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光:向中国传统家具致敬
文/陈盛娥 图片提供/多少 MoreLess
设计师名片>>>
侯正光,英国白金汗郡大学家具设计与工艺硕士,中国家具协会设计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家具业十大突出贡献人物。上海木码设计机构创办人,“多少 MoreLess”设计师品牌发起人,“晒上海”概念产品设计展策展人。
侯正光是“多少 MoreLess”设计师品牌发起人。他用设计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并向中国传统家具致敬。
设计是为了需要而不只是欲望
十年前,侯正光从英国留学回国到上海后,就创办了上海木码设计机构,涉及家具设计、空间设计和平面设计等领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轮廓,不同的轮廓注定不同的思想。侯正光有着西方人惯有的率真和严谨。他要坚持的,丝毫不会让步。2010年,秉承“让好设计被更多人使用”的朴素愿景,创立了“多少MoreLess”品牌,谦虚而敬畏地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回来找到自己的生活,回来找到自己的风格。“当设计为形式付出太多之后的必然回归是朴素和从容,这是形态的回归,更是心态的回归。毕竟设计是为了需要,而不只是为了欲望。我们需要的是有约束的欲望,与之对应的就是有节制的设计,用敬畏之心改变,用谦虚之心表达,用尊重之心创作。”侯正光说。
然而,在侯正光看来,这样的行当不好做。因为没有很高的门槛,行内的操作者都是极端务实,宁可去抄一件东西,也不会请设计师做一个自己不懂的东西。尽管如此,侯正光仍然坚持每年策划“晒上海”概念产品设计展。“每年都有那么一段时间,设计师们能从商业设计中抽身出来,完成一件真正的独立作品。”这是他坚持下来的原因,“设计绝不是无中生有,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原创,创新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还太早,现在只能是发现,发现既存的美,正是当下的使命。”
“如果你所追求的是永恒的沉静的目光的话,才有可能开始获得永恒的沉静的目光。”他便是这样的一个人,低调而平和,却很执着地希望能够通过不断的积累,从而表达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情怀。
以“少”的形式传达“多”的思考
侯正光将品牌取名“多少MoreLess”,源自老子《道德经》,“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More or Less,It’s a question”,他解释道,“‘多少’是一个问题,是一个选择,也是一种态度。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传递一种模糊的非对非错的判断态度。它提问我们是要丰还是简,提醒我们是要本还是末。”
他不断地提出“多少”这个问题,也在不断更新答案。一言以蔽之,那就是,“破旧未必能立新,温故一定可知新。”对此,“多少MoreLess”品牌则通过“少”的形式传达“多”的思考,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换言之,就是将创造性的价值体现于作品的各个细节,以功能(Function)、形式(Form)、触觉(Feeling)和感受(Feel)这四个设计角度,以自然的材质、简单的设计和考究的创作过程,来放大细节的美感和内在的光辉。
在功能(Function)方面,侯正光发现并认知传统,并吸纳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观念,力求在功能和形式之间保持平衡度,给予使用者更多意想不到的多用途功能以及使用方式。而形式(Form)和触觉(Feeling)相对应的是材料和工艺。他所选择的材料均为北美的可再生林,且善待每方材料,最大化地发挥它的价值。最后,正如世界著名家具设计师Matthew Hilton曾经说过的,一个完美的设计不能仅是视觉层面的体现,更应该触及心灵。功能是最基本的设计要求,满足的是使用需求,除此以外还充分考虑了心理需求和潜在需求。感受(Feel)对他而言,并非一个空洞的形式,更多的是赋予每件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具更广义的搭配方式,让设计的默契自然流露,并引导人们用‘隐’的心态剥离喧嚣,获得平静。
富有独特性格的家具作品
“多少MoreLess”上海店,大隐隐于市,位于莫干山路50号。在如此静谧的空间内,展示了侯正光的经典家具作品,一架子美物,整齐有序,简单自然,散发出内在的光华和气息。无论是灯光布置还是陈设方式,都没有特别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它们静静端坐着,却能够让人想要去体验的感觉。
“多少MoreLess”的家具上不经意的一抹曲面都渗透着功力和认真,在它简单的线条、纯净的比例、朴素的外表后面隐藏着非常复杂的榫卯结构,这便是细节的本质,它来自粗糙的双手,经过几百个日夜的设计打磨,是耐心让瑕疵越来越少。比如,“三人行”、“老毛”、“孔雀”、“石榴”、“无知”等等作品。这些家具,就是在这样一道道复杂的手工工序中逐步完成的。不仅高贵美丽,而且是独一无二的。
侯正光这样形容“多少MoreLess”的家具性格:“我们不想浅层地去呈现一种没有生命力的模型,而是要创作出有人文情怀的新中式家具作品。对称可以是人文,它讲究中正平和;材料可以是人文,它讲究自然随形。追根溯源,儒释道精神就是其内在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