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明式微缩家具制作家阎民怡:七分之一的美

2015年02月04日 18:00   新浪收藏  微博 收藏本文     

王世襄(左)和学者张德祥先生(右)在欣赏阎民怡作品 王世襄(左)和学者张德祥先生(右)在欣赏阎民怡作品 阎民怡(右)正在为王世襄先生(左)介绍自己的作品 阎民怡(右)正在为王世襄先生(左)介绍自己的作品 明 黄花梨有束腰“万”字棂格罗汉床及清黄花梨仿竹材方炕桌组合(原物:罗汉床由艾克先生收藏;仿竹材方炕桌由原中央美术学院收藏;脚踏一对亦由艾克先生收藏)   明 黄花梨有束腰“万”字棂格罗汉床及清黄花梨仿竹材方炕桌组合(原物:罗汉床由艾克先生收藏;仿竹材方炕桌由原中央美术学院收藏;脚踏一对亦由艾克先生收藏)

  文/郑琦琦  图/受访者提供

  人物名片>>>

  阎民怡,1948年生,祖籍西安,现居武汉。1982年始研究明式微缩家具,1994年加入“中国明式家具学会”,1999年获“世界最小的传统木工工具”和“世界上最小的明式家具”两项吉尼斯世界记录。

  “你修成佛了!”第一次见到阎民怡制作的明式微缩家具,明式家具研究鉴定专家张德祥如此评价。圈椅、供桌、条案、屏风,这些做工精细、古朴清秀的微缩家具,都是阎民怡依照明式家具的原物,按照7:1的比例缩微制作的。

  “家具虽然小,但是制作材料、内部结构,甚至每一个配件,都跟传统的明式家具完全一致,全部采用与古代相同的榫卯结构及构造方式。”阎民怡说:“每件家具、每个部件的制作,都要使用游标卡尺甚至千分尺进行测量,精度达到一毫米的一百分之一,有些部件的结合处仅仅0.2毫米。”其中有一件紫檀扇面形“南官帽椅”,椅背上一个指甲盖大小的牡丹雕刻图案,纹路繁复细腻,要在放大镜下才能观赏。

明 黄花梨高面盆架与原物对照图片(原物由陈梦家夫人收藏)明 黄花梨高面盆架与原物对照图片(原物由陈梦家夫人收藏)

  明式微缩家具看起来小巧精美,但制作的过程却比1:1的正常家具还要耗时费力。查资料、测算、构思,制图、放样、打样板,开榫打卯、安装打磨,直到最后一道工序烫蜡,“每一样程序都严格按照古法炮制”。

  “一件作品,时常需要三个月到半年之久才能完成。”阎民怡说。仅仅一个紫檀直棂架格上绿豆大小的铜制吊牌(即拉手),就得连续花上13个小时。著名学者王世襄称赞阎民怡的作品是:“严格遵照传统造型和结构,将尺寸缩到最小,以小到无法再遵照传统规格做出榫卯为度。小中见大,比例不差毫厘,神韵如真,堪称一绝。”

  半路出家

  很多人以为,能把微缩家具做得这么极致,阎民怡一定是个很有经验的老木匠。但实际上,他只是一个半道闯进家具行业的门外汉。

  阎民怡出身语言学专业,爷爷是民国时期著名文人阎甘园。受家中书香文化的熏陶,“从小就对文学艺术类的东西特别喜欢”。

  198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阎民怡无意间在一本上海出刊的《家具》杂志的扉页上,看到几张明式家具的黑白照片。“怎么会有这么美的家具,太漂亮了!”他惊叹万分,明式家具的魅力震撼了阎民怡。此后,他开始收集一切关于明式家具的资料。

  “当时,人们对明式家具还不够了解,资料也非常少,我给很多杂志社、图书馆、出版社写信求助。起初得到的只是一些零散的论文和介绍明式家具的小篇幅文章,偶遇几幅有关明式家具的图片或者绘画,便欣喜若狂。”阎民怡说,“最先得到的完整著作是杨耀先生的《明式家具研究》,之后,又从出版社购得古斯塔夫·艾克先生的《中国花梨家具图考》。”

  忆及当年涉入明式家具领域之初,阎民怡十分感慨:“当时很多人对明式家具认识不足。陕西某大学一位前任校长,家里有一对明代黄花梨玫瑰椅,他把这对椅子的靠背和扶手全部锯掉,只留下一副坐墩,当成做饭的墩架。如今这对坐墩,几经转手,被我的一位朋友收藏,却永远失去了修复的可能!”

  八十年代末,随着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研究》相继出版,国内开始掀起一场收藏明式家具的热潮,人们也逐渐意识到明式家具的价值。

  一次,阎民怡听朋友说,有人把一对明黄花梨万历柜,以80万元的价格出售给一位美国人。“据说,这对万历柜比黄胄先生收藏的那对黄花梨万历柜还要好上许多。”于是,阎民怡透过朋友,希望能给这对万历柜拍几张照片,再做个测绘。“如无可能,即使看一眼这对家具也行。”阎民怡说。无奈的是,家具的主人担心阎民怡会坏了自己的生意,始终没同意让他看一眼。

  种种令人遗憾的经历,都成了激发阎民怡制作缩微明式家具的动力。“我希望更多的人们能够了解明式家具,爱护明式家具,珍惜这些世界家具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珍宝。”阎民怡感叹道。

  7:1的比例最佳

  最初,阎民怡对明式家具仅限于研究方面,直到1992年才开始动手制作。20多年来,阎民怡只完成了60多件作品。对他来说,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不易。“因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到工艺方面的知识,所有的技艺都是我自学的。”阎民怡说,为了与明式家具原物一致,他想尽了一切办法使作品更加贴近原物。

  “比如软屉的椅面、榻面,就得编织席面、穿绷棕屉,而这些都是我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手艺。于是就从旧棕绳上拆下棕丝,然后再捻成细小棕绳,一根一根绷制而成。”阎民怡回忆,因为自己最初对于编织席子一窍不通,实在没办法就只能将家里的枕席拆开,一边拆一边做记录。“哪根线在上,哪根线在下,都要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完全是现学现编。”

明 黄花梨无束腰镂空条环板方桌和明黄花梨正圆、海棠透光靠背灯挂椅(原方桌由奥托。伯查德医生收藏;灯挂椅由艾克先生收藏)  明 黄花梨无束腰镂空条环板方桌和明黄花梨正圆、海棠透光靠背灯挂椅(原方桌由奥托。伯查德医生收藏;灯挂椅由艾克先生收藏)

  最难做的家具,要属直棂架格。有媒体报道:“初步测算,架格共有榫卯上千个,最小的配件,仅有绿豆般大小,而榫卯的接头,有的甚至比芝麻粒还要小,全部是他一刀一锤敲打出来的。”有时候,“稍微多一用力,整个零件就会‘报销’。”

  阎民怡说,7:1是他制作明式微缩家具最满意的一个缩微比例。“起初也做过八分之一、九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的比例,后来还是觉得七分之一最为合适。”对于这些微缩家具,曾经有人扬言:“阎民怡把明式家具做到七分之一,我要做到几十分之一乃至一百分之一。”“实际上,家具缩微的比例是几何级数,一百分之一的明式家具小得像弹球。而弹球那么大小的明式家具,无论如何也是难以制作出全部榫卯的。”

  阎民怡称自己的工作是“缩微复制”:“复制不同于仿制,既然是‘复制’就应尊重原物,力求与原物按照7:1的比例保持一致。使自己的作品,从外观到骨子里,都必须达到真正的‘明式’。”用10年时间来研究中国古家具的历史及特征,22年的时间来复制微缩明式家具。阎民怡从长期的制作经验中得出,7:1是既美观大方又能够做出所有榫卯的最佳比例。

  价值千金的记录

  阎民怡制作家具有一个习惯,他会把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全程记录下来,分别汇集成册。比如:工作笔记、图纸资料、难点记录、样板资料、制作过程的照片资料,以及工时记录等等。

  一些人无法理解阎民怡的做法,甚至有人觉得这些记录是浪费时间,但阎民怡并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我的初衷很简单,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明式家具。正是因为对这些细节的记录,才使得人们更清楚地看到每一件缩微家具诞生的整个过程及其制作时的艰辛。”

  对于这些详细的记录,有媒体曾经评价,这些缩微明式家具所有资料的价值,绝不亚于他全部缩微家具的价值。而现在,国内外已经有很多人想出高价购买他的记录和作品,但都被阎民怡一一回绝。他说:“当初并就不是冲着名利才去制作这些缩微明式家具的,也从没有想过用这点东西去赚钱。”阎民怡的计划是,将来要把这些东西无偿赠送给博物馆。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阎民怡家具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