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2010秋拍中国书画特选精品赏析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1日 11:05 新浪收藏 微博
在春拍高奏凯歌、整个书画市场持续升温的背景下,永乐秋拍将再接再厉,推出征集自海内外的近500件中国书画,总额超过六千万人民币。 其中仍以近现代大师佳作为主,来自新加坡、日本等地的系列藏品整齐有序、价格合理。以下是中国书画部的专家为广大藏家挑选的6幅大师精品,在21号到来的预展请大家先睹为快。

刘奎龄《春风得意》 设色绢本 立轴
一九五九年作
题识:春风得意。岁次己亥(1959年)重阳节后,本唐解元赋色,刘奎龄。
钤印:刘奎龄印、耀宸
注:广州市文物商店旧藏。
出版:《广州市文物总店藏品集》,岭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93页。
注:“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是唐代诗人孟郊抒发自己金榜题名后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时所作,酣畅淋漓地表达出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刘奎龄取诗中“春风得意”四字为名,在细绢上描绘出两只白鸽展翅于桃花树上。是时桃花在春风的轻拂下,如胭脂般盛开。画家将西洋画以及日本南画之色彩、透视比例融合于中国传统工笔国画之中,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两只鸽子造形准确、形态逼真、笔墨生动、色调明快、刻画工细,纤毫毕现。刘奎龄是自学成才的一代大师,精彩的作品源于他对大自然动物的细微观察,既不照搬自然,也不复制古人。1958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天津时,在干部俱乐部接见了刘奎龄和刘继卣父子,观看了他们的作品,并鼓励他们为人民多作贡献,并说:“博古通今,刘门出人才。”能得到最高领袖这样的评价,在当时可是件不得了的大事。独辟蹊径,自成一家的刘奎龄也无愧近现代工笔花鸟动物画大师的称号。本幅作品作于1959年重阳节(俗称老人节)后,75岁高龄的老画家心情畅快,拟唐伯虎的赋色创出此幅,想必欢快之心情不亚于唐代的孟郊吧。

张大千《晨露》设色纸本 镜框
一九六三年作
题识:癸卯(1963年)夏日,大千居士爰。
钤印:张爰之印信、大千居士、乙亥己巳戊寅辛酉、三千大千
又题:六十五(1976年)重为点笔。
钤印:张爰、大千居士、丙辰
注:张大千自己常说:“赏荷、画荷,一辈子都不会厌倦!”大千年轻时住在苏州,庭院里那一池荷花成了他写生的好地方,他三十三岁时开始住进北京颐和园,一住就是五年,颐和园池塘中那些随风摇曳的荷花使他对画荷的兴趣越加浓厚。由于长期与荷花相处,使他特别偏爱荷花。张大千爱荷花的出泥不染,娉娉婷婷从水中浮起,雍容高贵,而田田荷叶,姿态优雅的荷杆也时常走进他的画面。他认为,荷花最难下手的部分不是花,而是杆子,因为一笔下去不得回头,重描就不成画了。本幅《晨露》,作于癸卯(1963年),正是其艺术生命之高峰期。那几笔狂放遒劲的拉杆,淋漓张放。荷叶更是疾速有力,气势凌厉。荷叶随清风摆晃舞动,清香四溢,意态舒徐。画中墨融花青,交迭协调,气魄韵味俱摄,可谓快意之作。他自己说:“画荷,最易也最难。易者是容易入手,难者是难得神韵。”本幅可谓形神兼备,不愧大师精品也。同年,“张大千画展”在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的吉隆坡、怡保、槟城展出。六屏巨幅通景《荷花》在纽约画展中被美国《读者文摘》以14万美金高价收购。打破了当时中国画售价的新纪录。

傅抱石《苍山泊岸》 设色纸本 镜框
题识:抱石作于金陵。
钤印:傅、往往醉后、其命唯新
注:附傅二石鉴定证书。
注:本幅作品抱石作于南京,从题款及地点、笔法风格上看,应为60年代左右的作品。祖国山峡之险峻雄壮,尽在画中。在这以前他的画确实是无法的,只凭一股猛气和激荡之气冲脱而出,故有一股不可一世之概。但抱石不像很多其他画家,年老了,盛气消了,画就不如年轻时随心所遇了。相反,抱石在这一时期将他自创的“抱石皴”变化得更为成熟,画中他用雄健粗壮的笔墨上下挥洒,但并不像年轻时感情如脱缰之野马一样不可控制。他既奔放又时时控制住,既认真又率意,故用笔既有激情又有法度。在雄壮的竖皴中又略加一些细小的横皴,笔的干湿浓淡也都既见统一又见变化。这种皴法既不属传统的斧劈皴,也不属传统的披麻皴;既不是卷云皴,也不是折带皴,故曰:“抱石皴”。他先画近处的山,用墨乱戳几笔表现山头的草木,然后半干半湿地迅速拉下,刷刷几道,用笔雄健洗练,疏野而精神。远处的山更见功力,但见悬腕屏力,笔提得住,控得住,一任情绪游曳,上下挥动,横圈为辅,乱而有法,法而不板,空旷飘逸。其天机之动,阳开阴阖,迅发惊艳,故无蓬愧之气,亦无蹼辙可求,使人以意测者,随求得之而无穷尽。“往往醉后”的印章显示了抱石酒后在小幅中作大画的激情法度和能力。实为不可多得之晚年精品。

齐白石《荷塘清趣》 设色纸本 立轴
题识:借山吟馆主者齐璜作于故都。
钤印:白石
注:白石老人的创作天才,除通过笔墨和构图表现外,用色也不同凡格。红的真红,绿的碧绿,色彩鲜明,是老人艺术的一个特色。在本幅“荷塘清趣”中,老人画荷叶以石绿色敷染,掺以藤黄色及墨色,铺毫刷笔,让墨色在干湿、虚实、浓淡中形成自然、和谐的块面;再勾出叶脉纹络,形成如荫似盖的绿叶。用墨浓中有淡、实中带虚,层次丰富,两叶之间,用洋红涂出荷花、藤黄绘出莲藕。花苞在田田荷叶之间,有一种“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感觉。几株藤杆粗细、长短不一,彼此交叉着。画中的荷叶以厚重的块面绘出,下半部的横向线条起伏变化,给人一种微风吹动、水波荡漾的感觉。赋色酣畅淋漓,富有生机;荷叶团团,蜻蜓落在莲蓬上的一剎那,被童心的老人捕捉了下来,让整幅荷花活了起来。老人的画总是充满了生命的力量。细看才会了解,浓着色的画并不等于颜色的堆彻,也要像用墨一样的分出左右前后、阴阳向背和层次来。所以着色不是涂红抹绿,而更重要的是用蘸着颜色的笔画出物象的精神来。画作中的题款也是精心打理,在画完之后,题字以前,老人用手在画面上量比;一共题多少字,在什么位置较好,布局应该怎样,考虑再三,成熟后才下笔题字。所以我们如果要将作品上的题字变换位置与布局,是很困难的。本幅作品為文物公司原裝舊裱,幾十年來保存如新,頗為難得,實為白石老人同類題材之精品也。

齐白石《英雄独立》 水墨纸本 立轴
一九三六年作
题识:曼青先生之雅。丙子(1936年)白石山翁齐璜作。
钤印:老白
出版:《南黄北齐——黄宾虹、齐白石书画选》,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第216-217页。
《齐白石绘画选萃》,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20页。
注:本件作品的上款人为郑曼青,郑曼青(1902-1975),原名岳,字曼青,自号莲父,别署玉井山人,又号曼髯,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幼颖悟,从母张氏习诗书,过目成诵。10岁从汪香禅习画,14岁后画艺大进。晚年勤学不辍,时时彻夜攻读,又号夕长楼主,学不厌老儿等等。 郑曼青幼年失怙,家境清贫,然而资质颖悟,过目成诵,随母习诗书。十岁从其父生前好友汪香禅拔贡习画,5年就建立了相当名气。复得知名女词人之姨母张光红薇老人指授,同时他对于中国文学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诗上下了功夫,写诗的水准远超过他的年龄。十九岁到北京郁文大学代课讲诗,与书画名家来往密切,相与研论诗书画,并加入“甲子画会”,而有机会与名家陈半丁、齐白石等相识,讨论字画,当时郑曼青专攻王羲之、李北海等书法,笔走龙蛇,青出于蓝,加之他精于诗书画,遂被坊间称之为“三绝”。
此件作品就是齐白石赠予郑曼青的精心佳构。松鹰图是齐白石最喜欢创作的题材之一。迄今所知,他的松鹰图都作于定居北京之后,从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先后画过很多不尽相同的松鹰图,这大概与鹰的雄壮勇猛有关。齐白石在乡间幽居时期便曾经长期观察一只在门前树上筑巢的雄鹰。这只侧立在松树上下的苍鹰画真实生动,笔墨苍劲有味,身体和羽翼用没骨法,浓浓淡淡见笔见墨,细看每笔都很有韵味,整体看又神气十足。以劲健之墨线勾出鹰喙及爪、眼睛,显得神采飞扬。并不一味强悍,而是在强悍中含着清峻、飒爽,和睥睨天下的孤独感。同时又把鹰与松画在一起,不仅是因为鹰常落松枝,也因为松本身具有一种挺拔不凋、不惧风雨的品质。作品洋溢着对英雄的渴望颂美之情和对自然生命的咏唱。

张大千《秋江泛棹》 设色纸本 镜框
一九七四年作
题识:石岸能高野水落,江日未堕江枫明。无人笑取玄真子,船尾秋风日日生。六十三年甲寅(1974年)三月似心汾仁兄方家、芸聪夫人俪赏。大千张爰写于环荜庵。
钤印:张爰、大千居士、得手应心、独具只眼
注:从1951年到1976年,张大千开始了“寻尽桃源处处家”的生活,在这十几年中,他辗转阿根廷、巴西、美国,并游历欧洲及亚洲各国,并举办展览。在张大千移居海外的这段岁月中,是张大千创造力最旺盛,而同时又不得不与眼疾斗争的时期,“独具只眼”地“一切唯心造”,终而“得心应手”的“直造古人不到处”。而张大千年年不忘的却是故国的大好河山,正所谓“万里故山频入梦,挂帆何日是归年?”在张大千笔下表现出的大都是故乡的山水,但在作品中尝试采用用西方抽象派艺术与中国传统文人艺术相结合,创作出了令后人叹为观止的大泼墨、大泼彩技法,并逐渐达到成熟。因此如本幅作品中出现“得心应手”的一方闲章就频频出现在这一时期的画作中。本幅作品创作于1974年,创作地点就是其美国加州“可以居”附近所购买的新居“环荜庵”中,由于加州的中国人口较多,所以其画风由近乎抽象的泼墨、泼彩,转换为较为折衷的画法。作品采取自天空向下的鸟瞰式构图,全幅以浓淡水墨拨洒涂抹,表现形象新奇大胆,视觉效果强烈。这种技法有人认为缘由张大千几次乘坐飞机所致。再加以屋宇、树木、渡舟、山石来收拾画面,在流动的墨彩中引得观者进入了可游可居的人文情怀。