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室遗珍失华彩:两件颐和园藏明式家具鉴赏

2017年01月22日 11:09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古典家具研究

  文、图/李心宇 编辑/吴少菊

  人物名片>>>

  李心宇,女,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古典家具评估师,CCTV微视古典家具讲师,中国古毯研究学者。从事古典家具、古代地毯研究工作多年,曾参加中央电视台红木相关节目的录制。在北京皇城艺术馆、中国收藏家协会、文物艺术品学院、红木文化讲堂等地讲授家具及地毯方面课程。于《中国文物报》《文物天地》《中国收藏》《收藏快报》等刊物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

李心宇李心宇

  每隔一段时间,各地文物部门就会推出一些展览,让人们更进一步研究古董文玩,这无疑给业界同好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机会——近距离观摩、赏析、对比,总比看书来得更为真切。

  2014年,北京海淀博物馆举办了一次展览,主题为“皇室遗珍”,展出六十余件来自颐和园珍藏的明清家具, 其中某些家具也在其它博物馆展出过。

  既是“皇室遗珍”,家具必是典雅华丽,皇家气韵十足,展现的是明清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按说这样高规格的家具应是完美无瑕吧,事实上也不尽然。

  回想清朝晚期,国门被列强轰开,皇帝抱头鼠窜,黎民百姓水深火热,皇家园林被烧毁,珍奇宝贝被洗劫一空。而像家具这样的硬重家伙,侥幸留存的多些,但历经磨难,终免不了遭遇不同程度的破坏,个别家具直到现在还残留着被破坏过的痕迹。当然,被破坏也不要紧,后世加以合理修膳,仍能使其不失文物的研究价值。

  遗憾的是,有些家具被展出过多次,依然以“奇怪”的样貌出现,这应引起主办部门的注意。在这次“皇室遗珍”展览上就有这样的两件“混搭”家具。

  “明 黄花梨南官帽禅椅”头身被换,顿失韵致

  要论这件“明 黄花梨南官帽禅椅”(图1)往日多具华彩,不只因其气势恢宏、结体疏朗、转折圆润、线条优美,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它是目前已知存世的明黄花梨南官帽椅中尺寸最大的“孤品”。明清时期完整遗留的家具很多,南官帽椅尺寸上能够超过这把椅子的,在已知的资料记载中,还未见到。

图1  明 黄花梨南官帽禅椅图1 明 黄花梨南官帽禅椅

  就是这样一把椅子,却被“偷梁换柱”换了搭脑和靠背板,不免令人扼腕。那么,到底哪些地方暴露了它的问题呢?这还得从其搭脑及靠背板间的结构上细看。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欣赏官帽椅时会更多关注搭脑及靠背板,因这两个部位决定了椅子的舒适度。这两个部位舒适了,椅子就成功了一大半。颇为讽刺的是,这把椅子恰恰在这两个重要部位出了问题。

图1-1 后配搭脑尺寸过大图1-1 后配搭脑尺寸过大

  搭脑(图1-1)的问题在于造型厚重,中部跃起过高,相对于灵空通透的椅身来说尺寸过大。不但如此,搭脑和靠背板上部的衔接居然采用了不适当的“囫囵吞”结构,手法笨拙突兀,使此椅委婉舒展的韵致打了折扣,也影响了人头部靠上去的舒适度。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样罕见的孤品重器,又是“皇室遗珍”,通体应均采用黄花梨材料制作才对,然而,重要部位靠背板却采用了一块纹理、颜色均有别于该椅其它部位的疑似草花梨的木料。草花梨被广泛使用是在晚清至民国时期,此料多出大材,旧时修复庸匠对黄花梨家具上丢失的较大部件常采用草花梨冒充补配。因其不但料大,纹理颜色还很像黄花梨而倍受宠爱,直到今天,来自于东南亚各国的草花梨(花梨木)木料依然受到人们的青睐。

  “明 黄花梨素面灯挂椅”倒装靠背板,缺乏人文关怀

  明式家具优于清式家具的最重要一点,就是虽然简洁,但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尤其是对人体脊椎的关照。

图2  明 黄花梨灯挂椅图2 明 黄花梨灯挂椅

  这把“黄花梨素面灯挂椅”(图2)问题在于搭脑造型呆滞,其与靠背板衔接的两侧转角处并未形成明式家具应有的流畅曲线,却生成了两处淤垂臃肿的凸起(图2-1);搭脑下本应向后弯曲的部位反向前凸起;椅盘上应向前突出的“托腰”部位却向后弯。这种倒装的靠背板完全违反了人体脊椎“S”曲线的走向,没有一点舒适感,丑陋生涩,与明式家具婉约之美格格不入。

图2-1 靠背板上凸下凹,搭脑与之衔接的转角处生成了两处淤垂臃肿的凸起,美观度大打折扣。图2-1 靠背板上凸下凹,搭脑与之衔接的转角处生成了两处淤垂臃肿的凸起,美观度大打折扣。

  与“明 黄花梨南官帽禅椅”有着相似问题的是,这把“黄花梨素面灯挂椅”主体采用黄花梨材料制作,倒装靠背板却也生硬地采用了一块疑似紫檀的材料。不要说皇室家具,就是现在高仿的新家具,也都讲究“满彻”制作,这完全不符合明式家具用材惯例。

  皇室遗珍成混搭家具,失却华彩

  因为制式和材料与明清古家具做法相悖,导致这两款椅子看起来怪相连连。而今天作为“皇室遗珍”高调亮相,不免令人心生疑问。

  一把椅子,搭脑丢失,势必导致靠背板丢失,继而导致连帮棍与扶手也相继丢失,这几样东西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影响着一个。按照明清家具设计原理,“明 黄花梨南官帽禅椅”搭脑过于硕大,看起来“头重脚轻”。搭脑与靠背板之间的空隙贴合不整,再粗心大意的工匠也不会这样对待皇帝的“家私”。由此可以断定,这两把椅子并非原装,很可能是战乱的岁月里,遭到破坏再复原后的纰漏。

  可以想象,像圆明园、颐和园这样的皇家园林在晚清遭八国联军掠夺时,很多家具被破坏,或许椅子的搭脑和靠背板在劫难中丢失,随后工匠对家具进行修膳。有的家具因零部件丢失被重新装配,这种情况尚好,糟糕的情况是,有些家具干脆被抢走,无奈需从民间另外采买,这些家具不免鱼龙混杂。由于材料匮乏,或其它原因导致工匠先找到了一些家具的零散部件,比如不知哪个椅子上的搭脑或草花梨靠背板闲置着,将二者装在残缺的“明 黄花梨南官帽禅椅”上,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臃肿搭脑及大靠背板椅子模样儿。同样,违背人体脊椎“S”曲线的“黄花梨素面灯挂椅”在修复过程中,也因找不到原件而使用其它散失残件拼装而成。两件家具都成为“混搭”家具。

  这样的家具作为“皇室遗珍”与世人见面,是应该有文字标注说明的。因为无论如何,现在很难找出当初修复家具的工匠来说明原因。所谓的“皇室遗珍”,应该以完整的面貌公诸世人。

  这不免提醒我们:欣赏古家具时,除了看材料,更应注重对个中部件的制式及造型的观察。历史并不掩藏真相,家具的造型及制作方法都携带着当时的工艺特色,依据这些原则,或可看出相关纰漏。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