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谢康 摄影 徐美俊
红木家具因用材之稀有、做工之精细而备受市场追捧。然而,部分企业抓住消费者爱捡便宜的心理,使出“以次充好,偷梁换柱”的伎俩,以“白菜价”为噱头赚着昧心钱:他们将4000元/吨的杂木打着“非洲红酸枝”的幌子招摇过市,而正宗的红酸枝4万元/吨都拿不下;或偷工减料,或以假乱真,负能量的泛滥成灾让市场对红木家具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危及全行业的健康发展。市场呼唤正能量!首批上海家具艺术大师、《上海市红木家具产品标识规定DB31/181-2007》 起草人施鹤兵表示:“创制红木家具必须‘甘于淡泊,耐得住寂寞’,企业必须凭自己的良心、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做事,从自身做起优化、净化市场环境。”
摒弃商人性格 培育匠人气质
要把家具做好,当然需要工匠精神。相比匠人文化,眼下的红木家具市场充斥着浮躁与不负责任,笔者姑且称之为“商人性格”,简单概括起来就是:以利益为第一诉求,追求快速投资与回报,从而实现最低成本获得利益最大化。施鹤兵大师自许为红木老匠人,对自己的手艺拥有一种近似于自负的自尊心,并不厌其烦、不惜代价做到完美更完美。在他看来,这并非伟大的科学、崇高的艺术,只是竭尽所能把技艺发挥出来。
闲聊间,恰逢有消费者送来了几把摇晃的靠背椅,因找不到原销售厂家,只能请施鹤兵大师帮忙修复。这些椅子拆开后,施先生发现原榫卯结构不密实,榫卯部件的长短也不合理,拼合部位或靠胶水粘合,或靠气枪钉加固,如此家具的使用寿命怎么可能长久?据施鹤兵大师透露,近两年来消费者购买红木家具后找不到原厂家维修的比比皆是,有的消费者托关系找我们帮忙维修,但由于原制作根本不规范,先天缺陷无法按红木家具的制作要求进行修复。
不忘匠人初心,全力做好做精。当市场不能立刻带来利益时,商人会选择离开,而工匠仍在坚守。制作红木家具是一门独到的手艺活,考验着一家企业的“良心”;木匠手艺人的流失撑不起红木行业扩容的重负,而传统木作技艺也随着时光流逝逐渐被人淡忘。对此,施鹤兵大师表示,有责任心的企业必须秉承用匠心打造精品的传统,不求扩大规模,不求能赚大钱,只求一心一意把品牌做强做精。毕竟,只有匠人气质才是行业健康发展值得信赖的密码。
静心沉淀 吹尽狂沙始见金
器物需要锤炼,品牌需要沉淀。六十年艺雕城,承载着人世变幻的沧桑,谱写着近代上海红木家具发展的华章,用作品传递着天道真理。施鹤兵大师认为,惟有在每一处细节做到尽善尽美,让每项技艺呈“器以载道”的状态,呈“润物无声”的功能,才能打造出流淌着历史韵味和人文色彩的佳作。“差不多”、“过得去”,这些敷衍、含混其辞的词汇绝不会从艺雕人的口中迸出来。
以强者的扬弃慢拂“狂沙”,才能见到黄金的熠熠生辉。艺雕红木在光阴的年轮里,不断树立起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完成了产品沉淀以及用户口碑的慢慢积累,原汁原味的工艺制作流程堪称教科书般的经典:先说选料,艺雕红木必须做到每套家具都能臻选优等真材(包括底板、牙条、穿带等),而且在用料大小、装板厚薄的标准上做好超常的优化,因此艺雕红木的每件产品都能让人放心。再说工艺,严格的木材干燥,精准的榫卯结构,完美的雕刻打磨工艺,艺雕红木牢牢把握好每一道工序,让天然良材经过精工细作的淬炼,焕发出艺术生命的奇迹。
千帆过尽,云淡风轻。红木家具市场发展到现阶段,面临着调整的问题。调整并不是一件坏事,只是螺旋式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调整巩固、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需要一个过程。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全方位汇聚各种正能量,惟有如此才能让整个行业步入良性循环,并逐步消除客户对红木家具存在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