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文化及其大众消费与行业发展方向之刍议

2016年06月23日13:43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车畅

  中国木材与木制品流通协会副会长兼中国红木委秘书长

  由于从事红木行业的缘故,身边常有行外朋友问我,什么是红木文化?它有哪些具体表象;也有业内一些企业家于不同场合或专业会议,或红木文化活动,提出我们总讲“红木文化”,但究竟怎样定义,它的概念与范畴又是什么;红木文化与红木制品有何关联,如果说红木是文化产品,那么它的市场方向又在哪里?这些看是简单却又需要给出明确回答的问题是不应含糊和回避的。今年初,在整个行业极不景气情况下,闽浙等地一些从事佛事用品,如红木佛像、念珠、手串等制作的企业却相当红火,效益看好,曾有人问我如何看待这种情况,我当时未做更细致调研,但就现象本身给出了“这是大众的文化消费,是红木文化的大众消费”的结论。之所以如此反应,是因为从事红木行业领域多年后,学习、思考、研判是我思想认识的一种自觉习惯,是关注当下,前瞻趋势,如何更好为红木企业及广大消费者服务“无须扬鞭自奋蹄”的主观能动。如何用最简洁易懂的语言概括什么是红木文化,让行内外人士有一目了然的清晰认知;如何在溯源历史,透过具象的研究中定义出红木文化;如何在新形势下大力发展红木文化的大众消费,开拓红木行业发展的新思维,新常态。我以如下文字概要阐述,并与广大读者共同探讨。

  什么是红木文化?在给出准确定义之前,我们要溯源红木制品的发展历史,因为“文化有两个要素,一是传统,二是思考。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这是文化学者周国平的观点,也是我十分认同的。红木制品的产生与发展是我们探究红木文化的主脉与线索。

  溯源红木制品发展历史,首先要了解下河姆渡文化发掘的朱漆木碗。我个人认为这应是中国目前有考证的木制品最早的实物。朱漆木碗是木胎制,外涂朱红色的用品,其考古历史可以比肩同时期的陶器制品。朱漆木碗的材质没有检测与定论是何种木材,但作为木制品的代表,涂漆工艺不仅反映出距今7000年前的技术水准,更传递出先人对红色的钟爱,这无疑是后来红木及红木文化发展的最初的意识流萌动。

  中国的红木制品有记载的发现是在记录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的诗歌中,这就是我们较为熟悉的《诗经》。《诗经》有一首我们上学时都学过的诗歌——《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侧兮。”坎坎是伐木的象声词,这里的“檀”就是木质坚硬的常绿乔木。古书中称“檀”的木很多,虽无定指,但常指豆科的黄檀、紫檀和榆科的青檀。《伐檀》中的檀,虽无考证是属于当今国标划定的红木,但即使是青檀,也是当时珍贵的木材。用此木材来造车,足见檀木的质地坚硬和重要,所以我们有理由说这也是中国红木制品的最初影踪。

  明清之前,按照编年时序,我们可在典章与诗歌中发现诸多有关红木制品的史记。东汉许慎在编著的《说文解字》中,将檀释为:“檀,强刃之木。”西晋崔豹所著《古今注▪草本》有“紫檀木,出扶南,色紫,亦谓之紫檀”。南朝专注写佛教作品的大家沈约,他在《瑞石像铭(并序)》中有这样的文字“莫若图妙像于旃香。写遗影于祇树”。旃(zhan)香即檀香,是红木制品。这个沈约还曾当过东阳(今浙江金华)的太守。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今天的市长。由此我们多少可窥见东阳红木与红木文化的一丝历史渊源。唐朝诗人孟浩然《凉州词》里有句“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是红木制成乐器的最早记载。五代词人的“香檀细画侵桃脸”,宋朝诗人的“香檀素手,缓理新词来伴酒”都与红木有关联。有学者研究考证,元代从印度大量购进紫檀木原料,打造紫檀殿,成为元世祖忽必烈商讨国事,接待外宾之所。元代禁宫大内的一些家具、器用陈设等也都采用紫檀木制成,对紫檀的使用,涵盖包括紫檀宝座、紫檀画轴以及紫檀御榻。紫檀御榻是不是最早出现的有文献资料记载的红木家具呢?

  中国的红木家具出现,应晚于红木其他制品。中国家具史虽然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但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限制。宋朝之前家具都比较简陋,人们最初都是席地而坐。西周《礼记》、《左转》记载这一时期才有床、几、箱等简单家具;战国时期,漆木家具种类增多。概括秦代至宋代前这段历史时期家具发展特点,可以这样描述:秦汉时期,汉榻床几;魏晋南北朝,胡床交椅;隋唐及五代,墩椅凳橱,案台箱屏。宋元时期我国家具发展形成一个高潮,家具形制与体系基本确立与完善。这与这一时期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相契合。宋代重文轻武,商品经济活跃,商品流通给社会带来利益,倡导“四民皆本”即“士农工商”都为主业,使得手工制造业繁荣。此间辽、西夏、金、元多民族碰撞,多元文化交融为家具制造和多样化形制提供了条件。

  中国的红木制品真正的繁荣开始于明清。明清两朝承前启后,地位重要,影响深远,是中国开始由古代社会向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国家空前统一,疆域辽阔,封建经济发展到顶峰,文化思想大变革,农工商互动,农商相资,工商皆本,为红木制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扩大了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郑和船队将大批红木原材作为返程压船舱之物运回国内,为中国红木制品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资源。明朝永乐时“赋入盈羡”;清代的康乾盛世,为红木制品由民间走向皇室,成为帝王贵胄用品提供了历史客观条件。中国的红木制品,尤其是红木家具其形制,分类体系,制作工艺与流派,文化特色由此全面形成并奠定了今后发展的基础。此后,民国动荡纷乱,共和国初期贫乏,文革破四旧,使得红木制品遭受毁损,遗失,散落民间,红木制品的发展走入低谷。改革开放近二三十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品的提高,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全面走向世界,中国的红木制品迎来了春天,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特色产业,形成了红木制品传承历史,复古尊典,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等多种品类,形制,风格;形成了以红木文化为核心发展范畴和引领,以现代化生产技术为手段,以国内外需求为市场的中国红木制品产业行业。

  红木文化是近些年多见诸于传媒的词汇,是当下红木产业空前繁荣所呈现出的社会文化现象,业界和消费者屡见这一词汇,但深究起来,很多人却不清楚红木文化具体释义和范畴指向。人们将红木与文化联系起来,是感受到红木制品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信息,感受到其所散发的艺术魅力。当然社会精英阶层和文化人士的追捧,市场上的宣传炒作,又使得红木成为材料珍贵,使用价值和投资收藏价值极高的贵重品。一时间,红木身价倍增,红木文化成了其历史内涵,工艺水准和诸多无形价值的显赫标志。红木是商品,但又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具有“贵金属”属性,日常使用价值和投资收藏价值的文化艺术品。凡是资本追逐的对象,都是因为它能够带来更大的价值。对于红木本身而言,在喜欢它懂得它的人眼里,红木是瑰宝;在有钱人但又不懂它的手上,红木是个奢侈品;在穷人又不了解它的人心里,红木就是一块木头而已。所以真正懂红木的绝不是只能辨认出五属八类33种,知晓古典家具的款式,而是要真正了解红木文化,以自身的文化底蕴去与之对话与交流。红木文化抛开含义是字面上的红木与文化组合,词汇的跨界组合反映到现实中也有一种现象,这就是红木人钟情于文化,文化人钟爱于红木,我想如果我们的红木人像文化人那样了解文化,文化人像红木人那样了解红木,那么红木文化就不是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名词了。

  那么如何定义红木文化呢?我以为:红木文化就是人们以红木为对象,长期创造所形成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现象,是一种普遍认可并能传承的有关红木的意识形态产物。红木文化涵盖的范畴包括历史、人文、国学、哲学、美学、民俗、建筑、绘画、书法、雕刻等。

  谈到红木文化,必须先弄懂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红木是近现代才出现的词语,它成为人们对珍贵木材普遍认同的统称;但,并不是因为有红木一词的出现,才有红木文化的形成。红木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珍贵木材独特的命名,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二是红木文化也不是因明清红木家具繁荣所产生,更不是因为红木大多是外来品,而把红木文化误认为是舶来文化。

  三是红木文化的出现不是当下有的学者所言,在汉代或魏晋南北朝时期,红木作为香料随佛教进入中国;或是在唐代用紫檀做成乐器琵琶的记载,认为这才是有红木文化的开始。其实,中国红木文化的真正源头在中华文明的肇始,其文化思想距今至少在7000年前。

  作为大自然植物种类,中国红木的代表海南黄花梨(降香黄檀)、乌木等远在人类社会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我们祖先发现并使用它们是因为其硬度,纹理,气味符合人们审美和使用的需求,其与众不同的特色和价值让人们视之为珍贵。

  文化使社会文明,文明使物质繁荣。先秦文化使古老中国跨入文明时代,夏商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形式,树木是上古的崇拜神物,是先人的庄重礼仪活动祭祀的图腾,是红木文化传统的源头。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又是多元起源,各具特色,一体结构。春秋战国形成的几个特色文化圈如北方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至今还体现出地域文化特色,包括红木“各作”的风格流派也受其深刻影响。所以讲红木文化,讲其历史传承我们不能撇开这些。

1

  东周出现了靠卖文化糊口的士,代表人物是孔子,到了战国出现了天文、历算、农业、技艺等学科专门家,人们根据树木形态对树木进行了分类,提出了“灌木”,“乔木”的术语。尤其是古代哲学家中提出的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学说,五行文化对木的注解为,曲直,华美,具有风雅个性,代表仁,有慈爱,善行之意;木为春生之物,方初始,它汲取天地之气,蕴含自然之精华,珍贵的木,材质硬,纹理美,气味醇,成为传统文化中善木,喜木,尊木的根由。当我们的祖先对树木有如此的思想意识,有如此的审美情趣与价值,其红木文化思想之源就已经汩汩而流了。当他们真的发现红木原材树种,思想文化的契合,劳动创造的结合,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延续至今的红木文化。所以说红木文化之形成非历史某一时刻,某一节点,更不是专家学者引经据典的考证,它是先有其文化理念诸如图腾崇拜,四时五行说,天人合一等,有其与红木相结合,与社会人文相契合,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相对应的时机、环境和条件后逐步孕育发展起来的。红木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于河姆渡的朱漆木碗,可见《诗经》中的伐檀,可见《五行》之说,可以想象春秋战国时期,工匠们是如何制造出精美的檀车。当然了,还有我们至今还能看到,欣赏到,触摸到的数百年前光耀无比,精美绝伦,熠熠生辉的明清时代的红木制品。

  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是历史的一种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的积淀物,它既是物质本身的表象,又是其外延外溢所承载和呈现的传统历史,民族习俗,社会人文,思想价值,文学艺术和生活方式等等,其特点是多样性的,民族性的,地域性的和时代性的。文化二字,文,有从纹理之意演化而来(这也包含木的纹理),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解为“文,犹美也,善也”。化,本义生成,造化;文化之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其作用是融合,引导,维系与传承。那么红木文化又是如何体现出融合,引导,维系与传承呢?下面我就其范畴谈谈红木文化的相关表象与特点以及融合、发展与传承。

  1、红木与宗教的点点滴滴——

  红木作为香料在魏晋南北朝进入中国,如前所述,在保存下来的典章诗词中多见。老紫檀佛珠,历史上汉藏两地数量较多。沉香是许多宗教共同供奉的稀世珍宝;现今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尊明紫檀木雕弥勒佛。许多保存下来的明清两代红木制品在款式,雕刻图案上都有宗教文化的影迹。比如香炉腿翘头案,八仙桌,莲花图案等。这些红木所蕴含、承载与传承的文化体现出域外佛教特色,儒教(仁义礼智信)抑或禅宗的意境。

(明紫檀木雕弥勒佛)(明紫檀木雕弥勒佛)

  2、书斋里的红木(雅士文化)——

  斋号命名与红木牌匾的刻挂,书桌、书箱、官帽椅、翘头案、花几和书柜,文房四宝(红木镇纸)文化气息,这些传统底蕴深厚,款式多样的红木制品,充分展现出书斋的人文,人与书,人与红木文化的关系。有红木制品布置的书房可以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浓缩,主人心灵诗意的栖息和品味,品行,品德的追求。当代许多书画家的书房或工作室多置配红木制品,传统文房雅物就有许多红木制品,如笔格、笔床、笔屏、笔筒、砚匣、墨匣、书匣等。著名作家莫言到瑞典去领诺贝尔文学奖时,所带的作品就是装在用传统工艺打造的书箱里,不用旅行包,手提袋,而用中国传统书房中的古老书箱,红木文化的蕴含与承载可见一斑。

(书斋里的红木文化)(书斋里的红木文化)

  3、民居里的红木(民俗文化)——

  中华居室文化,是社会等级,地位,尊卑的体现,诸如交椅,官帽椅,龙床,罗汉床,八仙桌等形制上构成。农业社会形成的文化审美观念,稚拙,古朴,自然,是雅士青睐的对象。民俗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文化的模式,是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通过花鸟鱼虫和形象文字,以借喻、比拟、象征、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图案和吉言,诸如:龙凤、喜鹊、古钱、生肖、观音、佛、兽面纹等。让红木文化得以在民间生根传续。北宋词人贺铸在一首——小重天•壁月堂词中有这样的诗句:簟纹如水竞檀床。雕枕并,得意两鸳鸯。这里所指的“檀床雕枕”正是民居里的红木文化。湘西凤凰古城外有一座苗王寨,建筑是石木结构,家具有古老的红木陈设,其款式淳朴,风格独具,反映出边远地区红木文化的影响。江南的西塘古镇,有一个陈家老宅,三百年前的老房子,小院子被保护的很好,坐在院中的石凳上品茶,欣赏盛开的蔷薇花是免费的,但要是睡一宿雕花大床,那要收你比一般床位高出许多的费用。这是不是红木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红木文化价值的体现呢?

  ((民居里的红木文化)(民居里的红木文化)

  4、红木与书画的相得益彰——

  书法的线条美,和谐美,哲思与多样统一;统一制下的变化,咫尺浓缩,方寸呈现,天地道理,粗长细短,浓淡伸弯,我们看一下,是不是与红木制品的线条,结构,布局十分契合;中国画的笔墨情韵,天人合一,虚实疏密,空间距离,造型色彩,思想人文,民俗情趣,传神美,意境美,大胆幻化,视觉转换等与红木制品制式造型、工艺雕刻、材料选用、色调、内容、尺寸、风俗、传统等搭配,在创意制作上又是多么相似。有红木家具的中堂,少不了中国的书画悬挂,只有如此方能相得益彰,显示出人文底蕴。许多书画家愿意用自己心爱作品去交换喜爱的红木制品,这说明红木制品与书画有共同的文化渊源,有等值的艺术成分。

(红木骨架书画扇子)(红木骨架书画扇子)

  5、红木与建筑的艺术——

  从元代的建造紫檀宫我们探寻到建筑艺术与红木的渊源,从古代建筑斗拱的艺术造型我们也能发掘其与红木家具形制的内在联系。红木文化与建筑的文化思想,设计理念是交互辉映的,技术有相同之处。榫卯工艺在建筑上是结构,承载;柱构结构,斗拱的重叠美饰与红木家具的霸王杖,卡子花相对应;建筑的托木与家具的牙子,飞檐翼角与翘头案翘曲的两头,台基与托泥等等。拔步床内空间分隔围合、有床门、围屏、前廊、桌凳、箱柜则完全仿照建筑而成。现代木建筑的框架结构,家居装修装饰时兴红木制品的使用,青砖灰瓦、椎梁画栋、宫灯古槐,老式的桌椅、床具古香古色,正是保留传统精髓,形成文化特色。如果说中国传统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凝固的音乐,那么红木文化就是它一个高耸入云的代表。

(红木文化与建筑)(红木文化与建筑)

  6,红木与音乐艺术的关联——

  古人把乐器分为八音,其中包括古琴、古瑟、笛、管、等。汉唐随着丝绸之路的对外交流,中华民族吸纳源于外国的乐器如琵琶、胡琴等,其中唐代的紫檀琵琶是用红木制作乐器的代表。用红木做成的乐器对音乐的表现力有很好的效果。唢呐制作乐器的木料最好为大叶紫檀。筝首、尾、四周侧板以老红木、紫檀等名贵木材,音质佳;古琴多以红木做附件,红木琴案,琴座等等。昆曲的水磨腔唱法,其水磨就是源于红木的制作工艺,形容唱腔如打磨一样细腻委婉。这说明红木有器,红木有声,红木里有音乐艺术的大雅。

(紫檀琵琶)(紫檀琵琶)

  7、红木雕刻的艺术意境——

  红木雕刻是木雕的一种,是刀尖上的艺术。它勃兴于明清,形成苏、浙、闽、粤等不同风格与流派。雕刻的艺术魅力在于文化传承,工艺精湛,神态逼真,栩栩如生。从红木各作雕刻及特点上,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与现今的状况都是文化上的勾连和一脉相承。一代巨匠齐白石,就是由雕刻艺人成长为一代国画大师,雕刻是红木之上的画作,其工艺的非物质传承,文化意境与审美的理念,艺术附加值的体现,让静变动,使得器具由使用功能兼有文化属性,成为艺术商品,奢侈收藏品。红木雕刻是文化传承最具形象与内涵的代表。

( 红木雕刻)( 红木雕刻)

  8、红木与玉石——

  红花还须绿叶扶,落红不是无情物。红木与玉石虽属不同物质,但受人们青睐的品质有众多相同,一木一石,文化审美观高度一致,互为衬托,犹如伴侣。尊贵与高洁,温润与细腻,皆内敛大自然之气韵与光华,正可谓宝马香车。相同的文化审美价值观让我们找到社会人文共性与差异的和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美玉应放进红木制品的玉盒,镶嵌玉的红木制品,如意摆件、屏风、挂匾、插屏、笔筒等,红木制品摆件台座等。

(镶嵌玉的红木屏风)(镶嵌玉的红木屏风)

  9、红木与茶文化——

  红木与茶都是木,皆为春生之物,都为人类奉献使用价值。文化本质同源。丝绸之路用茶换回红木,红木又用文化承载茶,二者相互促进,不断发展光大。两种文化牵手悠久,感受其一不可缺少其二,红木添香是茶,茶道艺术增辉是红木,文化的相同成为相融合基础,差异又成为互补。茶室的红木制品及红木文化氛围,茶台,茶案的使用,充分证明。品茶若离开红木文化,内涵、韵味、情调、感悟顿失大半,茶文化也大打折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可谓惺惺相惜。当我们探寻红木与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不禁惊讶发现它们的香与味同禅宗,佛教,哲思,田园文化等相承一脉,当我们置身红木与茶文化之中,更感是一觉惊回千里梦,中华文明的独特,博大与包容,使得茶与红木不仅从丝绸之路走过历史,而且又从“一带一路”走向明天,因为红木与茶是丝路上最具贸易交流,文化交融,互利共赢的典范。

(红木风格茶室)(红木风格茶室)

  明、清两代是红木发展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我们从明、清和当代再去看看不同时期的红木审美与社会文化,能更进一步感悟其文化历史性和消费观念的社会特征。

  1、明代社会文化与红木审美——

  明代初期,休养生息,社会生产力逐步发展,士商关系嬗变,手工业发展兴达,工匠阶层出现,审美雅俗互补,趣味多元,社会转型及文化变迁。明初恢复传统,直接宋朝,古朴简约风尚流行,精美绝伦,凸显个性,美在平凡;明中后,深邈凄唳的昆山腔,浪漫热烈的临川派,以华为美,追求奢靡,嘉庆年间制作的五彩瓷,花纹弥漫,浓艳靡丽 ,这些直接反映并影响到红木审美。

( 明初期风格)( 明初期风格)

  2、清代社会文化与红木审美——

  清初高度认同汉文化,继承明晚奢靡之风,将古典美推向极致,强调儒家尊卑有序,等级分明,群体组合,有序化,对称性,皇权威严,贵胄的雍容尊贵,雕饰华丽。乾隆年间,国力达盛世之巅,上层社会穷奢极欲,工艺品务求精致,图案大多富丽繁缛,装饰性很强,但整体的艺术性却下降。题材上寓意吉祥富贵的图案和显示品味高雅的博古图案盛行,显得拘谨和媚俗。

(清朝红木风格)(清朝红木风格)

  3、当代社会红木审美——

  当代精英和大众两种文化,两种审美共存,后现代文化消费,地域文化特性,传统回归与非主流,东西方文化交融与冲突。近三十年文化与审美的反思,文化的多重与审美的多样,商品消费语境下对于奢侈品和大众品的需求,传统人文精神继承与发展,西方碎片化文化的影响。很多人希冀在红木与红木文化中找到一种新的文化情感和拂去浮躁的心灵寄托。明代气质,清代风范,现代品格都有拥趸,都能寻找到文化与审美的契合点,可谓繁杂社会,百花齐放,谁与谁是与不是, 谁与爱却总能是相看无限情。

(现代与红木混搭风格)(现代与红木混搭风格)

  文化是红木的精髓,是红木传承与发展的灵魂,红木文化的传承形式是多样的,传承的历史也是悠久的,涉及到的方面也很宽泛,这里我着重概述下,如何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上,继续传承和发展红木文化,因为它不仅关系到红木未来发展的前景,也关系到红木文化的大众消费。众所周知,古丝绸之路(陆路)影响并促进红木文化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红木及红木文化的繁荣,红木及红木文化成为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结晶。现今,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将会引领红木行业进一步走向世界。红木资源在“一带一路”上,红木未来市场也在“一带一路”上。如何用多样性的文化打造出多样性的红木制品,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是我们传承发展红木的关键。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与发展,红木资源市场会有效的逐步扩大,今后我们的红木资源品种也会不断丰富,红木消费将成为由地域化,区域化走向国际化的一种大众消费。市场上红木制品的品种也会越来越丰富,人们不仅可以看到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的风格,也可以看到传统中式,欧式,美式,拉美特色和现代简约等不同种类与款式。不同国家和地域的文化交融,会让我们的红木制品脱掉常年一套的黄袍锦服,而换上丰富多彩的时装。历史的,经典的——依旧;多样的,时代的——纷繁,这是红木文化发展的趋势,红木的消费将走向大众普遍的文化消费,红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会走向光大传统,融合多元,展现时代的境地,形成海纳百川,风采各具,不断创新的新状态。红木文化传承的是文化思想,工艺技术,发展的是市场,是市场上的大众文化消费。

  那么什么又是文化消费和文化的大众消费呢?

  文化消费是指对文化产品及服务占有、欣赏、享用等。文化消费具有社会行为属性,它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文化消费起始于劳动创造使用整个过程,它有别于物质消费的明显特征就是创造过程本身就是消费过程。文化消费发展成熟及规模决定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越发展,人们越需要文化消费。目前我们总体文化消费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较低,但文化消费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依据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我国大部分地区居民用于购买食品开销下降,而用于教育,交通,文化,居住方面的消费大幅增长。文化指数的高低衡量着生活水平和国民素质。

  文化的大众消费,主体是大众,文化产品的定位既要和受众对应,又能引领大众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是被社会大众广泛使用的文化消费品,它与民间文化,通俗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很大的区别。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的商品化让以往高不可及的艺术和审美走向了百姓,打破了传统文化理念束缚。过去高雅文化不承认文化商品属性,认为文化一旦商品就沾上铜臭,亵渎了圣洁,在利益追逐下难以保证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影响到社会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但是,大众文化成为商品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商品生产要求制作周期短,生产成本低,才能提高经济效益。文化生产不同于单纯的物质生产,作为文化艺术品必须具有独创性和与众不同的个性和风格,这种对立统一的矛盾也容易造成了行业发展方向的迷惑和争议,是走高端还是迎合市场走“低端”?其实只要我们把这个问题交给市场就不会迷茫。市场的需求是多样性,是不断变化的,只要我们能够提供个性化,分众化,大众化产品,就会满足社会文化消费的多种需求,就会理清自身问题所在。市场没有对错,而是我们看的角度,放的位置出现了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红木文化囿于皇家,士大夫的宫廷文化和贵胄文化的圈圈里,在社会经济不发达,大众文化消费非常低的社会中,这还是红木文化消费的主导与方向。历史发展到今天,在商品经济不断繁荣的环境下,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相当阶段中,不发展红木的文化商品属性,不发展红木文化的大众消费,不创新发展红木文化产业,红木行业必然 会被踢出主流,踢出市场,踢出历史。

  我曾多次讲,红木行业是我们国家特有的已具备规模的文化产业,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与目标,也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因为它是创意时代,创意产业与经济的重要组成。文化产业的兴起是国家经济在完成工业化,开始向服务业、高附加值的制造业转型过程中的一种必然,标志着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中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中,将文化产业视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出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选项,也是我们红木发展的未来。一些有识之士或企业已将文化产业作为转型的方向。以商业地产著称的万达,十分敏锐的抓住时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过去纯粹的商业模式转向文化产业,据王健林讲,万达目前已经涉及文化旅游城、电影产业、舞台演艺、电影娱乐科技、主题公园、连锁儿童娱乐、连锁量贩KTV、报刊杂志、艺术收藏等领域,其文化产业集团收入每年以百亿元数量级增长,目标是到2020年超过800亿。万达为何转向文化产业,王健林给出三点原因,一是转型升级,企业做到一定程度的文化自觉,二是,确立新的竞争优势,万达做文旅项目,比商业地产更难有模仿者和竞争者,因为做文化产业,资金和土地已不是关键因素,最核心的是创意、科技和人才。三是,品牌影响巨大。对于文化产业,他说过一句话,绝大多数行业都有天花板,唯独文化产业是没有天花板的行业。没有天花板有两层含义:首先,品牌影响没有天花板,利润没有天花板。这里的天花板是说没有上线,上不封顶。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万达的实例对我们行业企业应当有启发和借鉴。我们有做文化产业的先天因子和优势,做不大,做不好,做不强,我认为一是观念,文化的大观念,大格局;二是,企业只把红木当产品做,没有当文化来做,或是文化做的不够,做的不大,做的不强,红木文化常常被当作一块营销产品的招牌。如果我们能够像万达那样致力于红木文化产业,我们的行业焉有不兴旺之道理。

  要从观念意识上有所革新,我希望再有人问我们行内人士是做什么的,我们可不可以就告诉他我们是做红木文化的,而不只是单单说是做家具的。这对于我们能否突破自身,突破困境,赢得未来至关重要。红木行业的未来在红木文化上,我们不需要转型,但需要升级,需要更自觉的文化;我们的竞争优势就在红木文化上,很多行业企业的产品不具有我们的红木文化,这是最好的竞争优势;我们的品牌是在全世界都叫得响的中国红木,我们是用世界的原材料,中国的文化,做文化产业,我们更没有“天花板”,我们有的是全球的资源与市场。这一切不是单凭木头,而是有历久弥新,博大精深,不断创新发展的红木文化。

  红木的市场方向在于不断日益增长的大众文化消费,要做大做强红木行业,一是要大力弘扬红木文化,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红木文化,喜爱红木文化,让红木文化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一部分。二是要站在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的角度去开发生产红木文化产品。万达做文化满足是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消费的主体是大众,我们的红木文化又如何面对大众的需求呢?作为木制品,我们的巨大市场主要在百姓的家居家饰的需求上,在这一方面不断增长的大众文化需求上。当下社会,人们对家居家饰的追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海德格尔的“人,诗意地栖居”。这是一种文化消费理念,人们希望从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找到田园般的家,更注重在家居中营造有大自然的气息与特质氛围,因此木制品成为不可缺少的选择,尤其是珍贵的红木因其凝聚天地之精华,年轮,纹理,气味等蕴含自然灵性,能够使人安神、静气、喜善、向美、感受自然与文化韵味,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意境,使人达到养心修性,找到心灵的寄托。红木所散发出多样的文化,也是独具魅力的。比如据《本草纲目》记载,紫檀,黄花梨等有调节气血,可药用的成分,其制成品散发出的气味等物质,对人体非常有利,具有养生的功效。再比如人们在家居中使用榫卯工艺制作的木制品家具,不仅有工艺技术和传统文化欣赏韵味,而且结实耐用又无胶水油漆甲醛等污染;长期睡在红木制作的床上不仅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冬暖夏凉,有养生功效,而且不易患得腰间盘疾病。这些红木特质与属性十分契合当下人们追求健康生活,追求文化品位的趋势,这就是大众文化的一个普遍需求的方向。由此,我们应当深下功夫,生产制作出更具时代感,传统味,实用性的红木文化产品。目前市场上,简约风格的红木家具就十分受欢迎,这种款式的制品,不仅传承了传统家具的人体力学,线条美学,还吸收了现代简约家具的美观实用,展示出多种文化和潮流特色,因此深受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成为红木文化大众消费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

  红木文化的大众消费是红木发展的根本方向,是推动行业不断发展与繁荣的深厚基础。这种文化商品的需求是广阔的,是无穷的,也是巨大的,同时又是区别于其他一般木制(家具)品,因为它是文化商品,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追求将成几何倍数增加。所以说,做红木文化才是我们行业的大道,做红木文化的大众消费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

  文化商品的特殊属性要求我们从事文化行业的人要有历史责任和发展文化的担当,我们不能为固守单纯的文化而脱离市场经济社会,我们也不能为完全适合市场一味追逐商品利润,而丢掉文化的魂。要厘清红木本身的商品与文化双重属性,红木文化孕育于社会,它既是社会上层的圈层文化,更是民间大众文化,由于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原因一度成为社会上层文化消费的宠儿,但随着社会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它必然从宫廷文化走出,回归大众需求,走向多样化的发展道路,它走下神坛依然圣洁,它走出贵胄之门不失高雅,会受到更多有文化人的追捧;它回归最初,又重新找到自己生命成长的沃土,它给我们带来的是脱离单纯的物质贪图,沐浴传统文化光芒,作为商品,它的文化价值远远高出于本身的物质价值,红木文化也必将由此经历凤凰涅槃,获得又一次重生。

  探索红木文化及其大众消费会给我们行业有如下思考与启迪:

  一、尊重历史,正视现实,走符合时代方向和社会潮流的道路

  市场经济,商品社会,红木作为文化商品脱臼不了其中,驱动创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是当下既符合中央,又符合行业实际的方略,红木文化作为文化产业一支生力军应在继承传统,创新发展,满足文化消费与增长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不能只搞阳春白雪,不搞下里巴人。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民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社会主义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们应当认清红木文化的历史与时代的特征与使命,不能一味讲木材珍贵,仿宫廷款式制造,搞所谓的有钱有权小圈层的精英文化,而应当将目标方向对准人民,对向大众的文化消费。

  三、应大力推广红木文化尤其是红木文化独有的审美趣味和使用价值,让人们更多了解红木的文化价值,而不是红木材质。在商品社会,人们最初热衷于物质追求与享受,热衷于对稀缺资源的占有,红木一时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错误的舆论引导,让消费者又过重看到其贵金属属性,而很少去关注其所包含的文化。红木就是密度高纹理好的珍贵木材,海南黄花梨是明代红木文化主要载体,清代是紫檀,当代它们的资源已枯竭或限制,我们是否可以用与之相适应的其他红木来替代。我们在研究海黄、紫檀等历史凝聚,文化特点,对红木材料本身文化认可,如纹理、气味、硬度等应升华为文化认同,应大力推广缅花等红木,给它们应有的地位,给百姓更多更合理的价格消费,使红木突破资源匮乏困境,这样才有红木发展,才有行业生存的空间,才有红木文化的未来。

  四、应当抓住当前市场创新机制,抓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机,抓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抓住一带一路的建设布局,对准大众的文化消费方向,在行业企业中实施红木文化驱动发展,红木文化整合创新,以提高产品文化含金量为首要,以提升品质,扩大品种,繁荣市场,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大众文化消费。

  五、红木从业者应打破传统僵化的条框思维与认识,应走出唯材论,仿古制的圈圈,尊重历史文化,不一味照抄照搬,尊重权威与标准,不搞垄断和技术标准限制,我们要弘扬红木文化的包容,中正和生发。红木行业要创新发展,需要协调多方资源,条件,整合各种有利因素;需要走节约环保的绿色道路;需要有更宽松的发展氛围和更开放的发展空间;需要有更多关注,质疑,更多的批评,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红木行业需要建立起广泛文化联盟,需要更多的社会有识之士加盟,需要更多的百姓参与,需要有不同的方式传播红木文化和理念。需要有更广大的消费者来分享成果。

  习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应是我们探索发展红木文化的指导思想,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应是我们今后主要调整与发展的方向,只要我们紧紧围绕此去不断践行,我们就能够把红木文化的事业做得更好,做得更大,做得更强。红木文化是历史的,传统的,也是时代的,世界的;红木文化的消费应当是人民大众的,普遍的,不断增长的文化之需求。

  作者:车畅中国木材与木制品流通协会副会长兼中国红木委秘书长,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高级访问学者,红木文化专家。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红木紫檀家具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