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藏家的中国家具情结

2017年01月22日 11:16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1955年,布鲁斯·代顿(左)和友人在博物馆中。 1955年,布鲁斯·代顿(左)和友人在博物馆中。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1996年,美国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将馆藏的107件中国家具,一次性委托给纽约佳士得拍卖。这一专场,极为轰动,创造了当时国际拍卖市场上少有的奇迹,堪称“中国古典家具跻身世界级重要拍卖品行列”的标志。

  因为这场拍卖,中国古典家具,从原本大多以样式、材料,或是久远的年代而为西方藏家所瞩目的境况,上升到了艺术、文化与美学的高度。曾以“舶来的家居装饰品”角色在欧洲贵族阶层盛行一时的中国家具,开始以艺术形式被西方藏家所欣赏。

  在此之后,西方各地兴起的博览会、博物馆风潮让更多人加入中国家具行列的收藏,而西方研究中国家具著作的出版和家具拍卖的举办,也令上世纪80至90年代,形成了海外收藏、研究中国家具的“黄金时代”。

  这之后,出现了安思远、埃斯肯纳齐、布鲁斯·代顿、赛克勒等一些大藏家。或许从一开始,这些来自遥远西方的藏家也未能预料,他们到后来竟会与中国家具乃至中国艺术有着如此之多的牵绊。

  自23岁起担任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馆理事的布鲁斯·代顿先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热衷于中国艺术品的收藏。更不惜耗费重金与时间,从苏州搬回一间明代的客厅与一间清代的书房,只为妥善地安置博物馆内的中国明式家具,还原属于那个时代的中国生活。

  美国医药学家阿瑟·姆·赛克勒博士,早早建立起了广博精深的私人珍藏。只因1950年偶然看到了一张明代小桌,自此与中国艺术“邂逅”,深深着迷于东方的审美。

  与安思远十分熟悉的美国费立哲神父,1974年开始涉足中国古典家具的收藏,历时40余年。他与这些家具朝夕相处,感受其优雅沉静的美,感叹着:“遇见中国家具,我疯了。”

  英国水松石山房主人莫士辉,从鼻烟壶开始认识中国艺术品,涉足文房杂项、宗教艺术、瓷器、家具等诸多领域,不遗余力地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国文人艺术的趣味性,而他自己也成了西方少数的中国水墨画艺术家。

  还有一些来自西方的藏家、学者、行家,他们大多曾亲自来到中国,将这些造型简洁线条精美的家具带回故国,置放在他们的房屋中,观赏研究。再以个人的力量,通过展览、著述,甚至拍场,让中国家具在西方找到了更多知音,并将这份古典之美留存,惠及更多人。

  莎拉·韩蕙则是西方撰写中国家具最多且最广为人知的美国学者,也是王世襄先生《明式家具珍赏》的英文译者。她就像是中国家具在西方的同伴,生动地引导西方人“穿过中国宅院、花园、文学和诗歌”。

  还有堪称“中国古典家具知音”的英国古董商尼古拉斯·格林利,撰写了最早介绍有关中国家具专辑的谢思齐,首将中国家具研究范围扩大到家用家具的乔治·盖茨……无不为中国家具为世界瞩目,贡献了力量。

  2016年9月,英国著名藏家马克斯·弗拉克斯的个人收藏专场即将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距离1996年那场耀目的专场拍卖已过去了整整二十年。这期间,无数西方藏家的中国家具私藏登上了各大拍卖行的专场,皆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反响。有人开始担心,当这一批西方藏家离开,藏品散落,西方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也将跟着没落和消失了,未来再难成就另一个中国家具的伟大年代。

  不论今后如何,这些西方藏家确实为中国家具文化留下了无数精彩,仍值得我们追忆与感激。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