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雪松:把脉问诊谈仙游
2013年12月04日 16:47 中国红木家居网
刚刚过去的首届中国(仙游)中式家居文化高峰论坛暨红木古典家具精品博览会,吸引了十几万人次观众的关注,东南小城仙游也在一时之间成为国内红木界的焦点。那么,仙游被评为“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以来的首次大型活动,留给嘉宾的印象如何,对仙作的产业发展起着怎样的推动作用,又折射出哪些不足之处?我们特邀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本次高峰论坛主讲嘉宾邓雪松先生谈谈他的评价和建议。
一个印象,两种纠结
作者:您全程参加了本次活动,请您谈谈对仙游这次活动的整体印象和评价。
邓雪松:仙游举办的这次活动是非常成功的,也是迄今为止我在行业内见过的声势最为浩大、最具凝聚力和感染力的活动。一个县级城市,以乡村置办酒席,家家户户出钱出力的方式和热情,组织举办的这个,无论是政府的重视程度、红木家具企业的积极性,还是民众的关注与热情,以及活动的规模和展馆硬件的设施,都超出了与会者的想象,可以说是令人印象深刻,叹为观止!尤其是仙游中国古典工艺博览城这样等级的红木家具建筑群,在未来三五年内,在国内恐怕是难以被超越的。
记者:您来仙游已有多次了,和以往相比,您对仙游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邓雪松:这次来仙游首先是觉得震撼和赞叹,震撼于中国古典工艺博览城高端、大气、上档次;感动于仙游红木家具产业发展的迅猛和整体亮相庞大的阵容;赞叹于仙游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在短短十年之间,福建人这种务实拼搏、积极进取、抱团共进的精神,推动红木家具产业规模飞速发展,在全国红木家具行业中异军突起。仙游红木家具行业的同仁,不仅从地域经济以及城市环境上都改变了仙游,而且推动了全国红木家具行业的发展。可以说,在产业链的完整、发展势头、发展潜力上,仙游都堪称翘楚,是我国红木家具行业蓬勃发展的见证和典范。
在震撼和赞叹之余,也有一些失望,并由此而产生的由衷期盼。失望,是深入浏览了众多的家具店面后,心里有些失望。仙游的产业规模做上去了,展馆硬件环境做上去了,活动规模和效应做上去了,但是在家具造型比例,家具制作的工艺规范上,仙游在这方面还相对滞后,真正达到收藏级别的红木家具精品力作比较少。红木家具本身的品质等级上,还没有与产业规模同步,没有占领制高点,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如果我们将时间往回拨三五年,同样是今天这一批展览的家具,仙游无疑是非常令人瞩目也是成功的!那么简陋的市场环境,那么原始的制作方式,能够产生一批这样的家具,不管是从产业角度还是文化角度看,都称得上是奇迹。而现在,仙游把硬件环境和产业规模做上去了,文化有没有同步发展?家具品质的整体档次有没有跟进?能不能依靠家具品质本身引领全国?这一点,攸关仙游产业后续是否能健康有序的发展。我也特别期待仙游能再上一个台阶,真正依托目前完成和成熟的产业链,在行业整体转型上起到典范作用。
一个批评,两种感情
记者:您多次接受媒体采访和撰文时,都谈到了仙游产业发展的问题。据了解,您与仙游多家企业也交流较多,对仙游的红木家具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批评,您对仙游有什么期望?
邓雪松:在行业研究者中,我可能是对仙游关注最多,赞誉最多,同时也可能是批评最多的。我对仙游提出的建议和批评,不代表我不爱仙游,与此相反,我对仙游的感情简单来说就是“爱之深,恨之切”。
为什对仙游特别关注?因为仙游是我国红木家具产业集群的一个鲜活缩影,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全国红木家具的行业发展,也是近十年间,仙游代表和见证了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反映出了行业中广泛存在的问题。例如,生产制作的方式还是粗放式的,在家具品质与经济效益之间,注重眼前经济收益的多,长远定位以品质致胜的少;在做生意还是做家具之间,将红木家具当生意做的较多,关注“家具制作”文化本身的较少;在款型制作上,盲目跟风制作照搬抄袭的多,冷静定位寻找差异化竞争自己开发产品的少……。
上面列举的这些问题,不仅是仙游有,在全国行业中都有,为什么会反复谈到仙游?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就可以知道,如果这只是一个几百上千人的小展会,不动声色地去做,没人会关注到。但仙游通过这次展会,可以说是“把事情搞大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作为全国红木家具行业发展的代表,尤其是这种势头和精神!与此同时,肩负的责任也大了!在尚未成为全国产业集群的代表时,仙游无关轻重,不会影响和预兆全国行业发展方向。人微言轻,可以沉沦,可以一盘散沙,可以急功近利。但当你代表产业,而且成为瞩目焦点时,就必须承担更多的行业责任并树立行业典范的公众形象,需要起到引领和榜样的作用,因此对于仙游所有的建议和批评都是因为仙游太重要,对于行业具有独特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一种转型,两个方向
记者:在论坛上,您演讲的主题是《木材资源告急,倒逼红木家具行业转型》。刚才您也提到仙作的行业责任,在您看来,仙作是否已经走上转型的十字路口?要成功转型,可以走的方向有哪几条?
邓雪松:仙游官方公布的数据,仙游今年红木家具行业的产值有300个亿,我估计实际数字有350多个亿。仙游官方的宣传中,表示有决心在未来几年将产值做到600个亿。那么,靠什么做到600个亿?我认为,把企业数量翻倍,从3000多家,发展到6000多家,这个方向是错的;将现有企业的家具产量翻一番做到600个亿也是错的。为什么呢?因为大规模发展企业数量和盲目提高产量,还是会走粗放式、一哄而上的生产制作方式,加剧地域内部竞争,哄抬人工成本,急剧消耗名贵木材资源,给行业稳步发展埋下隐患。从300个亿到600个亿,这个目标到底能不能实现,关键不在于发展企业数量,而在于产品结构能否转型,由粗放制作、薄利多销、加工供货的产业模式,逐渐转化为强调特色、推出品牌、以仙游为生产核心基底逐步向全国扩展直销模式……等等方面的产业结构调整。仙游的下一步繁荣,正是在于红木家具产业本身的结构调整和转型。
仙游发展到这个程度,从产业规模上讲,已经够了。产业规模,经济效应,行业势头,这一点仙游只要维持现在的状态继续往下走,不会有太大问题。再往下走,怎么走?我的观点是,第一是对地区产业链进行引导和细分,木材经营、木材加工、雕花打磨、家具制作、工艺品开发……等等,多领域开花,促进本地产业链的完善;第二是要促进红木家具生产制作企业对产品和市场定位的细分,强调差异化、特色化竞争。有做明清仿古家具的,有做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还有做现代风格红木家具品牌连锁的,有做收藏级艺术精品家具的……;这几种模式都要有序规划,每种模式方向能够有1-2家品牌企业在全国成功,那么,整个地区的产业规划就很完善了,也能够为后续发展打下稳定基础。
记者:我们知道,做特色精品家具,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做到则难上加难,尤其是相对于苏做,广州,京做这样有家具制作历史传承的地域来说,仙游只是后起之秀,您对仙作的精品化之路有什么建议?
邓雪松:“精品”的概念有等级的差异。有商品级别的精品,也有艺术收藏级别的精品。商品级别的精品,是指品质始终要略超出行业同等规模企业和市场定位的家具产品,这样的家具就是商品级别的精品。而艺术收藏级别的精品,是指一件家具放在历史中去衡量,可以媲美明清,代表当代最高水准!
仙游的产业做到这个规模,要做什么等级的家具精品?做精品不是一句口号和空话。让仙游三千多家企业全部去做艺术收藏级别的精品,是不切实际的,没有任何意义。地区产业链,应该是个金字塔,家具品质从顶级、中端、低端都有,产业链才完整,才能轮动和转化,才能做活,可进可退,游刃有余。例如,仙游有很多企业是以供货加工薄利多销模式而生存的,如果强行让这些企业去做收藏级别的精品,和其他区域产业集群竞争时会丧失优势,也是死路一条。但是做批发供货的企业也需要有精品意识,知道区域之外同等级别的长处在哪里,短处在哪里,如何在品质上稍加超越,摆脱单纯的价格竞争制约。仙游三千多家企业,如果绝大部分企业的质量意识都只是停留在批发供货的层次上,那么产业结构上就有问题了,就必须重视。应该引导一部分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具备晋级资格的中等规模企业逐步转型往中高端产品、特色化产品、特色化经营方向探索和发展。
对于已经功成名就,可以跻身仙游几大家行列的企业,需要有担当,以商品级别的精品意识作为指导,提高产品质量,超越国内同等规模企业,并在心态和布局上走出福建,对外逐步扩大品牌影响力,由企业规模向品牌建设方向发展。同时还应该划分人手,做一部分艺术收藏级别的精品家具,来树立自己企业“精品”家具的典范,作为标杆级别产品,树立企业的形象。
产品的品质与消费人群是个金字塔:产业的品质越精,规模就应该越小,针对的消费人群就越小,材质的等级就越高。我觉得能够全身心投入,以做红木家具作品,而不是商品的心态来做真正艺术收藏级别家具的,恰恰可能是中小型企业,甚至是微小型企业亦或是家庭作坊,对这些企业和作坊,政府应该鼓励和扶持,让他们能够耐得住寂寞去搞研究。
仙游发展到现在,必须能够在全国的传统家具文化艺术的制高点上,占有一席之地;产生几个在全国有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的旗舰品牌;能够产生几个全国同行心目中的领袖级人物,有资格和其它几个产区的龙头企业PK和叫板。只有依赖这些,才能够摆脱“仙游一夜暴发”的印象,挺起腰板,担当全国行业的典范和表率。只有这样,谈“仙作”本身才不苍白和空泛,只有指着一批堪为时代精品的红木家具说:“什么是仙作?这就是仙作!” 才真正牛气!仙作是当前仙游每一位红木家具行业同仁共同创造的,不是依赖民间故事和传说。
一种文化,多方尊重
记者:您反复提到了文化的重要性,那么仙作在发展过程中,到底应该如何做好文化,文化之于仙作,是否有具体着力点?
邓雪松:我们讲的文化,并不是空泛的,不是写大字,不是贴标语。红木家具文化本身有亮点,一是家具文化研究,仙游需要有识之士,能够在家具研究上深入下去,在全国专业研究领域有话语权、受到尊重。第二是家具设计制作本身的研究和鉴赏。我看了很多仙游家具,工艺并不是大问题,即使有问题也是很容易解决的。因为科学有效的管理和产品检测方式,是可以使工艺质量标准量化。目前,仙游家具的主要问题在于器型,器型体现在造型比例和设计上,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制约仙作家具发展的主要阻碍,也是制约整个全国传统家具行业的阻碍。仙游如果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在全国就能起一个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就能真正地推动整个传统家具行业的发展。
那么器型和设计的问题,具体要怎么破?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条路径:其一,由政府出资,办一些针对企业的高端培训班,高薪聘请国内艺术院校有设计实力的精英,来讲家具设计理念,对中国传统家具设计和传承进行研究。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来为仙游储备人才。其二,对现有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在人才青黄不接的情况下,政府或者有能力的企业,请一批专家来选出仙游有代表性的款型,切脉问诊,对症下药,找找问题所在,并提出修改方案,推出一批示范性精品家具。
仙作产业发展到当下这个规模,每年都有几百亿的产值了,那么能不能拿出一部分钱来,真正地办一些产业培训和行业讲座?这里说的讲座不是做戏,不是作秀,不是做给外人看,不贴招牌,不喊口号,仅仅是本着“我为仙游尽一份责任和良心”的角度,认认真真地去做实事。比如,每年做几场本地家具的评选,不用交钱,不用拉选票,不是简单地发证书,而是领导“精品”意识和方向。对那些规模不大但是认真做家具的厂家,政府能否出资,购买一小部分精品,放入仙作博物馆,来沉淀和积累仙作的文化?这些都是提振仙作文化的举措。
记者:从政府层面看,要重视仙作的文化建设和研究。那么从企业角度看,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企业文化和家具文化?
邓雪松:经常有企业问我,“企业应该怎样打好文化这张牌?”我说,要尊重文化,不要把文化当牌打!不要将文化作为附庸品,作为噱头,作为虎皮。在这样的心态下,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精品。我们谈的仙作地域文化,一定是文化先行,把文化放在至关重要的程度,去关注它,去推广它,这个产业才可能完成第二次的蜕变。
也有人充满疑惑,要做文化,要做精品,你讲得是不错。但是我老老实实去做精品了,那些随便乱做的人,钱都挣得比我多,你让我怎么熬得下去?
企业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任何一家企业文化的培养和积累,都不是朝夕之间可以做到的。文化的投入,不是壮阳药,不会立竿见影。而是循序渐进的。所有文化的投入都是一个水滴石穿的过程。例如,这次展会,仙游来了很多的专家学者,有没有企业邀请专家们到工厂或公司里,针对产品款型,请专家逐一点评,专门找问题,挑毛病?而不是简单地和专家合个影,吃个饭,照个相,然后挂在墙上?这种现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企业从多大程度上来重视文化。对文化有多尊重以及是否有耐心对文化进行投入,也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能够长期发展的重要尺度。放眼国内外,文化和产品都做得非常好的企业,在文化方面的投入都非常大。比如美国苹果公司,依靠几十人的设计小团队,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发展到今天这个巨无霸,靠的就是设计和文化。
行业发展到下一个十年,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真正的精品和普通商品之间的差距,还会继续拉开更大的距离,还会有巨大的品牌兑现和艺术兑现的效益。企业真要想挣大钱,真要想做百年企业,一代一代往下传,没有文化积累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没有占领文化制高点的企业,也是无法赢得行业尊重的。试想,当你的钱挣到一定程度,手里只有钱,而没有赢得行业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尊重的时候,你这个人本身在中国现代家具发展历史上,是无足轻重的,是非常容易被历史所遗忘的,一生奋斗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们这个时代确实整体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所以企业会面临很多诱惑。一方面在渴望成为有文化积累和影响力的企业,另一方面又受到利益牵制,难以从心底真正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往往在文化与利益之间,最终还是选择了短期利益。所以,我们这代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留下一批可反映时代精神和文化高度的精品,以此告诉后人,我们这一代人都在努力做了些什么。
我这次离开仙游前的最后几天,我分几个晚上约了一批年轻的红木家具企业创业者,一聊就是4-5个小时,到晚上近两点钟才结束。其中,有一位70后创业者问我,你认为仙游的家具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希望在哪里?我说,这就是为什么我找你们聊天的目的,我也想知道答案。目前仙游的家具制作,相对还是比较浮躁的,已经经历过了第一个阶段,从产业规模和“打江山”的概念上来讲,已经成功了。后续“坐江山”会怎样,能够发展到什么高度?这个希望肯定是在第二代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