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博

又是一本外国人笔下的中国家具书

2016年10月31日11:19   新浪收藏   微博我有话说(1人参与)收藏本文     

  又是一本外国人笔下的“中国家具”

  ——《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藏中国家具》

  文/汤石香

  推荐书目

  《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藏中国家具》

  克雷格·克鲁纳斯 著

  丁逸筠翻译

  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8月

  定价: 70.00元

《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藏中国家具》《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藏中国家具》

  推荐理由

  这本书写得并没有那么好——对于家具的研究没那么深入,甚至在有些地方存在错误,但它提供了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家具的机会。

  一些我们引以为常不甚关注却值得关注的细节,一些我们不愿说出的话,也由这里说出。

  欧洲对于中国家具的研究其实要远远早于中国(早在20世纪初就有相关著作发表)。但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些中国家具的研究学者在命名他们的书籍时仿佛集体取名无能(或者是太默契),都把他们的著作取名为《中国家具》,以至于如今我们在谈起《中国家具》时都要事先说明,是谢思齐的?奥迪朗·罗奇的?还是杜邦的?亦或是安思远的那本?

  除了以上的四本,其实还有一本《中国家具》,它的全名为《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藏中国家具》,由克雷格·克鲁纳斯在诸多学者的帮助下编写完成。这本《中国家具》的出版时间较晚(1988年伦敦首版、1997年修订再版,2009年登陆中国),也没前四本有名气,但毋庸置疑,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

  被中国家具吸引的外国学者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构造出这样的一个景象:一个英国学者被来自异国的“装饰文化”(彼时西方学者大都将中国家具称为“中国的装饰艺术”)吸引,从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内的家具出发,一点一点延伸到外界,并从各类的异国古籍中,寻找蛛丝马迹,搭建起中国家具的历史与轮廓。

  他不像艾克一样能够直接置身于中国文化中,所能借助的只是二、三手的研究资料以及博物馆里有限的实例,研究的难度可想而知。

  但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外国学者以严谨的态度和极富异国特色的语言讲述中国家具的样子。与这本书中在讨论中国古代家具书籍时说道的:“在文章中,所有的事情都不会被清楚地说明,读者都被假定为早已对书中要讨论的事物了如指掌。”正好相反,这本书中的一切都是建立在读者对家具“不懂”的基础上,这样的语言比起艰涩的中国式研究著作,更适合作为初学者的入门读物。

  被忽略的“日常之事”

  整本书分为研究中国家具的资料线索、坐具、中国家具的材料、桌、中国家具制造业、储物家具和现代世界中的中国传统家具七个部分。所研究的时间标的为明朝至清朝的家具及家具制造业。

  在资料线索这一部分里说到:“中国家具发展史上最有意思的一个世纪,可能就是1580~1680年。”至于它为什么有意思,克雷格·克鲁纳斯并没有做出解释。然而翻看那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那是中国家具最辉煌的时刻,无论材料的丰富、制作的繁荣、工艺的考究,还是家具使用上的尽情尽兴,都极一时之盛,亘古绝今。

  书中关于家具制造业的描述也颇有意思。在国内的著作中,少有笔墨描述家具制造业以及木匠的一些情况,从古至今,这一部分都常被忽略,中国人似乎都对家具本身这枚“蛋”比较兴趣,而至于产下这枚“蛋”的“鸡”——木匠以及家具制造业不予关注。

  这让这位外国学者的感到懵懂,比如书中说到:有了这种密切的关系,精英阶层对木工普遍的轻视就显得莫名其妙。文震亨所描述的生活中应该做到的事情和应该避免的事情表明,木工产品在文人士大夫的优雅生活中十分重要,然而他们对家具工匠却有意轻视。

  而熟知中国文化的人就可以理解,相对于琴棋书画、诗词曲赋的雅人深致,对于木匠等百工技艺之事,中国古人对此似乎是认同,但不作为主流的修身之道去追求。百工技艺只是日常之事,其高超处虽然和琴书之理也相通,但毕竟不是修身治国平天下之学。

  因此这或许并非“有意轻视”,而是约定俗成地默认为这些“日常之事”是最基础的东西,并不需要书写出来。

  历代中国匠人们中的多数,只是默默无闻地在各自的师徒之间传承技艺,默默无闻地缔造了中国建筑、家具、雕刻的传奇。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称此为:“无名匠师不自觉的贡献。”

  这也是这本书中所提到的:“任何时代、任何形式的中国家具中,没有一件打上制造工匠的印记。事实上,绝大多数的中国家具制造工匠都是默默无闻的。没有记载相关内容的书籍,也没有雕花设计被保存下来,甚至连一件工作草稿和模型都没有被存留。”

  新的启示

  或许是因为从另一个文化的角度来看家具的缘故,这本书让家具有了很多的新鲜感,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被郑重地提出,很多我们忽略的东西被提醒,从而引发我们新的思考。

  比如说到了“在任何室内设计的中国古代文献中,都没有证据显示硬木家具在当时比其他材料的家具更受欢迎,享有明显的、持续的、更高的地位。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证据恰恰相反。”

  而直到如今,无论是学术界还是行业内,还是依旧把大部分目光放在硬木家具上,好的现象是目前关于柴木以及漆木家具的呼声渐起。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有另外两个亮点。一是这本书里的家具都极其漂亮,是绝对的珍品,从中拿出一二,都能在拍卖场上引起一阵厮杀。甚至馆中还藏有一件明代宣德时期的家具,并且应该来自宫廷,这极为难得。

  二是附录中的注释十分详细,并且这每一条注释无不与家具有关,照着当书目去瞧一瞧,也算是一个不错的指南。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001 微信号-放页尾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文章关键词: 中国家具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已有1条评论,共1人参与

鍙戝竷
最新评论刷新
王辉的思维[河南平顶山]
中国传统中就轻视体力劳动者,视工匠为只会做粗活的工具,即使做出了精品也是在文人领导下取得的,离开文人高瞻远瞩、英明指挥,他们只会制作粗俗丑陋作品。

新闻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