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记者 林清清
受访嘉宾
阮华端
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潮州木雕研究专家
杨坚平
中国木雕专家,先后担任汕头专区工艺美术研究所、潮州工艺美术研究所、潮州刺绣研究所所长,从事潮汕民间工艺美术研究68年,2005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关注岭南非遗系列——
活化非遗,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是近两年人们对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态度。去年(2017年)以来,“大国工匠”精神受到热捧,人们发现各种传统手工艺中,不仅蕴含了工艺之美,更反映着深厚的人文之美。
去年底本报的对于石湾陶瓷的采访报道,引起了本地读者的关注。事实上,广东有多项传统手工艺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广东人既尊重传统又敢于创新,各种岭南非遗都在以自己的姿态传承着、活化着,发展着。我们的《关注岭南非遗系列》,将对此持续关注与报道。
美器美物,不仅赏心悦目,更可反映出背后的生活与审美。做工精致、金碧辉煌、显工又显艺的潮州木雕,作为中国四大木雕之一,曾经“后继少人”匠人凋落,如今发展现状如何?开始研究在传承基础上积极求新求变,是否能得到学术研究或是收藏市场的欢迎?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潮州木雕的业内专家。
A 非遗繁荣 引导学术与收藏方向
作为中国四大木雕之一的潮州木雕,是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岭南传统手工艺。在广东省博物馆,《漆木精华——潮州木雕艺术展览》占据着三楼主要场地。
“潮州木雕的艺术价值,构图方面非常饱满,艺术特色非常突出,与徽州、东阳等地区的木雕风格很不一样。尤其是非常擅长多层次镂空,最能体现传统雕刻技艺。”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阮华端,对羊城晚报记者表示,潮州木雕是广东省博物馆重要的特色收藏类别,藏品丰富系统,不仅日常展览吸引人流,还常受到对外展览邀请。
出版《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最美木雕》作为全国中小学生辅导教材的木雕专家杨坚平,一生有八年半时间,主持建筑潮州开元寺、潮阳灵山寺、泰国紫真阁三大佛寺。今年86岁了,仍然奔波于全国各地调研木雕,与泰国等地业界研究潮州木雕的现代转型。他表示,现在收藏潮州木雕的群体在不断扩大。
羊城晚报:潮州木雕目前的收藏情况有何突出特点?
阮华端:潮州木雕是广东省博物馆重要的特色收藏类别,目前在收藏地方木雕的省级博物馆机构中,我们馆藏从品类、数量等综合考量,都是最丰富和成体系的,所以研究或展览都有很好的基础。在我们3000多件馆藏品中,日常展出的只是其中很小比例,每年按5%-10%的比例,更新展品。除了保持常规展览外,还可有专题木雕展对外展出。像2018年下半年,就将会到香港历史博物馆展出。
除了工艺精巧,潮州木雕与传统社会生活习俗关系密切,背后蕴藏的历史信息非常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馆藏潮州木雕类别丰富,很多有绝对年代,与地方历史文化名人密切相关,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也有很多重要的大型作品。例如我们馆藏一副清代道光三十年的西湖风景图大寿屏,是潮汕一位身份显赫的老先生的生日贺礼。背面雕刻很多故事,贺寿序文的信息十分丰富,例如寿主的生平、撰序人、书序人、贺寿人等交代得清清楚楚,反映了他们与寿主的关系,这里面就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另一件则是清代同治七年的寿屏,由晚清广东大埔名人何如璋作序。像这类型的大小寿屏,馆藏有几十套,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杨坚平:潮州木雕有四大类别:建筑上的部件、宗教题材的神器装饰品、家具装饰和独立的欣赏品。我认为潮州木雕与其他地方木雕不同的最大特点,是前两类——建筑和神器上创作。由于雕工精致,形式多样,尤其人物题材特别突出,是“显工显艺”的艺术品,在全国来说,都属于高水平的艺术品,所以潮汕人更喜欢这一类收藏。
近两年我发现很多潮汕木雕当代作品也供不应求,不仅是到外地经商的潮汕人喜欢买,像昆明、广西、甚至台湾、泰国等地也很多买家,觉得有收藏升值空间。可以说在收藏市场上的影响力在扩大中。
B 现代审美下 多层通雕与传统技法永不过时
只有适应时代需求,才能生存下去。传统手工艺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传承、活化,是当下许多人思考的问题。潮州木雕形式多样,在广东省博物馆的展览中,不仅品类涉及生活各方面,雕刻手法多样,甚至也有几何图形的图案纹样。
“其实明代以来。潮州木雕历史上几个兴旺的年代,都是求新求变的。最兴旺的康熙乾隆年代,历史上有一次创新的突破,人物题材、装饰形式也是勇于求新的。比如人物形象,除了金饰,帽子也画上黑的颜色。牡丹花在康熙时期,花心里加了很多装饰,反映出审美的新追求。到了清末,神龛的风格也有大变革,除了流行贴金外,各种淡彩和五彩贴金,但颜色较清淡,不是浓彩。形式也追求多种多样,螃蟹篓也是清代才出现的。所以现在进入新社会,不求新也不行。我认为,现在对潮州木雕,一是建筑更大了,体制上要求作品更大。另外,也要求层次更多、难度更高、艺术性更高的作品。”杨坚华对羊城晚报记者表示。
羊城晚报:无论是蟹篓等海边生活主题,或是家具建筑上的潮汕金木雕等,你觉得从古到今的潮州木雕,都能看出什么不同的时代特色吗?
杨坚平:以蟹篓为例,从清末就一直是主要的题材。到现在,螃蟹越做越好,从呆板到生动,更有时代特色。一方面是技巧成熟,更小更轻量,现在我见过能做得最轻的蟹篓作品,一个还不够1斤,内外有两三个篓,虾蟹也更生动。另一方面是大型化。因为现代建筑规模比以前大,与之相配的木雕作品,需要更大才有艺术效果。我见过最大的蟹篓有2米多高。
另外,以前的潮州木雕,多用樟木,现在用的材料更广泛,有用红木、花梨木、紫檀木的,硬木材料的雕刻难度更高,但接受面更广,跟现代生活融合。当然木材价格也更贵,在收藏市场上也能有更多升值保障。
阮华端:传统的潮州木雕,讲究实用性与装饰性结合,实用性尤为突出,包括建筑装饰、礼祭器具、家具陈设等等。而现代当代作品更讲究装饰性、欣赏性,多发展为纯粹的装饰摆设角度,形制也会变化,比如以往常见的屏风越来越少,适合当代人审美的挂屏数量较多。
C 如何传承? 博物馆与民间不同活化方案
活化非遗,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传统手工艺在产业化中,前景会如何?也有一些“学院派”尝试将西方雕塑融入潮州木雕中,杨坚华也对此表示赞成。“应该是高水平的艺术木雕+建筑结合的产业化,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好。”杨坚华表示,产业化更要突出传统工匠的手工艺价值。
羊城晚报:如何判别现代作品的价值?如何界定艺术品与工艺品的界限?
杨坚平:工艺品是指一般的日用品,艺术品主要是艺术价值的欣赏品,有收藏价值。对于潮州木雕,我认为一些功夫少、做工比较粗糙、例如浮雕较多的作品,一般归为工艺品;精雕细刻、多层次、花工多、艺术效果上显工显艺的,算艺术品。像原本实用类的建筑上的构件,真正花工多的,拆下来都能成为独立欣赏品,那就有收藏价值,像潮州己略黄公祠,就是这样。
羊城晚报:怎样的活化保护,更有利于潮州木雕的传承和发展?
阮华端:从博物馆机构角度来看,应该对潮州木雕生存的特定环境如民居村落,应采取整体保护、活化利用的办法。像潮州己略黄公祠、潮安的从熙公祠,整体保护的状态都比较好。有些历史较长、规模较大的古村落,像龙湖古寨,修旧如旧,有原住居民住在里面,尽量保持村落的原本风貌,这本身就是对潮州木雕和文化的传承。单从保护的角度看,最好的状态是,原住民在里面居住,保护原有的生活习俗。
杨坚平:中国四大木雕,广东潮州木雕与浙江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福建龙眼木雕,前两种属于大木作,与建筑相结合的。后两种是独立的欣赏品,多是小摆设、小圆雕。既然我们老祖宗是与建筑相结合,变成一种产业,当代更要结合,才能发展得更大,对传承和培养接班人也有好处。只有产业蓬勃,才会有更多“大匠”出现。古建筑和当代现代建筑,两方面的设计都不一样。古建筑,要把传统老祖宗的图案手法技艺都恢复起来;但是像传统戏剧人物题材,用在新的建筑装饰上,我觉得就不太协调了。而像古建筑的图案纹样比较纤细复杂,现在的人比较喜欢简洁的线条,抽象的题材,木雕作品就可以做出相应变化。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