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文玩藏家刘传俊:揽物思古自然可园
采访/刘根旺 采访对象/刘传俊
编者按:文房收藏从南北朝时期便已有记录,在唐宋时期开始有详细的记录。南唐后主李煜就建立“建业文房之印”来收藏书画,也设立墨务官,砚务官等。宋代《文房四谱》则是文玩清供风尚的发端。砚匣、笔架、笔筒、压尺等已经出现在宋代绘画图集中。在《西园雅集图》中就出现了笔插的形象。
明代是文房用具空前发达的时期,追求文房用具成了一种时尚。《格古要论》、《长物志》、《遵生八笺》、《考槃余事》等都记录了当时文人追捧的一些器具,多达49种之多。清代,文玩继续广受欢迎,品种制式有很多创新,成为收藏热点。清玩也变得种类繁多。
如今,这些传统文房清玩,已渐渐淡出人们日常生活的视野。但也不乏有品位的收藏家,被文房清玩的雅致所吸引,对这些文人器物情有独钟。本次,我们就走进文房藏家刘传俊的世界,探访他对文房清玩的态度,聆听他的收藏故事。
人物名片:刘传俊,古典家具行家、藏家。北京可园家具会所主人。文玩收藏不仅数量多,质量精,更已形成系统。
刘传俊的可园,在北京三环内,因为在市区,没能像他最初预想中的那样,做到如古人书房、园子那样的宁静。事实上,这里是刘传俊与圈内朋友、知己追求“道法自然、物我两忘”的精神家园。可园里载种着樱花、松树、玉兰等高洁冰清的植物。刘传俊说,古人赏花、插花,约上一两知己足矣,若是人多嘈杂,就是对花的羞辱,因为古人把书斋之花视为自己的女儿来看待。
可园也算是刘传俊的书房了。里面陈设了他的文房、清玩、清供等各类收藏。他说,书房从古至今都是一个私人领地,是修身养性的地方。古人的书房很讲究,分为轩、亭、斋、轩。亭、轩透亮空旷,最适合抚琴;斋是清供的地方,如礼佛、香道都得事先沐浴更衣;而狭义的书房就是读书写字绘画的场所。今人没有那么多条件,便把所有的功能都集中在一个空间里。
刘传俊在访问中说:“如果有条件的话,一定要收拾一间书房,再有条件,一定要收藏几件古人的书房文玩,哪怕是复制品。书房器具,很能营造出文化的氛围、气场。”
文房收藏的三个体系
记者:刘老师的会所命名为“可园”,涵义是什么?
刘传俊:“可”意为可以言欢、品茗、抚琴、轻歌,跟古代文人生活非常相似,是我向往的生活。“园”为家园,接近自然,在园子中闹中取静、三五知己揽物思古,是可以品茗、小酌、言欢、交流之所。
记者:听闻您的文房收藏都是成系统的,它是怎样的一个系统收藏,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刘传俊:古人的那份宁静、专注、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非常清晰地体现在文房诸系中。作为一个崇尚古人生活态度的藏家,对文房收藏每个体系都涉及,才能更完善地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修养。
文房清玩、文房雅玩、文房清供等品种繁多。我个人将它们概括分类为文房体系、清玩或雅玩体系,以及清供体系。
文房体系,比较容易理解,就是笔墨纸砚,另外也包括文房四宝相关的文房用具。比如笔筒、笔格、臂搁、砚屏、墨床、笔洗、镇纸等等实用性较强的文房用具。雅玩或清玩体系,是指古琴、投壶、双陆、围棋、象棋、花插、香道具、茶道具、字画等等。清供体系则指佛、道教造像、佛龛、赏石、平花、礼佛用品、礼器杂玩等等。
向往古人的生活态度
记者:文房、清玩收藏中,您有没有特别钟爱的一两件?为何又对它们有偏爱呢?
刘传俊:其实都很钟爱。非要说特别钟爱的话,那就例举两件:晚明黄花梨嵌百宝六角笔筒和明紫檀小佛龛。笔筒是周制镶嵌技法的黄花梨六角笔筒,花鸟如古代小写意画卷,技艺精湛而不做作,典型晚明内府之作。紫檀小佛龛通体光素,宁静庄重,道法自然。二者之中,一个是极尽工巧,一个是璞素自然,既体现文人对生活的精致追求,又能表达文人内心素雅的节操。
记者:古代文人看书、摆弄文玩之前,有一系列的仪式,如沐浴更衣、熏香等。您怎么看古人对待文房、清玩的态度?
刘传俊:你所说的沐浴更衣、熏香是属清供体系。清玩则没这规矩。
记者:您是否会效仿古人对文房、清玩的态度?您认为今人与古人对待文房、清玩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说说其中的缘由。
刘传俊:今人与古人对待文房清玩、雅玩、清供的态度,最大区别就是“心志”。古人不仅追求“文以载道”,更是把自己的情趣、品味寄予文房器物之中。古人对器物非常讲究,通过器物的喜好来标明自己的高尚追求。物何尝不可以载道呢?今人大多是趋利收藏文房诸器,很少悟出器中之道。
文房清玩的顶峰时期还遥不可及
记者:目前的拍卖市场,出现非常多以文房、清玩为主题的拍卖会。其中2012年中国嘉德春拍翦淞阁文房宝玩专场中,王世襄旧藏的“明 周制 鱼龙海兽紫檀笔筒”,以5520万元天价成交,刷新了文房木器的世界纪录。但是依旧有人说“文房艺术一直被低估”,您怎么看这个说法?您认为什么样的状态才是文房、文玩回归的顶峰?
刘传俊:浮躁的大背景下,艺术品市场很混乱。对于文房系列藏品的认知度虽有提高,但几个历史断代给吾辈留下的文化创伤还未完全愈合。对待我国古代文房、清玩、清供的研究及著录资料,我们远不及日本、台湾。所以我觉得你所谓的回归顶峰还遥不可及。其中个案不能代表整体。
收藏故事
口述/刘传俊 整理/刘根旺
故事一:黄花梨茶碾
古人饮茶是一件非常讲究的事情,一个人为幽,两三个人为清 ,四个人以上就雅趣全无,六七个人以上就太闹了,为喧。人越多,越是没有意思。
我藏有一个黄花梨的碾子,很小,直径在14~15公分左右。碾子外形跟磨豆腐的碾子非常像,上面有眼,放入需要碾磨之物,侧面为螺纹形状,转动起来能把东西磨碎。一直以为是古人用来磨颜料(古人用的天然颜料如石绿、石兰等),之后看相关书籍,才得知这是碾茶叶所用。碾茶有很多种,药铺里滚的,还有手摇的,多以石头、陶瓷的居多,木头的非常少见。而尺寸这么小的,只适合一两个人对饮时使用,一边碾着茶,一边喝茶,围炉而坐,酣畅淋漓,当然一定得是亲自动手,而不是仆人、书童来做的。
这个碾子,我至今都没有用过,有懂茶的朋友来了,我会演示给他们看。一些特别懂茶道的朋友,他们比我还清楚这些茶道具的用途。
黄花梨茶碾不一定非常值钱,但是代表一定的文化。在日本,茶道自唐流入,一直都有传承,所以,至今日本茶道、用具等保存得比我们国内齐全。国内的茶道则在入清之后,日渐没落了。北京后来的盖碗茶,变成一种仪式,而不是一种心志与情趣,非常可惜。
故事二:黄花梨“掬水弄月”底座
这个黄花梨底座是苏州老百姓拆迁时候捣腾出来的东西。比脸盆座小一些,上面带着一个铜盆。底座为相交腿,非常漂亮。起初以为是炭盆,冬天放炭火取暖。细想不对,炭盆里接触铜盆的位置一般有铜钉,烧碳时才不会烧坏,而这个没有。有人说是洗手盆,却显得太小了;又有人说是水盂,而这么大的水盂,不是太雅,就这么成了一个悬案。
在不断地查阅明清书籍后,我初步认定为这是一个跟拜月有关的东西。在古代,月光好的时候,古人们会举行焚香拜月的仪式、游戏。特别是过去女孩子玩得比较多。唐时于良史在《春山夜月》一诗中有这样的记载:“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文人墨客也有这种雅致。
“莲花次第开”、“掬水弄月”就像现在的形体课,是比较高雅的游戏,也是古代女子除了琴棋书画外非常重要的仪式,是过去淑女必学的一个科目。掬水弄月,天上一个月亮,盆里一个月亮,手里捧水,手里一个月亮。当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古人对自然发光物体崇拜的情愫、对神秘自然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