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师邓宇荣:打造破木而出的生灵
2013年08月19日 13:54 东南快报 微博
45岁的木雕师邓宇荣,坐拥闽侯上街 8000平方米木雕王国,每天沉浸于与木头的“对话”里,等待枯木树根成为“破木而出”的生灵彼年,他17岁,当他看见老师傅们一番刀削斧凿后,就能将一段段粗糙的枯木,打造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或神灵、花鸟时,他便知道自己这一生注定要与刀斧、枯木为伴;
此年,他45岁,已在福州闽侯上街拥有8000平方米的木雕王国,每天都沉浸在与木头的“对话”里,那些形态各异的枯木或树根,在他眼里都是等待“破木而出”的生灵。
虽然,在旧的上街根雕一条街和新的上街根雕展示交易中心,他都有几百平米的展厅,但比起已雕刻完成的作品,他却更愿意呆在木屑纷飞、可以静心创作的木头堆里。
拜访木雕师邓宇荣的当天,他正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冥想,他的女儿邓寒洁说,“我爸最近接了一单大活,是外地一家博物馆定做的一件巨型根雕—上下五千年。”寒洁自豪地透露,这件巨型根雕全长有60米,需拼接而成,一旦完成,它将是全国最大的一件根雕作品,没有之一。
木雕讲究“刀笔传神”他追求天然的艺术美
福州木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名家辈出。它与全国各地木雕血脉相承,互相影响,是从民间家具、建筑、佛像雕刻逐步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福州是福建木雕业的主要发样地,与浙江省的东阳、广东省的潮州并列为中国木雕的三大产区。福州的木雕艺人又聚集在上街。
在这样的环境里土生土长的邓宇荣,打小便耳濡目染刀斧碰击木头的“乐声”,埋下了刻木塑生灵的梦。“一见到木头,尤其是树根,我就会不由自主地在脑海里想象它的形态、质地、纹路会适合塑造成什么,下意识地用手去比量。”邓宇荣说,在木雕师的眼里,木头、树根都是有生命的,就等待一双慧眼去发现,一双巧手去雕琢。
福州木雕以圆雕为主,盔甲与老翁类产品名冠华夏。邓宇荣师承本土传统民间艺人,对人物类的雕刻极为拿手。在他8000平方米的木雕厂内,有3栋两三层楼的展馆,每一层都放有近百件佛陀、达摩、观音和弥勒。邓宇荣解释,佛像与艺术从来都是水乳交融的。佛教需要以艺术为依托展现其博大精深;艺术需要从佛教方面吸取慈济大爱的情怀拓展其生命力。他称,福建佛教艺术源远流长,千百年的刀削斧凿,一代代艺术家的精益求精,都可以从佛像艺术品里窥见。
在邓宇荣雕刻的一樽笑容可掬的弥勒佛前,盯着那张灿烂的笑脸,多看了几眼,竟让人错觉那弥勒正在与人谈话。那笑弯了的眉毛、眯起的眼睛,嘴角笑出来的褶子,是那样传神……原木材表面的小空洞与凹凸不平,恰好就成了弥勒宽大的佛衣,未经过多的人工雕刻,浑然天成。
邓宇荣说,一位木雕师的刀技,是技法顺应艺术构思而发挥的关键亮点,他喜欢“以势造形、以形取神、继而以神来强化特殊的艺术效果”。所谓“刀笔传神”,是指把刀法与书法感悟联系在一起,在工与意、气与质中感受顺其自然的创作方式,动刀之处必须与灵感相吻合,并自始至终还物质以生命,这是他在木雕创作中追求的效果和境界。
“一件木雕艺术品,应有木材质感的肌理美、造型的动态美、刻画的表情美、天然的艺术美、外轮廓的线条美和创意的视觉美。”邓宇荣如是概括了木雕艺术品应有的6种美。他称自己最为看重的是天然的艺术美,即任何创作,刀工都讲究“道法自然”。他坦诚,要做到这点,木雕师要有独到的眼力和审美,也就是“发现美的眼睛”,远比“创作美的手”更为重要。
正是邓宇荣追求艺术融入自然的和谐美,让他在圈内形成了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创作风格。前不久,外地一家博物馆的人来福州定做一件大型根雕艺术品,参观了很多大师的作品,逛了很多木雕厂家,最后与邓宇荣签了合同。这单千万元左右的生意,需要邓宇荣搜集不少香樟木树根,根据树根本来的造型,塑造出一件全长60米的巨型根雕作品。邓宇荣初步估计,这件作品,要历时5年左右,才能完工。目前,他正在全国各地寻找合适的香樟木树根。
把创作当歌咏让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
邓宇荣最宝贝的收藏里,有一樽千手观音像。细看这樽已旧得发黑的龙眼树木雕,会发现在很多雕刻细节上,做工是粗糙的,如观音胸前的佛珠,并不圆润,还有棱角。邓宇荣说,这樽观音塑像,还是他师傅从更老一辈的艺人手中收藏过来的,至少是70年前的福州传统木雕作品,完全是纯手工雕刻的,那些粗糙的细节,正是“纯手工”的标签。
为了学习老艺人的技法,邓宇荣经常与这樽龙眼木观音独处,用手轻抚塑像,追寻老一辈艺人的刀工与力度。他认为,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借鉴与继承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只有这样,雕刻出来的作品,才能给人踏实而空灵、真切而飘渺的艺术感受。
造型艺术家,一般都会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为创作积累素材,寻找灵感的火花。邓宇荣在这一点上,有些与众不同,生活在他的心里就像一本现成的书,他可以一下子就翻到自己想看的那一页。他创作时,只需要大致想一下,人物的形态和神情,就会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这大概便是人们所说的“化境”。
“艺术创作首先要有自己的个性。”邓宇荣说。他介绍近年来,福州上街的木、根雕工艺突然如“一夜春笋”冒了起来,上街木、根雕渐成规模,相关企业已多达1000多家,从业人员达2万多人。目前,上街生产或加工的根雕产品约占全国80%的市场份额,年交易额约20亿元,上街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根雕生产、销售基地之一。但真正从事这行多年的木雕师,却并没有因市场竞争的激烈,而形成“对手”,却依然是朋友。
“原因很简单,就是世界上根本没有两件完全一样的木雕或根雕艺术品,所以就不存在竞争。”邓宇荣笑着解释,木雕艺术品的个性就是其生命力。接着,他又补充说,只有那些通过机械、批量生产的木雕工艺品,才会打价格战。“但真正有自己创作思想的木雕师,就算在设计工艺品时,也能设计得各有特色,不与人雷同。”在邓宇荣眼里,无论是手工雕刻,还是机器生产,木雕师最初的设计和想法,才是最值钱,最有生命力的。
邓宇荣喜欢把雕刻创作,比作歌咏。他说,雕塑材料、体裁的限制,就如诗的格律,木雕师就要在这个范围之内,用最简洁、最含蓄、最生动的语言来表达美。只有这样,木雕艺术才能达到小中见大,凡中显美,藏中有露,出其不意,也才能引起人们的更大兴趣。
福州木雕的艺术流派与艺术特色
明末清初,福州木雕从佛像与建筑雕刻分支而出,发展室内陈列欣赏品的雕刻,艺人集居的象园、大板、雁塔的木雕艺术,形成了三支作品特征不同的流派。这三个乡都在福州象园头附近,互相影响而又各自独立,可谓三足鼎立。
象园流派,人物动态逼真,讲究面部神韵,衣纹柔软,有风吹水面波纹之感。动物类品种丰富,人物面具更是独此一家。象园派系的后起一代,能吸收现代雕塑艺术的精华,讲求人体结构比例,构思巧妙,手法清新,造型简练。
大坂流派,以人物雕刻为主,作品形神具备,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仕女的面部圆润古雅,温柔可人。仙佛形态各异,衣纹飘动有力,武将富有气魄,盔甲花饰变化无穷。
雁塔流派,以与漆器、建筑结合的花饰雕刻为主,擅长透雕、薄雕及镶嵌技法,作品讲求布局和透视,立体感强,刀法灵利,雕镂玲珑剔透。人物雕刻刀路浅薄,衣纹平顺,面部表情丰富。
本报记者寇思琴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