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与书桌:书之藏与读
传统书房文化>>>
书架与书桌:“书之藏与读”
——书房家具详解之三
文/子川 编辑/刘玲芳
核心提示>>>
古代为藏书定制专用的书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皇室贵族、饱学之士对藏书所用书架的讲究,不亚于对书橱和书柜的重视。
人物名片>>>
子川,传统书房文化独立研究者。2012年出版专著《斯文在兹——中国传统书房文化与器物研究》。
书架:无门为架
所谓“架”,即支撑的意思,相当于骨架、梁架、框架等,以立木为柱,横板分隔,横竖成格,用以存放图书器物,故用于书房也叫做“格”,如书格、多宝格等,合称“架格”。架也指书橱内部的搁架。在宋代绘画和明代版画插图中,可以看到与今天很相似的书架。
安置图书的架子古今差别很大,古代的书架并非三面围合、一面敞开,而是采用几块木板互相支撑而成。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汉初,萧何定律九章,其后渐更增益,令甲已下,盈溢架藏。”表示当时律令多得架子上都放不下。有人认为这是关于书架最早的文献记载,也有人认为这是西汉官府以架藏书的一个孤证。其实,出土文物中早已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书架,只是一直被当作几案看待,实际上在当时极有可能是作为书架使用的。
例如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彩绘云纹几,形制呈英文字母“H”状,两个侧面作为腿足的木板高高探出几面,正是为了挡住放置其间的竹简书卷,使书卷不向两侧滚落。且几面已向下弯曲,明显是被竹简木牍的重量长期下压所致,就像如今的书架横隔板也会被压弯一样,这些都说明它并非几案,而是置书的书架。河南信阳也曾出土过“H”形状的战国漆器,但同样一直被认为是几案。
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一诗中提到唐代李泌藏书“插架三万轴”,但没有描述插架的具体样式。唐代的图画与壁画中也未曾见当时的书架形象。因为在唐代,书的样式都还是两端出头的卷轴,经折装尚未出现,所以此处所言“插架三万轴”都是卷轴。出头卷轴的放置方法,多是平放,即直接放在书架搁板上或桌案上,亦或用帙卷裹住。出头的卷轴无法单独竖直放置,竖放时需要插入一个圆形的凹处或空洞中,才不会倾倒,所以做成架子会有些独特,宋代绘画《玄奘取经图》(图1)中就可见“卷轴插架”的形式。
明代的书架也叫做书格,与今天的书架非常相似,不过工艺复杂得多。除了放书,也可以放置其它小型器物。故宫藏有明代万历年间制作的髹漆书格,分三层放置图书,后有背板,两侧无壁而只有壸门券口,腿间镶拱式牙条,四足装有黄铜足套。全身用描金手法绘满图案,甚至腿足、壸门、牙条、背板的背面也都绘有花纹,并有年代落款。该书格造型方正,简洁大气、富丽堂皇,是典型的皇家御用书房器物,可谓奢华至极。
书架应当讲究与书的配合。当代有书房的人家,其书架一般只相当于书库所用的架子,缺少主人的独立设计意识,这种意识是随着图书的简便化而逐渐失落的。古代为藏书定制专用的书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皇室贵族、饱学之士对藏书所用书架的讲究,不亚于对书橱和书柜的重视。目前家庭和公共图书馆使用的大多是没有门的敞开式书架,甚至类似商店的货架,多为木、钢铁、玻璃材质,是一种缺少工艺的临时家具,用不了多久隔板就会被书压弯,或者出现其它问题。书房所用书架和书库的书架应是完全不同的。
书房的架子不宜太高,举手即能取书最好。清代七大藏书阁之一文澜阁的书架属于皇家书库的书架,所以相对高一些。私人藏书的书架高度要控制,太高则不稳,要想稳定就必须靠墙并且固定,取书时还要配备高凳甚至梯子。流传至今的古代书架,基本都是一人举手的高度,取阅时无需踮脚伸手之劳。很高很大的书架,多用于大型图书馆或书库,取书需要爬梯子,但看起来也相当有气势。
此外,书架最下层距离地面不要太近,即便有门,也会沾染灰尘和潮气,对图书无益。寻书时也很不方便,必须翘臀或深蹲,将眼睛凑下去才能看到具体书名,极不雅观。站立或稍微弯腰屈腿就能看见并拿到才是最合适的。有的书架将最下面的一两层做成可开门的橱柜放些杂物,也是一个办法。如明清时期的书架或书橱的最下层与地面都有一定距离,四足高起,架体不紧贴地面,可省却诸多烦恼。造型上以明代书架的样式为佳,宋代将小型书橱置于桌案之上也是极讲究的。
古代书房还有一种不太常用的悬挂式书架,在一些绘画中可以看到。如《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之裘装对镜》(图2)中,就可见壁挂式书架。因为是悬挂在墙壁上,承重有限,所以不可能做得太大,也不能放太多东西,实用性不强,但可以做得很精致,让架子本身成为一道书房风景,亦是一件雅物。一般来说,壁挂式书架多放置卷轴,挡板在架子的正前方,左右两侧是通透的,书卷则从两侧直接取放。
书桌:因高而失度
书房里的桌子多用于读书写字,所以称为书桌,是书房必备家具之一。“桌”最早写作“卓”,为高出、卓尔独立之意。在中国古代起居方式还处于“跪坐”与“盘坐”之时,用来写字的书桌一般高度较矮,桌面短而窄,合乎手臂的活动范围。到了唐末五代,起居方式转变为“垂足而坐”,书桌也随之逐渐变高、变长、变宽。人们端坐桌前读书、写字或鉴赏把玩放置其上的器物,应用相当广泛。“桌”有各种形制,如方桌、长桌、圆桌、半圆桌等,用处也存在一定差异。方桌、圆桌一般用来聚餐、下棋、喝茶等;半圆桌用来陈设各种清供;长桌多用于文化聚会,如读书、写字、作画。书桌之所以多用长方形,是因为人们在坐着的时候,手臂伸缩可及的范围在面前呈半圆形,长方形的桌子使用起来最为方便。
书桌在书房家具中使用率最高,其设计必然要对人有所关怀。读书写字是儒家修身功夫之一,人要保持身姿坐得正,桌子最好不要太高,这样既能让腰背正直,也有利于看清楚桌上的书本、图画或器物。如果桌子太高,人的两臂就要架在桌面上,很容易导致肩背肌肉紧张引起全身不适。儿童在高桌旁写字更是受罪,当前患近视眼的学生越来越多,就是因为桌椅设计不合理、书本字迹太小等造成的不良后果。
五代王齐翰的《勘书图》中,书桌的高度比椅子的扶手还要略低,只比椅面稍微高一些。南宋刘松年所绘《十八学士图》(图3)中的桌子也都不是很高,坐直身子之后,两大臂可以垂直放松,只偶尔用手翻书即可,这样眼睛距离桌面较远,但因书本字体很大,并不影响阅读。在这样的桌旁看书、写字,人就不会因为俯身而过于贴近桌面,久而久之觉得浑身不畅。桌子和眼睛的距离足够远,书本的字也够大,才不会对眼睛造成伤害,身心也会更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