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黄花梨木制秀美自天工 创作基础讲求道法自然

2016年08月02日08:05   新浪海南  收藏本文     

4嘉木出南溟 妙雕生古趣
黄花梨根雕“倚树老翁”。
4黄花梨根雕“刘海戏金蟾”。

  文\本刊特约撰稿 刘亭亭 图\陈鸿辉

  明朝成化年间,有“海南四大才子”之一美誉的丘濬,曾书就一篇俯瞰千古的文章,名曰《南溟奇甸赋》。在此奇文中,时任国子监祭酒的丘濬妙笔生花,将琼土风 物娓娓道来,其中一句写道:“花梨靡刻而文,乌樠不湮而黝。”所谓“花梨”者,便是琼岛特有的嘉木——黄花梨。在近期海南省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中, 在海口市博物馆中就普查到“刘海戏金蟾”与“倚树老翁”两件海南黄花梨木制根雕摆件。

  嘉木秀美自天工

  黄花梨为中国古代四 大名木之一,因其木质细腻坚韧,色泽沉静秀美,纹理如行云流水,工艺性能又十分优越,自唐以来被作为家具和木雕艺术品的优质选材。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 中就有“榈木出安南及南海,用作床几,似紫檀而色赤,性坚好”的记载。在中国两广、海南等地都可以看到黄花梨的身影,其中尤以海南所产最负盛名。

  海南黄花梨最让人称道的就是其自然天成的秀美纹理,原木一般有内外两层木色,外层木色黄白而温润,心材颜色较深呈黄褐或棕红色,器物的制作一般利用的都是 心材。心材制作的器物多为素面抛光,不需髹漆就自得光彩。抛光后的黄花梨制品,表面在光线照射下,会呈现出自然的水波荡漾的纹理光泽,如同铺就了一层金褐 色的绸缎。

  黄花梨木纹中多见节疤,尤其在根部最为明显。这些节疤形态各异,即俗语所说的“鬼脸儿”。木质的纹理一般以节疤为中心向外扩 散,形成行云流水般的造型,如同一幅立体的淡墨山水画,设色之美颇有章法和神韵。因黄花梨根料节疤较多,木质纹理最为鲜明,对于讲究“道法自然”的根雕作 品创作来说尤为适合。

  老子《道德经》中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根雕作品与传统的圆雕、浮雕作品相比,更注重于突出 根部自然的形态和纹理,这其实就是艺术创作中讲究的道法自然。根雕的设计者在理解了树木天然的生长习性后,在根部错综复杂的形态中找出最适合的表现题材, 然后在施刀与保留的艺术创作中游弋,使人为的雕刻与树根天然的形态相得益彰,创造出宛然天成的作品。由于根料固有的纹理和根洞并未有过多改变,所以依旧可 以看出原有自然与生命流动的痕迹。海口市博物馆藏的两件根雕作品就是在讲求“道法自然”的基础上创作的根雕佳作。

  刘海戏金蟾 一步一生钱

  海口市博物馆藏“刘海戏金蟾”黄花梨摆件,海南黄花梨木制,长29厘米,宽11.5厘米,高17厘米。此雕件工艺细腻,利用根雕原有的造型,以“刘海戏金 蟾,一步一生钱”的民间故事为蓝本,依势雕刻出刘海卧于山石之上戏耍金蟾的场面,布局得当,情趣盎然,堪称是古拙朴实、形制古雅的根雕作品。

  “刘海戏金蟾”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来源于道家的典故:传说常德城内的丝瓜井中曾寄居一金蟾,它经常在夜里从井口吐出一道白光,直冲霄汉,有道之人乘此 白光可升入仙界。家住井旁的青年刘海,家贫如洗,却忠厚、勤劳,孝顺母亲。他经常到附近的山中砍樵,卖柴买米,与母亲相依为命,从而赢得了山林中狐仙的爱 慕。狐仙幻化成美丽的姑娘胡秀英,与之成亲。婚后,胡秀英欲助刘海成仙,于是口吐一粒宝珠,让刘海做诱饵,垂钓于丝瓜井口。那金蟾贪慕宝珠咬钓而起,刘海 乘势骑上蟾背,纵身一跃,羽化登仙而去。

  此件根雕中的仙人刘海是一副欢天喜地的小顽童模样,神态天真,嘴角微微露出笑意。整体的衣着与传 统的袒胸露怀、蓬头赤足的刘海形象有所不同,而是褒衣博带,前身连同宽大的袖子伏在山石之上,使人物的造型更加生动,似在表现一位普通的富家儿童形象。刘 海的左手则舞动一串金钱,正向一只趴地仰视的金蟾抛去。金蟾仅三足,体表遍布圆形的小疙瘩,口部咬住刘海抛来的钱串绳子,应是在刘海的戏耍下口吐金钱。

  民间称三足金蟾为招财蟾,此即演化为后来的俗语:“刘海戏金蟾,一步一生钱。”所以蟾蜍变成了聚财旺财的神兽,而其与普通蛤蟆的区别就是少了一条腿。民间传说三足蟾喜居宝地,凡是找到这种金蟾的地方,周边必是有宝。

  刘海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全名刘海蟾,是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五代燕山地区的人,曾在辽国应举,考中进士,后事五代燕主刘守光,官至丞相。因崇尚黄老之 道,辞官修道遁迹于民间。但刘海蟾修道之时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与刘海孩童的形象不符,这可能是后来道教为宣扬教义和民间寄托对富裕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刘海 蟾的形象进行了演绎。同时刘海是一个以法力布施穷苦人,却不贪慕钱财的形象,也暗含有知足常乐的道家精义。

  “刘海戏金蟾”是中国古代常见 的艺术题材,较多的出现于雕刻、绘画等作品中,但以海南黄花梨表现这一传说故事的极为少见。海口市博物馆藏的这件清代“刘海戏金蟾”黄花梨摆件,在对根料 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主要塑造了刘海、钱串和金蟾三个主要形象,形象的周边部分只作简单地抛光处理,根料的整体轮廓造型并未作过多地改动,让观者感觉刘海似 在沟壑重叠般的小山坡上与金蟾戏耍,展现出作者高超的雕刻技艺和颇具情趣的审美意识。

  流居塞北 持节牧羊

  海口博物馆藏 “倚树老翁”黄花梨摆件。根雕老翁头戴一长圆斗笠,几与老翁的肩部平齐;老翁浓眉慈目,双眼微微闭合,下嘴唇上翘,虬髯散于袍上,表情坚毅。其全身蜷缩, 除头部以外全身伏于长袍之下,长袍的衣袂浮动,折叠的线条柔和多变。老翁双手应是抚于腿部,头部侧首依势也依偎于双腿旁。细观老翁被打磨过的长袍,可见黄 花梨清晰的细腻纹理,如同虎斑一般散布于长袍之上,呈现出别样的美感。

  老翁所倚枯树为花梨木根部的原有枝干,造型奇特,犹如一条昂首虬龙。

  此根雕整体工艺精致细腻,尤其是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与衣纹的浮动状态,显示出作者深厚的雕刻功底。除人物形象和虬龙外,其余部分依据根料自然形态稍做抛磨,使自然美与人为艺术相得益彰。人工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成就了这件木雕佳作。

  观此精妙巧思的根雕佳作,不禁让人遐想:根雕中的老者身披长袍,头戴笠帽,全身蜷缩似在取暖。背后的枯树很像是一棵针叶落尽的孤松,仿佛还受到过大自然的 摧残,雕刻的画面很显然是北方的深秋或寒冬时节,而老翁所戴的笠帽暗示此地正值风雪天气。整个的画面与传统的雕刻题材“苏武牧羊”大体类似,老翁可能就是 西汉时被匈奴单于流放北境的大汉使节苏武。

  “苏武牧羊”民间家喻户晓,班固的《汉书·苏武传》中也有记载。故事讲述的是汉武帝天汉元年, 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武帝为表友好,派遣苏武等出使匈奴。就在苏武完成出使任务准备返回汉境时,匈奴上层发生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 要求背叛汉朝。可是单于无论使用什么手段都无法让苏武臣服,同时又因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杀害,于是将其流放到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

  在贝加尔湖边唯一与苏武作伴的,只有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后来匈奴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苏武才得以回到故国。等过十九年的苦寒春秋,当初雄姿英发出使 塞北的大汉使节,已是白发苍苍步入花甲之年。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也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倚树老翁”黄花梨摆件可能就是“苏武牧羊”这一传统雕刻题材 的变种,但表现出了故事主体苏武的形象。

  两件海南黄花梨根雕作品,都以其自然形态为基础,依势象形,稍加雕刻,呈现出具有淳朴的自然之美。两件文物均为兼具历史与艺术价值的珍品。

  来源:海南日报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黄花梨根雕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