不亲见,实在难以想象古人能有如此创意,其实这正反映了对待经典文本的一种崇敬心态。佛家另有转轮藏,为可旋转的组合式书架。其样式创自南朝梁代的傅大士,《神僧传》卷四记载(大正50·975c):“初大士在日,常以经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阅,乃就山中建大层龛,一柱八面,实以诸经运行不碍,谓之轮藏。……从劝世人有发于菩提心者,能推轮藏,是人即与持诵诸经功德无异。”转轮藏中心设置主轴,围绕主轴分立八面书架成为书棚,人立定不动,即可旋转书架检出经书。北京现有三副转轮藏,一处为智化寺明代藏殿内的不能转动的转轮藏,另两处是清代所建,一在雍和宫,一在颐和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