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克《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中的问题家具

2017年01月18日 10:31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古典家具研究

  文、图/李心宇 编辑/吴少菊

  人物名片>>>

  李心宇,女,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古典家具评估师,CCTV微视古典家具讲师,中国古毯研究学者。从事古典家具、古代地毯研究工作多年,曾参加中央电视台红木相关节目的录制。在北京皇城艺术馆、中国收藏家协会、文物艺术品学院、红木文化讲堂等地讲授家具及地毯方面课程。于《中国文物报》《文物天地》《中国收藏》《收藏快报》等刊物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

李心宇李心宇

  核心提示>>>

  现代高仿家具大都以明清时期经典款为仿制样本,但经典中也不乏瑕疵者——多数是因辗转“伤残”后不善的修饰打理,人为导致的瑕疵,这大体也缘于后人对家具理解的偏差。艾克书中,就有几件这样的家具。

  现代高仿家具都以明清时期经典款为仿制样本,因为这些家具都是几百年来老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无论造型、工艺、用材都集那个时代之大成——合理的设计、精美的制式、严谨的做工,处处展现古人的智慧。

  一般情况下,经典家具多出自皇宫或古代贵胄之家。朝代更替之时,它们或辗转流传至国外,或颠沛流离于民间,及至被博物馆或收藏家发现才得到安稳保护,结束动荡的生活。不过,这些经典家具中也不乏瑕疵者——多数是因辗转“伤残”后不善的修饰打理,人为导致的瑕疵,这大体也缘于后人对家具理解的偏差。

  由于时间长、数量多,有些瑕疵家具便“因残成式”成为经典,且已然陈列于博物馆中供今人研究、赏鉴,不断出版成集。但后人多不知晓,还日复一日地误仿。这种现象应引起后来者的注意,不然,错误的做法还将延续,经典无法名符其实。

  古斯塔夫·艾克所著《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一书中,就有几件这样的问题家具。

  “以歪就歪”成经典:黄花梨圈椅

  现藏于北京恭王府的“黄花梨圈椅”(图1)就是一件“以歪就歪”的典型例子。因被大量仿制,人们早就认可它现在的模样,至于它最初如何已无人探究。

图1 黄花梨圈椅图1 黄花梨圈椅

  从正面看,此椅无懈可击:选料精良,造型优美,各部分比例得当,尺寸拿捏精准。椅面下设双劈料牙板,正面牙板两端下饰雕花云头坠角牙头,步步高赶枨下饰罗锅枨。

  细看侧面及后面,发现六个素牙头与正面精美雕花云头坠角牙头气韵相悖。一般情况下,牙头需与牙板连结成优美弧线来组成完整的装饰部件。而此椅六个素牙头与考究的双劈料牙板衔接极显突兀——牙板劲挺,牙头呆滞(图1-1),不似正面雕花云头坠角精雅,更不似明式黄花梨家具牙头曲线所应呈现的优美走势。

图1-1 素牙头与考究的双劈料牙板衔接极显突兀:牙板劲挺,牙头呆滞。图1-1 素牙头与考究的双劈料牙板衔接极显突兀:牙板劲挺,牙头呆滞。

  曾有业内专家上手鉴定此椅,发现双劈料牙板下有闲置的卯眼——栽销,其与前面的雕花云头坠角的卯眼规格相同、位置相符;而后装的素牙头并未开榫,是用胶直接粘上的。

  为什么家具上会有弃置不用的栽销?追根朔源,从家具收藏者艾克夫人口中得知:早期,艾克得此椅时,曾因牙头丢失而修理过——用楸木配置了六个素牙头装在两侧及后面。多年后,此椅辗转流传到香港,经香港经营古家具的著名世家修复,为尊重艾克著作起见,用黄花梨料仍按楸木牙头样子做了替换。第一次用楸木修复时,牙头曲线有很浓的民国特色,可能当时社会动荡,经济不景气,人心不定,工匠修复家具时不免草率行事,并未关注栽销的来龙去脉,也未顾及正面雕花云头坠角牙头和栽销之间的关系,才出此拙劣方法进行修复,远离了经典明式圈椅应有的艺术水平。

  两次修复及弃置不用的栽梢,成为证明此椅原四面都是雕花云头坠角牙头的有力证据。不过,无论是楸木还是黄花梨木牙头,都一直没有影响此椅在古家具行内的经典地位。尽管很多厂家还在仿制,但我们却不可不知此椅造型瑕疵的由来。

  “上奢下陋”成异类:黄花梨方桌

  同上例相比,另一件常被仿制的“黄花梨方桌”(图2)就更加“无厘头”了。

图2 黄花梨方桌图2 黄花梨方桌

  方桌高42厘米,上半部呈明式家具高古造型:冰盘沿,高束腰,腿部上端呈束腰短柱;桌面下设宝盒式霸王枨(在四个枨子的连结处扣上宝盒)(图2-1),为霸王枨上乘做法。上半部制作考究,下半部却截然相反:小短腿似乎撑不住厚重的桌面,腿部马蹄兜转无力,只是象征性的浅浅一刻,这种符号化的造型,呈现的是民国马蹄的风貌,整体造型上奢下陋。

图2-1 桌面下设宝盒式霸王枨图2-1 桌面下设宝盒式霸王枨

  传世经典明式家具的马蹄是以大辐度曲线呈现的,兜转有力,这种做法非常费料,艺术感染力极强;随着时间的推移,清代马蹄兜转弧度越来越小,呈端庄方硬的稳健状,装饰感极强;到民国时期,马蹄已退化成程式化的符号,呆呆的与腿部几乎成直线落地,甚至小得几乎看不出来(图2-2)。

图2-2  明式、清式、民国时期马蹄足对比。1图2-2 明式、清式、民国时期马蹄足对比。1
图2-2  明式、清式、民国时期马蹄足对比。2图2-2 明式、清式、民国时期马蹄足对比。2
图2-2  明式、清式、民国时期马蹄足对比。3图2-2 明式、清式、民国时期马蹄足对比。3

  不难看出,“头重脚轻”的方桌有可能是为适应当时沙发的流行而被截了腿,马蹄足也被草草处理。其“上奢下陋”的造型使其成为同类家具中的异类,非常令人惋惜。更遗憾的是,现在还有些厂家在仿制。

  “囫囵改造”成怪胎:三弯腿罗汉床

  有些改造家具在古家具行当里被称做“亲家活”,也叫“插帮车”,即一件家具本身残损了,把另外一件家具的残损部件拿过来,修改后共同组合拼揍成一件家具。艾克书中的“三弯腿罗汉床”(图3)就是一例。

图3  三弯腿罗汉床1图3 三弯腿罗汉床1

  此床座面冰盘沿,三弯腿,外翻球足,整个床身浑圆有致,没有拼揍痕迹,保存完整。

  但从三块床围板来看,就颇为别扭。一般来讲,罗汉床围板应中间高,两侧低,长短围板交接处要接合紧密、图案连贯。此床围板三面等高,两块围板交接处的图案残缺不连贯,有悖罗汉床造型常态。另外,侧围板前端还存留废弃卯眼儿塞堵痕迹,形状极似架子床围板安装在床柱上的走马销的样子。

图3  三弯腿罗汉床2图3 三弯腿罗汉床2

  下半部工艺造型这么考究的罗汉床,围板拼接处的图案却不能完整衔接,再加上用木块补平的卯眼儿,“怪胎”式的做法成为我们判断其由架子床围子和罗汉床底座拼揍而成的结论提供了铁证。

  审慎对待经典

  优秀的古典家具各部位的造型、结构都应该是统一协调的,不能轻易更改,即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成功的修复,理应保证家具上下各部位神韵连贯,一气呵成。那些自作聪明的改制者绞尽脑汁的“杰作”终究会露出各种破绽。

  这三件家具都来源于艾克先生的《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也都是被公认多年的经典款式。一把经典的圈椅(民国时期的错误修理,后世因错就错的延续修理和仿制)、一张截腿的方桌(上奢下陋的破绽,现出明、清、民国马蹄的不同)、一件拼揍的罗汉床(床围等高,图案不整,废弃卯眼,显现改造样貌)都使我们认识到,即便是被人们公认很久的经典款式也偶有瑕疵。

  今人在研究经典时应持审慎态度,改变原先仿制古器物的思维方式,形成思考习惯,不断推敲、总结、改进,方不辜负古人留下的经典与精华。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