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批评家的诞生

2018年07月19日 10:40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文:曹喜蛙

  一般意义上的美术批评家什么时候诞生的,很多号称美术批评家的人未必清楚。作为一个美术史上的小知识,这个问题似乎小儿科,但是对美术批评家的正本溯源确实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尤其美术批评家的地位如今似乎受到了某种程度的质疑。

  文杜里写过一本《西方艺术批评史》,里面对批评的历史进行了有史以来最详尽的梳理,将美术批评史的历史一直追溯到基督降生前三世纪左右一本《博物志》书中,里面有古希腊人对雕塑和绘画的批评。但据说那些评论到底是谁写的,实际上还有争议。后来虽然有了各式各样的批评的文章、言论,有了批评的雏形,但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批评,真正对美术创作有影响的批评还要一直等到18世纪。在此之前,有关艺术的批评,只能从有关艺术和艺术家生平的书中去找,没有专业的美术批评书籍。

  18世纪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世纪,正是在这个世纪第一次出现了“美学”这个词,也诞生了这门学科。但这个并不是美术批评诞生的真正原因,也不是令美术批评茁壮成长的根本原因。产生美术批评和美术批评家的直接原因是展览业的发展,正是美术展览催生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美术批评和美术批评家,当时在法国最有名的美术批评家就是大名鼎鼎的百科全书的编写者狄德罗。从狄德罗开始写沙龙美术展的美术评论算来美术批评的历史也就是短短200余年的历史。

  正是因为狄德罗对当时的沙龙画展的关注,才确立了美术批评家的社会地位,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十八世纪是人类有史以来美术批评最繁荣最鼎盛的第一个时期。但是十八世纪的美术批评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也就是整体的迷信古代艺术,轻视当代艺术的创造,有点厚古薄今的意思。这有可能是当时的美术批评家的傲慢和偏见,也是他们整体的缺乏前瞻意识,缺乏当代艺术创造性的主体意识,所谓开花未结果,华而不实,徒有虚名。所以任何时代,继承、借鉴都不是问题,但是核心依然是否有自己的独特创造性的建树和前瞻性的发现。而狄德罗当时的评论文章我查阅过一些,基本上是一种散文写作,还不能算严格的美术批评,中国改革开放后一开始也有这样写美术评论的,也就是说到现在那种文学性的美术评论文章依然存在。

  在中国古代隋末的时候,我们家乡山西河津出现过一位大人物、大学者,也就是唐初大诗人王勃的爷爷王通,当时被誉为隋末大儒,但是同样在学术的建树上没有自己的独特观念而在后世渐渐失去影响,而在当时王通可是一个呼风唤 雨的文人。与其孙子王勃比起来,王勃只活了很少的年纪,据说不到三十岁就因海难去世,但因为几首有创造性的诗歌创作,尤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诗句至今流传广泛,有几个人不知道王勃的名字?

  狄德罗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作家,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很多人忽略了他的美术批评家身份。尽管于美术批评方面,他的水平也就是一个记者的水平,从1759年开始一直写到1781年,他忠实的见证了那个时代的沙龙美术展览。巴黎每两年举行一次“沙龙”绘画雕塑展览,狄德罗写过10多篇评论文章,攻击以布歇为代表的浮华纤巧投合贵族趣味的“罗珂珂”作风,提倡现实主义画风。狄德罗的美术批评类似中国改革开放的1980年代的美术批评家的水平,文学性较强,类似散文,他的美学观为“美在关系”,强调美在事物的客观性质,事物的性质是美的根源。狄德罗对绘画色彩非常重视,认为色彩是生命的形式,但叹息伟大的色彩家太少,这在一定意义上预言了野兽派的诞生。

  除了狄德罗,莱辛也是美术批评家的真正推动者。莱辛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剧作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他以“拉奥孔”作为题目的名著推动了艺术批评的发展。《拉奥孔》一书的副题是《论诗与画的界限》,今传本二十九章,是全书的一部分。莱辛从比较“拉奥孔”这个题材在古典雕刻和古典诗中的不同的处理,论证了诗和造形艺术的区别和界限,阐述了各类艺术的共同规律性和特殊性,并批判了文克尔曼“高尚的简朴和静穆的伟大”的古典主义观点。《拉奥孔》批判了文克尔曼的古典主义观点和其他一些从法国移植来的古典主义理论。歌德说:“这部著作把我们从一种可怜的观看的领域里引到思想自由的原野。”某种程度上是莱辛第一次把绘画与诗歌彻底剥离了开来,认为绘画是空间的艺术,诗歌是时间的艺术,也正是莱辛发明了“造型艺术”这一词,从而给了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一个崭新的命名。

  而中国所谓85美术新潮的美术评论也基本只是对现实主义独家权威地位的道德质疑,相比狄德罗是向前迈了一步,再就是对西方各种现代美术思潮的引进和介绍,与民国现代美术只是连接上了文脉,能稍微做到杂交组合类似栗宪庭那样的就被誉为当代艺术教父了。所以中国85新潮美术主要还是对中国改革开发的思想解放的一种配合,绝对意义上的创造性美术发展成果几乎没有,依然有待改革开发30年以后的新一代青年艺术家进行思想上的拓荒。中国真正类似莱辛那样的美术批评家,可以说从85新潮美术迄今依然是空白,至今我们的当代美术批评还依附在西方的当代美术的尾巴上,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原创性理论。

  不管是200多年前的狄德罗,还是200多年后的栗宪庭,他们在美术批评的学术思想上也许没有什么创造,但是他们都做了很多的美术实践工作,所谓没有功劳还有苦劳。狄德罗见证了那个时代的沙龙美术展览,而莱辛以自己的实践夯实了美术批评的学术影响力,为美术批评家挣得一席学科和社会地位,是美术批评家诞生的绝代双星。栗宪庭是孤独的,中国美术批评界缺少类似莱辛那样的思想家型的美术理论家。

  与18世纪活跃的沙龙美术展览相似的是,85美术新潮的特点也是美术展览,自由意义上的美术展览,而不是国家名义的美术展览。这些年当代艺术在世界上之所以能兴风作浪,也是因为诸多的双年展、三年展等。孤独的栗宪庭积极参与85美术新潮的很多重要展览及媒体活动,尤其他通过媒体人的眼光发现扶持了不少人,也积极推动了当时一些与以往国家美术面孔截然不同的年轻艺术家,虽说没有根本上的当代艺术思想的创造,但是在他的带头大哥的招呼下激活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正常发展,使中国当代艺术基本与西方当代艺术基本踏上了一个节奏,尽管因为种种原因,中国当代艺术至今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开拓性方向,但中国年轻的当代艺术家们已经与现实贴的很紧密了,这期间栗宪庭个人的功劳不可抹杀,不管未来的美术史怎么写他,我们活着的当代艺术从业者是不能忘掉他的功劳的,尽管他的很多功绩与艺术无关。

  本文所说的栗宪庭并不是指栗宪庭一个人或自己,因为栗宪庭也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时代,是很多那个时代美术批评家的化身。譬如一个一直强调自己民间组织和民间视角的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在批评家贾方舟等人的坚持下2015年也已经做了九年了,尽管磕磕绊绊,但也做了九年了,对诸多的官方美术活动来说,其意义不能小觑。这个年会是民间视角,其学术成员基本以85美术新潮及以后所形成的批评家共同体为根本,大多数成员都在大学、媒体、美术馆、协会等官方或半官方机构供职,尽管这样其民间视角已经相当可贵了,虽然已经有点名不副实了。

  正如狄德罗是法国启蒙思想家,莱辛是德国启蒙思想家,而某种意义上中国思想意义上的启蒙阶段一直是个断裂,而未来真正意义上的伟大的美术批评家也有是有启蒙意识、思想家型的,而不是仅仅拘泥于美术、美学的观察和研究,当然也不是排斥纯粹的美术学术。正如18世纪之后,西方的美术和美术批评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果卓著。那20世纪中国85美术新潮30年之后的21世纪中国当代美术界,应该呼唤有独特思想、独立创造力的艺术家和艺术批评家诞生,中国广袤的陆地海洋绝不能是西方美术思想的垃圾场抑或教堂,我们应该祭出自己时代有伟大的思想家胸怀的艺术批评家,应该推出有人类视野、民族根基和全球价值观的辉耀史册的艺术家。

  2015年9月1日大阅兵前夕于北京草场地

 

  作者简介:曹喜蛙,艺术评论家、策展人、互联网哲学家及诗人,起哄哲学及美学创始人,曾任多家媒体总编、主编,被80后、90后的青年艺术家誉为中国第二代当代艺术教父。出版过诗集《悲剧舞台》,自印诗集《长诗:操》,组诗《核武器与癌》获得过全国哲理诗大赛一等奖,诗歌《爱因斯坦肖像》入选过北京大学出版社全国中学教辅书。著有《赢在互联网》《和明星去旅行》《中国吼狮》等著作。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