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炳亮谈黄花梨原材料的繁荣与消亡
2014年05月29日 14:52 《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收藏本文
文/蔡之岳、程香 图片提供/伍氏兴隆
人物名片>>>
伍炳亮,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广东台山伍氏兴隆董事长。
伍氏兴隆目前已成为国内少数还在设计生产黄花梨家具的企业之一,伍炳亮亲自设计的经典明式仿古黄花梨家具也成为业内标杆。那么,在早年,伍氏的生产经营模式是怎样的?他是从何时开始专注于高端精品黄花梨家具的?一路上,积累了哪些成功经验和心得?经历了黄花梨的繁荣与消亡过后,伍氏又将走向何方?
本文就以上话题,对伍氏兴隆董事长伍炳亮先生进行了专访。
对话伍炳亮
问_程香 答_伍炳亮 采访整理_蔡之岳
黄花梨改写了我的命运和人生
记者:伍氏兴隆涉足古典家具行业始于何时?当时的市场环境是怎样的?伍氏自身的定位和生产经营模式又是怎样的?
伍炳亮:伍氏兴隆从1979年起从事古典家具的收购、收藏和转手贸易。当时市场主要是对准海外,国内除了江门的台山、新会有二三十家,河北涞水、大成和苏州、常熟有一些企业外,其它地区一片空白。那时内地还没有消费者,大家都还没醒悟,使用的主要是板式、布艺家具和现代实木家具。直到1995年到1997年间,大陆才对仿古家具有所认识和消费。
伍氏兴隆定位于海外高端客户,一直做得很好。遇到过几次出口环境不好的年头,如1989年政治风潮、1996年台海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1999年科技股泡沫破裂等,但都顺利度过,总体可以说一帆风顺。
记者:伍氏又是何时开始盯准高端客户群体设计生产以黄花梨仿古家具为主的精品家具?经历了哪些取舍和困难?
伍炳亮:一开始就瞄准了高端客户,我们1985年建厂,当时还只是一个生产仿古家具的作坊,但起点很高,不光客户高端,材料一开始就用海南黄花梨、少量紫檀和大红酸枝,1997年越黄出现后又果断跟进。因为目标明确,这种定位始终被客户接受。以前媒体访问,总爱问伍氏兴隆经历过哪些困难,怎样度过的,但我们真的没有经历过。
记者:选择伍氏兴隆这样的高端精品路线,需要企业做哪些方面的积累?
伍炳亮:我1979年开始收老家具,1981年接触黄花梨,可以说,黄花梨改写了我的命运和人生。具体来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的坚持和积累:
其一,抢占先机。三十年前,当时没多少人知道黄花梨,有大把的机会等着你,等人人都看好,机会也就少了。我们先下手赢得了先机。1985年前后,港澳台和新加坡需求很旺,当时北京和内地都较封闭,我们靠沿海得风气之先。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名声大振,常常有海外来的客户一路打听来找伍炳亮。有次我刚出门,迎面一个人就走过来问我:“去伍炳亮那里怎么走?”我说我就是伍炳亮。双方不禁莞尔。
其二,选对原材料。这些年原材料不断涨价,很多企业由于保守就退出了,我一直坚持做黄花梨家具,原材料从三十年前买到现在。近五六年市场太火,出现很多炒作材料,比如金丝楠,我认为不好就不会拿来做家具。这几年许多人跟风买金丝楠料,现在证明是错的,价格炒得虚高卖不出去。
其三,坚持高端定位。产品定位上,我一直坚持推出有艺术含金量、一推上市场就有影响力的作品。我们从不跟风,在传承基础上改良创新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带来了长久的生命力和市场活力。
其四,注重媒体宣传,扩大品牌影响力,带动企业健康良性发展。我们的作品一直卖得比别人贵,但市场接受程度很好,这与多年来坚持媒体宣传也有关系,为品牌增加了很多附加值。
其五,诚信经营,做好人品和口碑。企业要注重自身形象,人跟人、企业与企业打交道,人品很重要。一个企业能不能搞好,核心在领导,在企业的创建者,你的个人素养和指挥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
上帝造就了黄花梨,黄花梨成就了伍大师
记者:在行业早期发展过程中,各种原材料取之不尽、价格低廉,造成很多粗制滥造、不珍惜资源的现象,到今天已造成无法挽回的遗憾。据我所知,在近些年,经常有家具爱好者拿着早期购买的款型不对、比例不对的家具,来找伍董修改,重新设计加工。面对那些材料优良、款型比例失调的家具时,您是什么心情?在重新设计修改时,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伍炳亮:面对珍贵原材料被糟蹋的现象,很让人痛心。我希望通过我们的改造加工,能赋予它们新的生命,那样我会很有成就感。不断有一些朋友想拿来给我改,但苦于没那么多时间。
重新设计修改,要针对款型不对、不协调的土作,先在心中进行构思,认清可改与不可改,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对症下药,力争手到病除。
记者:面对今天行业内仍然广泛存在的,对珍稀原材料粗制滥造的现象,伍董有哪些话要说?从伍氏对待珍稀原材料的经验和态度上,有哪些可以分享的?
伍炳亮:我想说的是,希望大家把好自身定位,做优、做特、做新,不粗制滥造,不浪费来之不易的稀缺资源。红木要数百上千年才能成材,一定要珍惜,当代企业一定要肩负起这个社会责任,在没明白定位之前不要急于下手,要先从欣赏入门。一件家具不单单是工艺,还有设计思想在内,关键是要对传统家具历史文化和艺术理解透彻,分清精品与普通大路货的差别。
我在此也呼吁同行厂家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对家具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的认识,培养鉴赏能力和审美眼光,逐步提高设计制作水平。家具要有文化,有思想,有生命,这三条决定了家具的品位高低。只有三者兼备,才能让人动心、动情,最后动手买,才能让人看了感动、感动、再感动。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人在拥有伍氏兴隆的作品后开心得流了泪,他们说:“上帝造就了黄花梨,黄花梨成就了伍大师。”我的所有努力就是为了做出好家具,造福于人。
记者:伍董多年来精心设计制作的仿古家具,除了走向市场被有识之士收藏外,您自身也留下了一批精品,不出售,不流通,留下自藏。收藏自身作品的目的是?
伍炳亮:几十年来,在能力许可的范围下,我传承、改良和创新设计了一系列经典款式,目前已经超过1200种,我想把它们保留下来建成一个博物馆展示于人。这将成为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有利于同行共同探讨传承中国传统家具文化,并把这些文化通过实物传给子孙后代。
要有很强的责任心,才能不辜负上帝创造的黄花梨
记者:目前原材料市场上,红酸枝紧步黄花梨后尘,在短短几年间被消耗殆尽,出现紧缺现象。那么,在下一阶段,伍董认为最有可能替代红酸枝的原材料是?
伍炳亮:替代的材料有很多,但很难替代黄紫红等传统良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目前较为看好的是巴里黄檀(花枝木)、微凹黄檀和奥氏黄檀(白酸枝),因为它们都是深色硬木,与交趾黄檀接近。除此之外,我对其它材料没有关注。
记者:2013年CITES公约的发布,促使红木家具行业重新洗牌。这不得不让我们联想到此前黄花梨原料的枯竭给传统家具产业所带来的影响。您在业内从业三十余载,能否总结一下传统家具行业在黄花梨枯竭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在这次公约发布之后,这种类似的变化还会不会重演?
伍炳亮:黄花梨材料枯竭后导致了三个变化:一是因为一木难求价格高昂,以前做黄花梨的许多企业无法坚持下去转型做其它材料;二是能坚持继续做黄花梨的凤毛麟角,这要求必须有出色的设计制作能力,能做出艺术精品,才能有赢利空间和生存空间;三是要求做黄花梨的企业责任心要更强,这样才能不辜负上帝创造的黄花梨。这次公约发布后,人们对待紫檀、红酸枝的态度也会发生类似变化。
记者:像伍氏兴隆这样以黄花梨作为主要用材的传统家具企业,在过去几年间是如何应对材料紧缺的困境的?
伍炳亮:黄花梨紧缺对不同企业具有相对性,如果大家仍一哄而上做黄花梨,现有材料的确不够,但因为材料上涨一市斤以万元计,许多企业退出,对伍氏兴隆来说它的量还能继续保证使用,只是贵了而已。另一方面,如果只追求商业规模和赢利目标,目前的黄花梨材料也不够用,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已经不是挣多少钱,而是能做出最有艺术生命力的精品家具,让现代人快乐并能传之后世。因此,我的心态一直很平稳,价钱再高我也进料,因为我有信心赋予它更高价值。
盼望传统家具产业成为真正的文化艺术产业
记者:近年来,因原料价格不断攀升等因素,使得大批游资将目光转向收益颇丰的红木原材料的投资上,更多游资的参与,或进一步炒高原材料价格,对家具企业的生产成本形成一定的压力。对此,您认为业内企业该如何应对游资的威胁?
伍炳亮:游资进来并不可怕,2007年游资也大量进来过。企业要把握好两点,一方面不要盲目跟风,不要帮游资抬轿;另一方面要把握好自己的节奏,控制好成本和制作销售周期。
记者:今天红木资源的匮乏,对传统红木企业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但也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您认为,传统家具产业在未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对此您有怎么样的期待或展望?
伍炳亮:资源匮乏使成本不断增加,市场不断成熟消费者又会提高对产品的要求,这样,资金实力和设计制作实力不够的企业都会被淘汰出局。未来产业发展一定是优胜劣汰,有实力、有设计制作水平的企业会生存下来,继续发展。能生存发展的在硬实力上应该没问题,这就要求大家不断历练自己的软实力,加强文化底蕴,提高设计制作上的艺术功底,最后是作品的整体水平——这些都是软实力。我希望最后大家都能在这些方面有长足进步,把传统家具产业打造成一个真正的文化艺术产业。
记者:2014年伊始,伍董对今年的原材料市场有何判断?价格还会持续上涨,还是会有所下跌?
伍炳亮:我的判断是,以后还会稳中向上拉升,至于升到什么位置,最后要由市场来定。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